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安東尼?亞陶的 Subjectiles ---穿越—重新評價亞陶的價值
    (2008/08-2009/07) 蘇子中
    在其著作To Unsense the Subjectile 中,德希達以亞陶所創卻無法翻譯的 字—subjectile—大作文章,試圖去說明該字的狂亂意涵,也用以詮釋亞陶的思想與藝術 創作。德希達也運用該字似是而非的特質來舉證亞陶藝術創作「既佔有主體與客體的位 置—又非為兩者的事實」(Derrida, The Secret Art of Antonin Artaud 61)。這並不是說亞陶 的主體會在subjectile 的運作下被消除,而是點出亞陶主體會以多重、破碎的形式重新 出現或返回。再者,subjectile 處於雙重意義的狀態下,既表徵生產的辛勞,也意味著支 持突顯藝術創作的多層重疊的情況。 本計畫「安東尼.亞陶的Subjectiles: 穿越—重新評價亞陶的價值」所關注的是一個 有多層面向的人--安東尼.亞陶(1876-1948)。他饒富創意的聰明才智穿透文類和概念的 藩籬。他是一位詩人、劇作家、短文隨筆作家、小說家、演員、製作人、劇場的理論家、 藝術家和瘋子。他也曾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病患、吸毒者、偏執病患以及精神異常患者。 亞陶死後除常被視為精神錯亂的典範,也常被譽為文化偶像的破壞者和憂鬱卻具洞見的 先知。除此之外,他也被公認為現代前衛劇場之父。他的「無經典作品劇場」的洞見對 當代的劇場導演與理論家,諸如Jean-Louis Barrault, Herbert Blau, Peter Brook, Jerzy Grotowski, Richard Schechner 等,均造成深遠的影響。亞陶的思想無法被歸屬於任何特 定哲學或派別,但他對部分後結構主義思想家,諸如Blanchot, Kristeva, Foucault, Derrida, Deleuze 等,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提供他們多重詩的靈感與構思的力量。 亞陶的作品具層層疊疊的震撼力,往往能爆發出深不可測的巧思,並從四面八方釋 放出「殘酷的力量」。這些作品是名符其實的「subjectiles in couches」。他每一層的思想 都隱藏更多層的思想。不同的理論家從中篩選各自所要部分,並試圖創發新的層面以滿 足所需。他們對亞陶想法的開發衍生出更多的層次面向。然而,在諸多理論家的挪用或 借用後,亞陶的思想並未消聲匿跡或隱藏於眾說紛紜的論述後。相反地,亞陶的思想與 時俱進,到處衍生滋長。亞陶多種層次主題的文本(「subjectiles」)構成多層繁複的「文本 織物」(「textiles」),這些文本織物是血與思緒的泉湧,也是文字的交織投射。除了再次 檢視亞陶所言與言說的方式,本計畫的目標在探索並重新評估從亞陶的著作所演繹的理 論的價值轉換與哲學的流派。本計畫打算分析較少受重視與檢視的早期與晚期著作,其 目的不外乎重新標示一個新的亞陶研究的研究範疇。亞陶曾說其著作就宛如樂譜,其間 充斥著散佈在五線譜上的音符。這樣的一個層層重疊的意像是本計畫結構設計與主題規 劃所不可缺的援引對象與構成要素。在本三年期的計畫中,筆者打算在層層疊疊的主題 與意象中挑選三個亞陶研究面向來作進一步的討論。 對許多批評家而言,德希達的兩篇討論亞陶「殘酷劇場」的早期論文—「La Parole Soufflee」(1965) and 「The Theater of Cruelty and the Closure of Representation」(1966)—不 但是「亞陶評論的經典範例」(Scheer 8),且為往後的亞陶研究定了調。本三年期計畫的 第一年計畫是「趨近/挪用亞陶:德希達詮釋再探」(「Approaching/appropriating Artaud: Derridean Interpretation Revisited」),在正式分析細讀德希達的觀點與讀法之前,筆者會 先針對亞陶作品所衍生的批評理論或哲學論述作初步的整理與分析(特別Kristeva, Deleuze, Bataille, and Blanchot 等人對亞陶作品的閱讀與挪用),其目的不外乎是試圖描 繪出亞陶影響的多面性與複雜性。但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將德希達的閱讀與挪用置於亞陶 遺產的文本織物脈絡中。接著筆者將深入探討亞陶的「書寫」和「場面調度」兩個概念。 