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唐五代筆記核心動詞研究(2022) 陳詠詩; Chan, Weng-Si本論題對唐五代筆記中的核心動詞按語義分成概念場進行系統的研究,進而探究核心詞當中動詞演變的軌跡和方法。唐五代時期整個在漢語詞彙史中,值得我們關注,因為它處於古白話的形成階段,詞彙和語法上有明顯變化。另外,筆記這類文本因其不是正式的史書公文之屬,亦不同於流傳民間,與口語很接近的通俗小說,不管是研究前者或後者的詞彙問題,都容易因為筆記的「不純」而捨棄它作為語料,因此較少受到詞彙研究的重視。最後,挑選「核心動詞」的原因主要是動詞是實詞中詞義和用法較為複雜;其次,動詞類的詞義變化和演變更替的情況亦多,因此選擇以動詞類為研究對象。本文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為〈緒論〉,包括(一)「研究動機與目的」,申明研究論題的發想和開展原因;(二)「研究範圍與內容」對研究範圍與內容進行界定;(三) 「文獻探討回顧」,對前人先賢就相關論題進行的研究成果開展討論;(四) 「研究方法與步驟」,就方法論說明本論文會使用的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為〈飲食動詞〉,章節包含與飲食動作相關的幾組詞,包括「To eat-吃」、「To drink-喝」、「To bite-咬」; 第三章為〈言說動詞〉,章節主要闡述「To talk-說」類動詞,因言說動詞所涉及的詞較多,前人研究亦較豐沛,因此獨立一章; 第四章為〈感知動詞〉,章節包含與「感官認知」相關的幾組動詞,包括「To hear-聽」、「To see--看」和「To know-知道」; 第五章為〈手部動詞〉,章節包含與「手部動作」相關的幾組詞,「To hold/take-拿」、「To tie-捆」和「To hit-打」;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唐五代筆記中,幾組核心類動詞的使用情況,嘗試釐清筆記的屬性,以及初步描述核心詞從口語進入書面語後的演變過程。Item 語速對英中逐步口譯筆記及準確度的影響(2020) 戴佑安; Tai, You-An本研究旨在探討語速對於學生口譯員進行逐步口譯時的筆記策略與準確度 的影響。研究對象為二十名於翻譯研究所口譯組修習的學生口譯員(中文A、英文B),實驗內容為每位學生口譯員針對一篇中等語速與一篇快速語速的講者發言進行英進中逐步口譯,在實驗之後進行回溯訪談。綜合質性與量性分析,發現:(1) 學生口譯員在快速語速之下對比符號而言增加了語言的使用;減少了每命題 的分隔線數;減少了每命題的總筆記數量 (2) 學生口譯員在快速語速之下準確度分數較低 (3) 快速語速之下表現較好的十位學生口譯員所使用的分隔線數較多 (4) 學生口譯員應對快速語速而主動採取的策略主要為:專注在邏輯理解,以及減少筆記數量及筆畫。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口譯員在面對快速語速時,著重在聽懂原文邏輯關聯、篩選重要訊息,並將訊息之邏輯關聯反應於筆記上,將有助於口譯表現的提升。Item 筆記對英語演講理解效益之研究(2007) 謝漢偉; Han-wei Hsieh本論文旨在探討筆記內容對外語學習者英語演講理解之影響與記憶維持力之相關性。學習者自身反思做筆記之重點亦是本文之研究重點。 本研究參與者為一位大學教師以及修習其中級聽講練習的兩班英語系學生,共四十一位。受試學生隨機分為可參考筆記組及不可參考筆記組。兩組學生於聽完一篇有關綠茶的英語演說後,完成五題概括性以及十題細節性的選擇題。在一週後,回想測驗內容。完成資料蒐集後,受試學生的筆記內容依其總字數、訊息單位、可作答性、效率性、完整性、及主要訊息為衡量的指標一一統計。在初步分析完畢後,並與四位學生進行深入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在六項指標中,有顯著性相關依序為可作答性、主要訊息、訊息單位、及完整性。根據訪談者指出,若能瀏覽題目針對「可作答性」做筆記則是最有助益的指標,若該情況不被允許下,在眾多訊息中選擇紀錄「主要訊息」則最有助益。分析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的筆記內容亦發現,上述的兩項指標印證其對於聽力理解的高度指標性。題型方面,概括性問題在統計上顯示和筆記內容任何一項指標皆無顯著性差異,然而細節性問題則和前面探討的結果一致,這項研究結果在訪談中,參與者亦指出同樣的結果。