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噪音對閩南語平聲感知的影響
    (2024) 陳心柔; Chen, Hsin-Jou
    本論文旨在探討聲調感知與非語言噪音之間的關係,其重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非語言噪音的影響、(二)不同語調類型的差異,以及(三)上述兩因素之間的互動關係。三十位對臺灣閩南語(Taiwanese Southern Min)熟練度較低之中文母語使用者參與聲調辨識實驗,他們在72種不同條件下(36種有噪音:3種聲調 × 4種噪音類型 × 3種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 36種無噪音:3種聲調 × 12次重複)識別臺灣閩南語的平聲調。研究收集並分析了在不同聲調類型、噪音類型和信噪比之下,研究參與者對於聲調判別之準確率及反應時間。根據邏輯式回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和三因子分析(three-way ANOVA)的結果顯示,低平調最容易識別,而高平調和中平調常常被混淆。語音譯碼噪音(speech-shaped noise)和粉紅噪音顯著損害了聲調辨識,而在白噪音和藍噪音中的表現則與無噪音之狀態相似。互動效應雖然無統計顯著,仍顯示出在較低的信噪比下產生了不同的錯誤類型:其中語音譯碼噪音造成辨識低平調時有較多錯誤,而粉紅噪音導致更多聲調被誤判為低平調。總體而言,研究結果顯示聲學差異(acoustic distance)和語言經驗對於初學者在噪音中的聲調感知皆有顯著的影響。此外,本研究結果也建議可進一步探索有色噪音(colored noises)在聽覺感知研究中的應用,特別是對專注力較不集中之學生或人工電子耳之使用者。
  • Item
    華語、臺灣閩南語及日語身體詞研究
    (2021) 鄧孟倫; Teng, Meng-Lun
    臺灣語言中,華語、閩南語及日語關係密切,研究來看,當前臺灣乃以華語、閩南語為主要語言,日語則因歷史上臺灣曾受日本統治五十年,當時推行的「國語」即為「日語」,而今日臺灣語言當中的華語、閩南語更沉澱不少日語外來詞,因此本文選擇此三語做一共觀研究。本文以華語、閩南語及日語三種語言中最常用的「身體相關語彙」為探究對象,由「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身體詞彙中的認知隱喻表現,藉由統括式的整理及理論運用,期望能歸納出華語、閩南語及日語三種語言的語義特徵、認知隱喻類型,語言結構以及其中暗涵的語言文化特點,也由認知隱喻探討臺灣人群思維過程及其背後所隱涵的文化。本文探討以華語為主,閩南語及日語為輔,以辭典收錄的詞彙作為研究語料,大量蒐集三語當中身體詞相關詞語,進一步分析它們在認知隱喻方面的表現,各章節探討詞語包括:(一)「頭部」身體詞:「頭」、「首」;(二)「五官」身體詞:「眼」、「目」、「耳」、「鼻」、「眉」;(三)「口部」身體詞:「口」、「嘴」、「舌」、「牙」、「齒」;(四)「四肢」身體詞:「手」、「掌」、「腳」、「足」;(五)「內部器官及其他」身體詞:「心」、「肝」、「髮」等,其中包含二字詞三字格及四字格語彙,日語則包含慣用語。由於日語並非像臺灣語言一樣是方塊字,能夠完整以「漢字」呈現,當中夾雜平假名、片假名,無法清楚歸納出二、三或四字格詞彙,因此本文裡華語、閩南語以部份身體詞「詞彙」當作研究語料;日語方面則是以身體詞「慣用語」中出現的身體詞語作為探討對象。「語義」表現部份,本文著重在「認知語義學」當中「隱喻」及「轉喻」兩方面的探討。身體詞在語言上的隱喻應用情形可以說是無所不在,身體詞各部位名稱常用以隱喻人情事物,尤其在現在科技發達的社會,各國語言互相交流,網路詞彙也不斷創新,使得身體間的隱喻表現應用更加廣泛。概念「隱喻」及「轉喻」是認知思維的兩大類型,透過身體詞語料的分析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身體詞當中的思維內涵,為何同樣的概念,在不一樣的國家及語言當中會以不同的身體器官來表示一樣的概念。本研究不僅揭示身體詞語對人體認知世界的重要性,還進一步凸顯它在語言隱喻思維背後的文化價值,從中探討蘊藏在語言當中的文化瑰寶,最終期望深具特色的臺灣語言文化能夠永續傳承。
  • Item
    漢語與臺灣閩南語比較詞素之對比分析
    (2014) 盧立祥; Li-hsiang Lu
    在漢語及臺灣閩南語的比較句之中,比較詞素可為隱性或顯性成分。隱性比較詞素及顯性比較詞素如漢語的「更」及臺灣閩南語的「較」在比較句中皆為必要的成分,因為比較詞素主要功能是在比較句中提供比較的語意概念,故不能省略。顯性與隱性比較詞素具有功能上之差異;具體來說,隱性比較詞素只在比較句中表達單純的比較語意,而顯性比較詞素情況較為複雜。某些顯性比較詞素如臺灣閩南語「較」,只有提供比較語意之功能,其他顯性比較詞素則包含其他功能,例如,漢語的「更」不僅能表達比較語意,還能傳遞隱含的前提意味。舉例來說,在「張三比李四更高」之中,「更」帶有一個前提為「張三和李四都是高的人」(C.-S. Liu 2010b)。 而漢語「還」同樣也不只具有比較語意,「還」在文獻上也分析為反預期標記 (Wu 2004, Wu 2009, Tsai 2013),且帶有主觀性 (Wu 2009, Tang 2009)。根據以上敘述,我們認為當漢語使用者不只想表達比較語意,也想表達其他額外的語意時,他們傾向採用顯性比較詞素;否則,他們將選擇使用隱性比較詞素來表達比較語意。因此,漢語比較詞素在中文通常為隱性成分,而臺灣閩南語比較詞素通常為顯性成分。
