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亞陶的 Subjectiles --- 穿越—重新評價亞陶的價值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7/08-2008/07

Authors

蘇子中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在其著作To Unsense the Subjectile 中,德希達以亞陶所創卻無法翻譯的 字—subjectile—大作文章,試圖去說明該字的狂亂意涵,也用以詮釋亞陶的思想與藝術 創作。德希達也運用該字似是而非的特質來舉證亞陶藝術創作「既佔有主體與客體的位 置—又非為兩者的事實」(Derrida, The Secret Art of Antonin Artaud 61)。這並不是說亞陶 的主體會在subjectile 的運作下被消除,而是點出亞陶主體會以多重、破碎的形式重新 出現或返回。再者,subjectile 處於雙重意義的狀態下,既表徵生產的辛勞,也意味著支 持突顯藝術創作的多層重疊的情況。 本計畫「安東尼.亞陶的Subjectiles: 穿越—重新評價亞陶的價值」所關注的是一個 有多層面向的人--安東尼.亞陶(1876-1948)。他饒富創意的聰明才智穿透文類和概念的 藩籬。他是一位詩人、劇作家、短文隨筆作家、小說家、演員、製作人、劇場的理論家、 藝術家和瘋子。他也曾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病患、吸毒者、偏執病患以及精神異常患者。 亞陶死後除常被視為精神錯亂的典範,也常被譽為文化偶像的破壞者和憂鬱卻具洞見的 先知。除此之外,他也被公認為現代前衛劇場之父。他的「無經典作品劇場」的洞見對 當代的劇場導演與理論家,諸如Jean-Louis Barrault, Herbert Blau, Peter Brook, Jerzy Grotowski, Richard Schechner 等,均造成深遠的影響。亞陶的思想無法被歸屬於任何特 定哲學或派別,但他對部分後結構主義思想家,諸如Blanchot, Kristeva, Foucault, Derrida, Deleuze 等,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提供他們多重詩的靈感與構思的力量。 亞陶的作品具層層疊疊的震撼力,往往能爆發出深不可測的巧思,並從四面八方釋 放出「殘酷的力量」。這些作品是名符其實的「subjectiles in couches」。他每一層的思想 都隱藏更多層的思想。不同的理論家從中篩選各自所要部分,並試圖創發新的層面以滿 足所需。他們對亞陶想法的開發衍生出更多的層次面向。然而,在諸多理論家的挪用或 借用後,亞陶的思想並未消聲匿跡或隱藏於眾說紛紜的論述後。相反地,亞陶的思想與 時俱進,到處衍生滋長。亞陶多種層次主題的文本(「subjectiles」)構成多層繁複的「文本 織物」(「textiles」),這些文本織物是血與思緒的泉湧,也是文字的交織投射。除了再次 檢視亞陶所言與言說的方式,本計畫的目標在探索並重新評估從亞陶的著作所演繹的理 論的價值轉換與哲學的流派。本計畫打算分析較少受重視與檢視的早期與晚期著作,其 目的不外乎重新標示一個新的亞陶研究的研究範疇。亞陶曾說其著作就宛如樂譜,其間 充斥著散佈在五線譜上的音符。這樣的一個層層重疊的意像是本計畫結構設計與主題規 劃所不可缺的援引對象與構成要素。在本三年期的計畫中,筆者打算在層層疊疊的主題 與意象中挑選三個亞陶研究面向來作進一步的討論。 對許多批評家而言,德希達的兩篇討論亞陶「殘酷劇場」的早期論文—「La Parole Soufflee」(1965) and 「The Theater of Cruelty and the Closure of Representation」(1966)—不 但是「亞陶評論的經典範例」(Scheer 8),且為往後的亞陶研究定了調。本三年期計畫的 第一年計畫是「趨近/挪用亞陶:德希達詮釋再探」(「Approaching/appropriating Artaud: Derridean Interpretation Revisited」),在正式分析細讀德希達的觀點與讀法之前,筆者會 先針對亞陶作品所衍生的批評理論或哲學論述作初步的整理與分析(特別Kristeva, Deleuze, Bataille, and Blanchot 等人對亞陶作品的閱讀與挪用),其目的不外乎是試圖描 繪出亞陶影響的多面性與複雜性。但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將德希達的閱讀與挪用置於亞陶 遺產的文本織物脈絡中。接著筆者將深入探討亞陶的「書寫」和「場面調度」兩個概念。 同時,也將進一步檢視並批判德希達如何憑藉其無所不包的解構典律有系統的挪用或穿 越—重新評價亞陶。

Description

Keywords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