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荀子與董仲舒的名實論研究
    (2020) 曹律麟; Chou, Lot-Lon
    戰國時期興起了圍繞「名」、「實」關係的探討與論辯。先秦自有「名」的禮儀與文化傳統,而孔子在春秋時期提出了「正名」,名實論議題則興盛於戰國時期。戰國名實論主要有墨辯與名辯、《老子》與《莊子》、黃老道家的「刑名」,以及《韓非子》的循名責實。名實論議題延續至西漢前期,主要有《淮南子》的黃老「刑名」,以及《春秋》「正名」。 荀子與董仲舒參與了名實論的探討,他們各自透過《荀子》〈正名〉與《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實性〉闡述名實論。他們有回應戰國的名實論者,也有透過名實論批評性善論的特徵。不過,他們的學術思想有明顯的差異。 荀子透過「後王之成名」,批評戰國名實論違反常識經驗與忽略歷史、制度與社會風俗習慣的由來。荀子主張「王者之制名」,期望王者維護常識經驗的原則,兼顧採納歷史、制度與社會風俗的依據,並重新建立「名」的體制典範。荀子從違反常識經驗與歷史的角度,批評性善論無法表達透過聖王禮義「化性起偽」的內涵。 董仲舒主張「名號」是「聖人」闡述超越經驗的「天意」,而結合具體意義與象徵意義的產物。「名號」本身具有後世值得效法的價值,也具有規範與批評現實政治的功能。董仲舒透過「性」的「名」與王者的「號」,批評性善論忽略了歷史的「聖人」在命名之初所賦予的王者教化意義。 荀子與董仲舒既有部分延續孔子「正名」的地方,也有與《春秋》「正名」一致的構想。在維護「名」的歷史與制度依據上,荀子與《左傳》一致。在推崇「名」背後的義理與批評褒貶上,董仲舒與《公羊傳》一致。 荀子與董仲舒在學術思想上的差異,說明他們是儒家內部兩種不同的學術思想,並先後因應戰國中晚期至西漢前期的歷史環境,而各自回應時代議題。
  • Item
    董仲舒政治哲學中的儒學精神──以〈天人三策〉為考察起點
    (2019) 范如蘋; Fan, Ju-Pin
    本論文旨在透過〈天人三策〉的策問,以及漢初的社會因素,認識當代思潮與漢武帝所面臨的執政問題。以此時代背景、執政者的關注焦點,作為理解董仲舒建構政治思想的基礎。 武帝對政治意識形態選擇的疑慮,出自漢初以秦為鑒的浪潮,使法家難以再公然地登上政治舞台,而黃老的寬和之治,施用至武帝時期,已不足以滿足武帝積極有為的治國野心。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便給了儒家進入政治場域的契機。武帝的策問,以天人問題為開展,反映了當代天人思潮的盛行,而在實務層面,武帝關注民性仁鄙、法律治安的關聯、官員品質的良窳,以及拓威四方等問題。董仲舒將其統整為「德主刑輔」、「本正末應」的施政理念。在武帝問以天人之際的語境下,董仲舒建構的天論,嘗試調和當代社會因素與個人理念,使其學說能更易於為當代接受。 董仲舒之思想,以天人論為架構,包裝其政治思想。如以「天人災異」之說應對君權,此理路雖遠離儒家理性發展的方向,復返了周初的迷信色彩,但其以《春秋》災異紀錄為媒介,將《春秋》及儒家思想帶入當代盛行的天人思潮中,藉由災異之解讀結果,對君權達到一定的限制。而其賦予陰陽以主從位階,並以之界定君臣關係的論述,則可回應帝制型態下,對尊君的需求。 在政策內容上,董仲舒以「陽尊陰卑」開展出「德主刑輔」之說,延續了黃老道家「治道法天」的理念,為人間政治尋求形上的依據。同時,亦著眼於具體操作策略的提供,參酌了法家理念,如循名責實、分職而治、潛御群臣之術等,使儒家理念更切近於實務。其德主刑輔的理念,具體展現為「先富後教」、「原心定罪」等主張,其中對養民、教民的重視,仍深具儒家重德治、人治的色彩,而對君德修養的重視,亦符合儒家內聖外王的治國理念。 可見董仲舒的思想,在本質上仍持守著儒家的精神,但能參採各家學說,強化為操作策略,並兼顧帝制下尊君的需求、與當代的思潮貼近。雖在天論、君臣關係上,改變了先秦儒家的論點,但這些改變卻是引領儒家進入政治實務的關鍵,使儒學得以成功立足政治之因。
  • Item
    北宋天人感應政治思想之研究
    (2008) 顏汝庭
      本文是以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為討論焦點,關注此一思想在北宋時的發展、變化情形,與當時代的思想氛微。因為董仲舒建立此一思想體系,不論在動機或使用上,皆具有濃厚的政治性,故本文的研究主要從政治的角度著手,並不包括所有天人關係的哲理性討論。   董仲舒建立的天人感應思想,最基本的概念,即認為自然災異的發生,起因君主施政不當,上天依此示警。在此思想影響下,漢人經常將某一人事與某一災異作連結。而這套思想內涵在董仲舒之後,經許多漢儒的詮釋,並與讖緯相結合,使內涵更加擴充。這套思想至魏晉時仍繼續流行,但只限於政治領域,學術領域則以玄學為主。至唐代,開始出現大規模批評天人感應思想的言論,但當時少有直指天人感應思想的理論核心進行攻擊。   北宋建國初期,基於國家政權合法性的需求,天命思想被大量運用。因此可見大臣以「天災為時數」的言論回應君主;亦可見天書事件中充斥祥瑞和天命思想。但相對地,也有不斷持批評天書事件的朝臣。在學術上,也有儒者對作為天人感應思想依據的《尚書.洪範》進行反五行災異的理論改造工作。 北宋中晚期的天人感應思想在質與量上都有重大突破。當中雖有持傳統天人感應思想者,但他們更側重兩點:一為自省修德;一為行事應發自內心與至誠。另持天人不相關者也大量出現。此外,亦有言論矛盾者,這可能是基於政治的考量。且對北宋這些大臣而言,不論接受天人是否直接相關,上天譴告的意義都比不上對人世事務的處理。而且,天人不相關的政治思想已成為當時的論述方式,這在唐以前的政治論述中是不存在的。