  • Item
    台灣信仰習俗中的語言文化研究
    (2008) 張瑞光
    台灣閩南先民承襲漢族固有的「敬天尊祖」傳統,而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和克服環境困厄的心理需求,逐漸發展出適合台灣本土的「信仰習俗」,這種信仰習俗來自文化傳承,貫徹在所有生活習慣當中。如祭神祭祖是傳統生活中的大事,台灣民間婚喪喜慶、歲時節令,必須祭神,也必祭祖。它如同台灣文化的脈動,歷經四百年來的發展、演進,自然地融入現代生活中,間接構成凝結社會極重要的動力,同時保存了許多漢人的傳統文化。台灣民間是一個以台語為主的社會,在這種口語環境中,仍保存相當多的古漢語特色,而受自然與人文環境的陶鑄,台灣也發展出本地特有的語言文化,這些都隱藏著諸多值得挖掘的文化意涵。 本論文以台灣信仰習俗中的語言文化研究為論述主題。首先分別就台語在生命禮儀(出生、結婚、喪葬)、廟會慶典、歲時節俗等方面的運用,作一陳述。並探討語言與文化相關問題,如詞彙、俗諺語、歌謠的語音、語意和語源等文化含意;信仰習俗中的語言崇拜、語言禁忌等問題。 其次,分別探討詞彙、諺語、歌謠等運用押韻的情形。押韻運用是逐漸形成規律的,它和對仗及節奏配合具有好唸、好記的特色。本文初步統計,台灣俗諺語超過半數以上都具有押韻的特點。在歌謠中,押韻和節奏、聲調配合,形成台語的音樂性。本文認為在以口語傳播為主的環境,會有說完即消失,內容太多的話,不容易記住,而且容易造成混淆的情況,這些缺點可能與形成台語使用押韻易記易學的特點,來加深人們的記憶有關。在民俗生活中,諧音更具有強烈的語言文化色彩,明顯呈現語言崇拜或語言禁忌的情結,諧音現象反映台灣人趨吉避凶的兩極心態。此外,台語語音文化也顯現出「多版本性」、「眾聲喧嘩」的特點,不論是詞彙、諺語、歌謠都可以發現不同的版本存在。這反映了多元族群、不同地域和不同時期的生活文化沈積。 由以上諸多事實,證實文化語言學觀點,台語與台灣文化之間是一體兩面,台語是台灣人的生活語言,台灣人生活所累積形成的台灣文化,由台語來顯現, 同時台語本身也創造出它特有的語言文化。
  • Item
    閩南語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中量尺語詞之選擇
    (臺灣醫學會, 2005-09-01) 簡啟文; 王榮德; 姚開屏; 李勤岸; 謝清麟
    選取符合本土性及等距性的閩南語量尺語詞,作為發展閩南語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的基礎。世界衛生組織問卷的量尺語詞,包括能力、評估、頻率及強度四類。每類有五個序位量尺語詞,含二個端點用詞與三個中間序位量尺語詞。先由訪問與專家討論決定端點用詞,再由全國性訪問選出三個中間量尺語詞。訪問中使用錄音機撥放候選語詞,供242位志願受訪者,在20公分的線段上標示出每個候選語詞相對於兩個端點用詞的語氣程度。最後根據平均值及標準差,選取出各類三個中間序位量尺語詞。選出的閩南語能力語詞為完全不能、不太能、一半一半、能夠及完全能夠;評估語詞可分為兩種次類型:滿意次類型為完全不滿意、不夠滿意、一半一半、大部分滿意及完全滿意;好壞次類型為完全不好、不太好、一半一半、大部分好及完全好;頻率語詞為一直都沒有、很少有、一半一半、時常有及一直都有;強度語詞為完全沒有、不太有、一半一半、大多數有及完全有。本研究所選出的四類本土性閩南語量尺語詞,符合閩南語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需要,並可提供台灣或中國大陸閩南地區發展其它類似問卷量尺語詞設計之參考。
  • Item
    桃竹苗地區臺灣閩南語口音分布的區域特性
    (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08-09-01) 韋煙灶; 曹治中 
  • Item
    閩南語之文白異讀、腔調、聲調差異與臺灣閩南語地名的關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4-06-01) 韋煙灶
  • Item
    Minimization, Conversational Inferenc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英語學系, 2002-06-??) 李櫻; Ing Cherry Li
    本文探討言談語用因素在當代台灣閩南語語法化過程中的運作,指出Levinson (1987)的簡約化為極有力的運作原則,它常驅使交談者選用較為簡短的、語意廣泛的語言形式,再經由換喻(metonymy)推衍而產生語用隱涵,而後 並俗成化、語法化而為結構部門中新的語意、語法性質。根據實際語料的分析,台閩語中新近出現的語尾助詞用法,如kah、li、koh、kong等,均基於 簡約原則的運作,分別由到、你、閣、講等詞的典型出現語句之刪略而來。交談語料同時顯示,這種簡約化的語句刪略之動因,乃是基於話輪快速轉換中交談者認知 能力的限制,以及社會互動中禮貌原則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