同時,也將進一步檢視並批判德希達如何憑藉其無所不包的解構典律有系統的挪用或穿 越—重新評價亞陶。 在本計畫的第二年計畫中(形上學—在—行動:從亞陶的「無器官的身體」到葛洛 陀斯基的「精髓的身體」到巴拔的「擴張的身體」;Metaphysics-in-Action: From Antonin Artaud』s 「Body without Organs,」Jerzy Grotowski』s 「Body of Essence,」to Eugenio Barba』s 「Dilated Body」),筆者有兩個研究目標。第一個目標著重於分析亞陶、葛洛陀斯基與巴 拔的「身體」概念;其次才進一步比較、追蹤這三個身體概念的異同與相關性。從亞陶、 葛洛陀斯基到巴拔,本計畫不只希望能描摩身體的輪廓,更希望能掌握身體的奧密--特 別是流過並穿越身體的能量與神密莫測的「形上學—在—行動」的問題。 亞陶的身體病痛體現於他的思考方式、書寫與藝術創作。他的病痛轉化為細/戲說哲 理的過程承襲了尼采的生命哲學風格,然而卻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展演方式。對亞陶與尼 采兩人而言,抱病書寫尤為困難。兩人皆因此發展出驚人的耐力與毅力,積極擁抱病痛, 並視病痛為他們創作天賦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於是在本計畫的第三年計畫中 (從病痛到細/戲說哲理:以尼采與亞陶為例;Sickness Unto Philosophizing: The Cases of Nietzsche and Artaud),我們將討論在尼采與亞陶的作品中所展現的病痛效應。計畫試圖 說明對尼采與亞陶而言,病痛是知識、權力和論述的表癥驅力,且這驅力也支配了寫作 的場景。 對尼采而言,「以新價值觀重新評估所有的價值」(「the transvaluation of all values」) 並非是個智性問題;說得更恰當一點,它是需要經驗領略的東西。同樣地,本計畫「穿 越—重新評價亞陶的價值」並不訴求智性或形而上的認知;相反地,本計畫訴求讀者用 其膽識與熱情來感受「穿越—重新評價亞陶的價值」。在方法學方面,為了要能更確實 掌握和評估亞陶前後兩期著作的成就與影響力,本計畫擬採用傅柯「言說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方法來檢視評價以上所提亞陶作品的三個重要面向。除此之外,本計畫也將 博採各家理論來幫助筆者詮釋亞陶和解析亞陶詮釋者的策略;不論是現代主義、後結構 主義、精神分析、人類學、尼采、海德格、德希達或克麗絲蒂娃的理論,只要適用皆可 派上用場。更精確地說,筆者所恪遵採用的是德勒茲「理論工具箱」的作法,活用手邊 現有的理論來詮釋、穿越並重新評價亞陶的價值。但一般而言,傅柯、德勒茲與瓜達裡 的相關思想與理論將會是筆者主要援引的對象。
  • Item
    安東尼?亞陶的 Subjectiles ---穿越---重新評價亞陶的價值
    (2009/08-2010/07) 蘇子中
    在其著作To Unsense the Subjectile 中,德希達以亞陶所創卻無法翻譯的 字—subjectile—大作文章,試圖去說明該字的狂亂意涵,也用以詮釋亞陶的思想與藝術 創作。德希達也運用該字似是而非的特質來舉證亞陶藝術創作「既佔有主體與客體的位 置—又非為兩者的事實」(Derrida, The Secret Art of Antonin Artaud 61)。這並不是說亞陶 的主體會在subjectile 的運作下被消除,而是點出亞陶主體會以多重、破碎的形式重新 出現或返回。再者,subjectile 處於雙重意義的狀態下,既表徵生產的辛勞,也意味著支 持突顯藝術創作的多層重疊的情況。 本計畫「安東尼.亞陶的Subjectiles: 穿越—重新評價亞陶的價值」所關注的是一個 有多層面向的人--安東尼.亞陶(1876-1948)。他饒富創意的聰明才智穿透文類和概念的 藩籬。他是一位詩人、劇作家、短文隨筆作家、小說家、演員、製作人、劇場的理論家、 藝術家和瘋子。他也曾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病患、吸毒者、偏執病患以及精神異常患者。 亞陶死後除常被視為精神錯亂的典範,也常被譽為文化偶像的破壞者和憂鬱卻具洞見的 先知。除此之外,他也被公認為現代前衛劇場之父。他的「無經典作品劇場」的洞見對 當代的劇場導演與理論家,諸如Jean-Louis Barrault, Herbert Blau, Peter Brook, Jerzy Grotowski, Richard Schechner 等,均造成深遠的影響。