回想的訊息單位,因在可否參考筆記的變相操控下,兩組的量上呈現了極大的差異,可參考筆記組回想的訊息單位較不可參考筆記組多一倍以上。而不可參考組的回想數量則代表著前週所記的訊息已消失幾近八成。而大部分剩下的訊息為主要訊息,次要訊息的消失速度遠大於主要訊息。 因此,本研究建議教師在運用英語演講訓練聽力時,宜導引學生分辨出主要訊息,並設計相關活動讓學生習得如何記載訊息單位而非只是逐字抄寫。在測驗細節性問題時,筆記更顯得其重要性,教師宜給予做筆記機會。最後,為能強化學生學習,提供學生回顧筆記的機會亦有其必要性。Item 英中逐步口譯筆記原則之眼動研究:學生口譯員與專業口譯員之別(2014) 胡家璇; Chia-Hsuan Donna Hu逐步口譯的筆記能輔助口譯員的記憶,其內容、格式、語言對於翻譯產出的品質與準確度至關重要。 前人研究﹙馬思揚,2013﹚針對「格式」與「語言」兩個變項加以操弄,設計出逐步口譯筆記,並請學生口譯員擔任受試者,於英進中逐步口譯實驗中記錄受試者閱讀筆記的眼動軌跡,證實「直寫格式」與「用標的語」確實是有用的筆記原則,有助於降低口譯員在閱讀筆記與產出時的認知負擔。本研究的目的為延伸前述研究成果,邀請專業口譯員擔任受試者,以探討不同的筆記格式和語言是否對不同專技程度口譯員的眼動軌跡造成不同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直寫格式」與「用標的語」亦有助於降低專業口譯員在閱讀筆記與口譯時的認知負擔,而且「直寫」相對於「標的語」對口譯員閱讀筆記和產出譯語的幫助更大。另外,專業口譯員不論在聽原文或翻譯時,對筆記的依賴性較學生口譯員低,對不同格式與語言的敏感度也因此較低。同時,專業口譯員閱讀筆記的技巧較學生口譯員嫻熟,速度較快且效率較高。 根據本研究結果,我們認為口譯教師應在學生修業階段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學生不斷練習筆記技巧直到習慣成自然,尤其是「直寫格式」。但同時口譯教師也應強調,比起磨練筆記技巧,理解並分析原文的能力更為重要。Item 英譯中逐步口譯筆記選擇內容與語言產出之關係(2005) 崔建章; Chien-Chang Tsui英譯中逐步口譯包含理解、記憶、表達三個階段,其中筆記主要的功能是輔助記憶保留理解後的訊息。筆記與記憶的運用,會決定保留訊息比例的高低。 然而,記憶運用的過程無法直接觀察,因此本研究以筆記為研究切入點,藉由比較筆記與譯文的方式,來觀察受試者運用記憶的情況。另外,從記憶到表達的過程中,筆記技巧又涵蓋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解記憶階段寫筆記的注意力分配,第二部份則是表達階段是否能從筆記有效提取訊息。本研究針對口譯組一、二、三年級學生進行分組測試,觀察其筆記、記憶運用之概況與筆記技巧。研究結果發現:一年級受試者和二年級的差異反映在理解訊息的比例,二年級和三年級的理解程度相近,主要差異在於三年級表達訊息的比例較高。推測其可能原因在於二年級寫筆記所佔用的注意力比一年級低,可以將較多注意力放在理解訊息,因而提升理解程度,顯示二年級受試者能夠掌握筆記技巧的第一部分;另一方面,在理解程度相近的情況下,三年級比二年級表達出較多的訊息,顯示三年級受試者比二年級更能掌握筆記技巧第二部分:運用筆記提取訊息。Item 筆記明志:明代中期的歷史書寫(2015) 張運宗在「經典」與「時事」的光譜間,作者有意識地選擇「筆」「記」的書寫形式,藉由「雜」的內容,作為「進己志」之具體實踐。這個大傳統深深體現在我們討論的黃瑜、鄭曉和何良俊的著作中。他們三人看似迥異的人生,可能最大的共通點是,圍繞著科舉所出現不同的人生際遇裡,投入漫長的時間與精力完成一生最後的著作:「筆記」──《雙槐歲鈔》、《古言》、《今言》、《四友齋叢說》,而透過他們三位的比較,讓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選擇「筆記」作為一種歷史書寫形式的深沈意義。如果我們把作者視為時間軸的起點,黃瑜向下拉出一條以「程朱」為主軸的家學,鄭曉向上追溯一條以「史」為主軸的家學,何良俊則以「科舉」為主軸,自我完成一個「博學」的織網,他所面對者只有自己。而且,黃瑜欲建立天地間人事物的秩序,鄭曉以上位者面對國家存序的問題,何良俊所面對者,卻是時空座標軸交會的一點,一個深沈內在的自己。他們從經史典籍與所處時代的大小事物間,反覆思索與對話,筆記的「雜」展現了極大包容性,當「雜」能夠完成一種結構式條目安排時,實則筆記也成為展現「己志」的最佳場域,而掌握筆記作為一種歷史書寫的關鍵正在於,理解他們所投身的「古」與「今」的跳動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