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穿越災難與鬼神意/異象
    (2011/08-2012/01) 黃涵榆
    自80年代以來,宋澤萊的小說慣用以魔幻寫實的手法,描繪神學與宗教意味濃厚、深富政治與文化批判目的的災難與鬼神意/異象。即便到目前為止已有不少這方面的評論,但大多欠缺較為完整連貫的理論架構統合處理小說中的神學靈視、善惡爭鬥、集體行動與救贖希望。針對這些不足之處,本文將開展唯物神學觀點閱讀宋澤萊《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與《熱帶魔界》。第一部分將對現有的一些主要的研究進行評述,著眼於美學形式風格與激進的神學思考、政治文化批判的密切關連。第二部分透過「失真圖像」(anamorphosis)的理路構築神學靈視的理論基礎,要強調的是一種非主體中心論的、牽涉到身體(而非只是單純的觀點或認知)變異、某種視覺場域「不可化解的殘留物」(indivisible remainder)、以及現實本體秩序斷裂的經驗,以此分析小說中有神學靈視體驗的角色如何參與對抗邪惡與現實改造的行動。接下來將進一步藉由謝林(F. W. J. von Schelling)哲學,鋪陳出紀傑克(Slavoj ?#382;ek)唯物神學的理路,著眼於對現實物質世界有著激進極端的關懷的神學的介入,亦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而非通往超越性的域外或所有矛盾衝突終告消解的空靈的、虛無的、亦是封閉的世界。以此理路分析小說中的邪惡的問題,並且「檢視」、而非「印證」小說中的神學經驗,開拓有別於對號入座式的閱讀更寬廣深入的視野。
  • Item
    以快感為名之激進/陳腐邪惡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2009-06-01) 黃涵榆
    漢娜鄂蘭在其政治與道德理論中一直都關注著邪惡的問題,她所提出的極權體制中的「激進邪惡」與「惡之陳腐」的概念,引發諸多關於道德思考、判斷與責任的論爭。本文透過拉崗精神分析倫理學與紀傑克意識形態批判理論,闡述看似矛盾的「激進邪惡」與「惡之陳腐」兩個概念之間的同一性。本文所援引的政治與道德分析理論架構特別重視慾望、幻想與快感,觀照超我、道德與邪惡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文末將論證「以快感為名之激進/陳腐邪惡」何以在極權體制之後繼續在當前時代中陰魂不散。
  • Item
    有關災難、邪惡與救贖的一些唯物神學的思考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2-09-01) 黃涵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