亞陶的思想無法被歸屬於任何特 定哲學或派別,但他對部分後結構主義思想家,諸如Blanchot, Kristeva, Foucault, Derrida, Deleuze 等,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提供他們多重詩的靈感與構思的力量。 亞陶的作品具層層疊疊的震撼力,往往能爆發出深不可測的巧思,並從四面八方釋 放出「殘酷的力量」。這些作品是名符其實的「subjectiles in couches」。他每一層的思想 都隱藏更多層的思想。不同的理論家從中篩選各自所要部分,並試圖創發新的層面以滿 足所需。他們對亞陶想法的開發衍生出更多的層次面向。然而,在諸多理論家的挪用或 借用後,亞陶的思想並未消聲匿跡或隱藏於眾說紛紜的論述後。相反地,亞陶的思想與 時俱進,到處衍生滋長。亞陶多種層次主題的文本(「subjectiles」)構成多層繁複的「文本 織物」(「textiles」),這些文本織物是血與思緒的泉湧,也是文字的交織投射。除了再次 檢視亞陶所言與言說的方式,本計畫的目標在探索並重新評估從亞陶的著作所演繹的理 論的價值轉換與哲學的流派。本計畫打算分析較少受重視與檢視的早期與晚期著作,其 目的不外乎重新標示一個新的亞陶研究的研究範疇。亞陶曾說其著作就宛如樂譜,其間 充斥著散佈在五線譜上的音符。這樣的一個層層重疊的意像是本計畫結構設計與主題規 劃所不可缺的援引對象與構成要素。在本三年期的計畫中,筆者打算在層層疊疊的主題 與意象中挑選三個亞陶研究面向來作進一步的討論。 對許多批評家而言,德希達的兩篇討論亞陶「殘酷劇場」的早期論文—「La Parole Soufflee」(1965) and 「The Theater of Cruelty and the Closure of Representation」(1966)—不 但是「亞陶評論的經典範例」(Scheer 8),且為往後的亞陶研究定了調。本三年期計畫的 第一年計畫是「趨近/挪用亞陶:德希達詮釋再探」(「Approaching/appropriating Artaud: Derridean Interpretation Revisited」),在正式分析細讀德希達的觀點與讀法之前,筆者會 先針對亞陶作品所衍生的批評理論或哲學論述作初步的整理與分析(特別Kristeva, Deleuze, Bataille, and Blanchot 等人對亞陶作品的閱讀與挪用),其目的不外乎是試圖描 繪出亞陶影響的多面性與複雜性。但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將德希達的閱讀與挪用置於亞陶 遺產的文本織物脈絡中。接著筆者將深入探討亞陶的「書寫」和「場面調度」兩個概念。 同時,也將進一步檢視並批判德希達如何憑藉其無所不包的解構典律有系統的挪用或穿 越—重新評價亞陶。
  • Item
    安東尼.亞陶的 Subjectiles --- 穿越—重新評價亞陶的價值
    (2007/08-2008/07) 蘇子中
    在其著作To Unsense the Subjectile 中,德希達以亞陶所創卻無法翻譯的 字—subjectile—大作文章,試圖去說明該字的狂亂意涵,也用以詮釋亞陶的思想與藝術 創作。德希達也運用該字似是而非的特質來舉證亞陶藝術創作「既佔有主體與客體的位 置—又非為兩者的事實」(Derrida, The Secret Art of Antonin Artaud 61)。這並不是說亞陶 的主體會在subjectile 的運作下被消除,而是點出亞陶主體會以多重、破碎的形式重新 出現或返回。再者,subjectile 處於雙重意義的狀態下,既表徵生產的辛勞,也意味著支 持突顯藝術創作的多層重疊的情況。 本計畫「安東尼.亞陶的Subjectiles: 穿越—重新評價亞陶的價值」所關注的是一個 有多層面向的人--安東尼.亞陶(1876-1948)。他饒富創意的聰明才智穿透文類和概念的 藩籬。他是一位詩人、劇作家、短文隨筆作家、小說家、演員、製作人、劇場的理論家、 藝術家和瘋子。他也曾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病患、吸毒者、偏執病患以及精神異常患者。 亞陶死後除常被視為精神錯亂的典範,也常被譽為文化偶像的破壞者和憂鬱卻具洞見的 先知。除此之外,他也被公認為現代前衛劇場之父。他的「無經典作品劇場」的洞見對 當代的劇場導演與理論家,諸如Jean-Louis Barrault, Herbert Blau, Peter Brook, Jerzy Grotowski, Richard Schechner 等,均造成深遠的影響。