  • Item
    試探劉向災異論著的轉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張書豪; Chang, Shu-hao
    本文以《漢書•五行志》為線索,試圖追蹤劉向《洪範五行傳論》的著述歷程,進而發現:劉向早期受董仲舒影響,應當著有「災異之記」,沿襲《春秋》編年繫事的體例;至撰《洪範五行傳論》時,方改採「比類相從」的編輯原則。另外,為了證明洪範五行說的有效性,劉向必須替各類咎徵找到對應災異,因此針對董仲舒的舊說加以補充或離析,以期獲得更多種類的史例;而公羊災異說的內在矛盾,亦促使劉向轉而積極建構洪範五行說的理論體系。至於劉向災異說前後期的轉換、融匯,乃是取決於詮釋史例時新舊兩說的成份多寡;其取捨的標準,則端看個別史例中公羊災異說的合理性,以及洪範五行說缺項與歷代史例之間的相應性。
  • Item
    試探劉向災異論著的轉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張書豪; Chang, Shu-hao
    本文以《漢書•五行志》為線索,試圖追蹤劉向《洪範五行傳論》的著述歷程,進而發現:劉向早期受董仲舒影響,應當著有「災異之記」,沿襲《春秋》編年繫事的體例;至撰《洪範五行傳論》時,方改採「比類相從」的編輯原則。另外,為了證明洪範五行說的有效性,劉向必須替各類咎徵找到對應災異,因此針對董仲舒的舊說加以補充或離析,以期獲得更多種類的史例;而公羊災異說的內在矛盾,亦促使劉向轉而積極建構洪範五行說的理論體系。至於劉向災異說前後期的轉換、融匯,乃是取決於詮釋史例時新舊兩說的成份多寡;其取捨的標準,則端看個別史例中公羊災異說的合理性,以及洪範五行說缺項與歷代史例之間的相應性。
  • Item
    董仲舒春秋學之義法理論
    (國文學系, 2005-03-??) 陳明恩
    本文以董仲舒春秋學之義法理論為探討對象,旨在闡述「端」、「科」、「指」之實質內涵及由此所引申之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就「端」而言,董仲舒認為《春秋》至意有「二端」,而其內涵則指向「災異」與「人事」,重點在於彰顯天人相應之理。就「科」而言,董仲舒認為《春秋》之意「各止其科」,因其說含攝「援天端」、「明貴賤」、「別絕續」、「立尊卑」、「載賢法」與「近幽隱」等六項,故謂之「六科」。其說意在發遑《春秋》奉天法古與重志、重讓之精神,並緣此建構一以「陽尊陰卑」為主體之政治原則與倫理綱常。就「指」而言,董仲舒認為《春秋》之文「要有十指」;其說含攝安百姓、審得失、正事本、明君臣、著是非、序百官、達仁恩、立教化、次陰陽、行天欲等各個層面,重點在於建立具體的行為法則與規範。
  • Item
    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
    (國文學系, 1997-03-??) 陳麗桂
    繼鄒衍之後,董仲舒成功地結合了陰陽學與儒學,去推闡自己的理論學說。他承繼鄒衍以來的陰陽說與「書經」、「孟子」以下尚德的天命觀,架構其天人合一的災異理論。在這些理論裡,天的意義是多重的,天人是合類的,其關係是緊密相副的,天道與君德、天道與治道也都相通。只不過,它們都是透過「氣」的類應作用去達成。他一本公羊學好言天人災異的傳統,大量吸收戰國以下陰陽學的成果,與當代強勢的思想潮流取得協調,終於達成了荀子以來儒學外王的理想目標。
  • Item
    《春秋繁露‧遁天之道》所顯現的養生之理
    (國文學系, 1998-03-??) 陳麗桂
    董仲舒上承荀學「外王」的理想,開展出漢代儒學「外王」的大格局。現存董仲舒的著作理論,幾乎全是相關於「外王」的內容,通篇言「內聖」者僅《春秋繁露》的〈循天之道〉一篇。 該篇依循董氏「天人合一」的思想總綱,與黃老之學因天道以論人道的基本模式,以「氣」為基元,從一年四季「二至」的滿盛與「二分」的調制之德,去推闡「中和」的養生之理,乃至房中之術。其所反映的「內聖」思想,非關傳統儒學的道德陶煉; 而是上承《管子、內業》、《呂氏春秋.重己》,而與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房中醫書、張家山出土《引書》, 乃至漢代著名醫書《黃帝內經》一系相呼應的黃老養生之經,十足的道家「內聖」之理。其所提煉出的「中和」之道,與〈中庸〉所言亦始異而終同,凡此,一方面顯現出「黃老」思想在秦漢間影響之深遠、廣大;另一方面,亦反映出漢代儒學對時代思潮所作的吸收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