亞陶的思想無法被歸屬於任何特 定哲學或派別,但他對部分後結構主義思想家,諸如Blanchot, Kristeva, Foucault, Derrida, Deleuze 等,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提供他們多重詩的靈感與構思的力量。 亞陶的作品具層層疊疊的震撼力,往往能爆發出深不可測的巧思,並從四面八方釋 放出「殘酷的力量」。這些作品是名符其實的「subjectiles in couches」。他每一層的思想 都隱藏更多層的思想。不同的理論家從中篩選各自所要部分,並試圖創發新的層面以滿 足所需。他們對亞陶想法的開發衍生出更多的層次面向。然而,在諸多理論家的挪用或 借用後,亞陶的思想並未消聲匿跡或隱藏於眾說紛紜的論述後。相反地,亞陶的思想與 時俱進,到處衍生滋長。亞陶多種層次主題的文本(「subjectiles」)構成多層繁複的「文本 織物」(「textiles」),這些文本織物是血與思緒的泉湧,也是文字的交織投射。除了再次 檢視亞陶所言與言說的方式,本計畫的目標在探索並重新評估從亞陶的著作所演繹的理 論的價值轉換與哲學的流派。本計畫打算分析較少受重視與檢視的早期與晚期著作,其 目的不外乎重新標示一個新的亞陶研究的研究範疇。亞陶曾說其著作就宛如樂譜,其間 充斥著散佈在五線譜上的音符。這樣的一個層層重疊的意像是本計畫結構設計與主題規 劃所不可缺的援引對象與構成要素。在本三年期的計畫中,筆者打算在層層疊疊的主題 與意象中挑選三個亞陶研究面向來作進一步的討論。 對許多批評家而言,德希達的兩篇討論亞陶「殘酷劇場」的早期論文—「La Parole Soufflee」(1965) and 「The Theater of Cruelty and the Closure of Representation」(1966)—不 但是「亞陶評論的經典範例」(Scheer 8),且為往後的亞陶研究定了調。本三年期計畫的 第一年計畫是「趨近/挪用亞陶:德希達詮釋再探」(「Approaching/appropriating Artaud: Derridean Interpretation Revisited」),在正式分析細讀德希達的觀點與讀法之前,筆者會 先針對亞陶作品所衍生的批評理論或哲學論述作初步的整理與分析(特別Kristeva, Deleuze, Bataille, and Blanchot 等人對亞陶作品的閱讀與挪用),其目的不外乎是試圖描 繪出亞陶影響的多面性與複雜性。但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將德希達的閱讀與挪用置於亞陶 遺產的文本織物脈絡中。接著筆者將深入探討亞陶的「書寫」和「場面調度」兩個概念。 同時,也將進一步檢視並批判德希達如何憑藉其無所不包的解構典律有系統的挪用或穿 越—重新評價亞陶。
  • Item
    從病痛到細/戲說哲理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2-12-01) 蘇子中
    從病痛到細/戲說哲理,亞陶終其一生,如同尼采般,都在與他身體的病痛周旋抗爭,但在此同時,卻又能夠將這些痛楚轉化成發人深省的「哲理」與對劇場與人生的反思與細膩觀察。對亞陶而言,病痛當頭的確讓寫作變得困難重重,但他發展出過人的耐力與毅力,積極擁抱病痛與磨難,並將其視為書寫與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總而言之,亞陶所受的病痛是他邁向細/戲說哲理與瘋狂書寫的通過儀式。他的病痛轉化為哲理的過程承襲了尼采生命哲學的風格,但他偏離了尼采,發展出其個人獨特的書寫風格與展演方式。可以確定的是,亞陶的受難與熱情(the passion of Artaud)支配了寫作的場景。本論文除將討論亞陶的受難與熱情,檢視亞陶作品中所展現的病癥效應與驅力外,也試圖說明亞陶的寫作場景是病痛、熱情、情感、身體及文字相遇互動的場域。在研究範疇方面,本文打算分析探討亞陶較不受重視的早期與晚期著作,以檢視其早期著作為引子,分析其晚期著作為主要的研究焦點,其目的不外乎重新標示一個亞陶研究的新範疇。本文想要論證的是:亞陶的書寫所表徵/癥的並不只侷限於病痛的症狀與意義,還包括病痛的感染力與情感力量,亦即病痛如何去感染、影響社會與文化,和如何被社會與文化所感染、影響。本論文並不打算從亞陶所痛恨的精神醫學或精神分析的觀點來檢視亞陶的創傷、病痛與書寫,而是從史賓諾沙情感論的角度出發,來感知亞陶的身體書寫與精神狀態,並進一步去探索從亞陶的病痛或瘋狂書寫所演繹的批評理論與哲學思潮,鋪陳亞陶著作的成就與影響力及建立以亞陶為軸心的思想系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