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山海經》宇宙認識及其象徵敘述研究
    (2019) 李碩九; Yi, Seok Gu
    中國學術傳統中,《山海經》是一本難以導致單一定論的典籍。歷來不少說法由多種觀點來詮釋《山海經》。19世紀末在中國學術界出現「神話」概念以來,《山海經》詮釋為神話文本。「神話」也是各家說法不同的概念,不過至今19世紀末的故事性為主神話觀仍然影響於《山海經》詮釋。於是,本研究脫離故事性為主的神話觀,將《山海經》看作一種宇宙認識的表徵,透過對《山海經》表現形式的內在結構考察,試圖重新理解《山海經》的宇宙認識與其表徵特徵。 於是,本研究透過理論與文本的考察,試圖詮釋《山海經》宇宙認識與敘述的特徵。在本論文的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與背景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由此提示本研究的問題意識的基礎,接著設定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在第二章〈神話概念與《山海經》的語言形式〉,根據緒論所提示的理論基礎,關注神話概念的性質與語言形式,而檢討作為詮釋《山海經》理論基礎的「神話」的有效性。於是,在第二章探索外來概念「神話」的詞源與中國學術界的接受。由此確認「神話」的本旨與接受之間的概念上差距,探討作為《山海經》詮釋框架的故事為主神話概念的問題與反思。進而,透過關於《山海經》的語言形式的考察,尋求適合詮釋《山海經》的神話概念。 在第三章〈《山海經》篇章結構與敘述方式的象徵〉,根據第二章的考察與從歷來經籍分類可發現的《山海經》的性質,探討《山海經》文本的性質,進而根據其篇章結構確認《山海經》文本中所內涵的宇宙認識與象徵敘述的概觀。 在第四章關注〈山經〉考察《山海經》的宇宙認識與象徵敘述。〈山經〉基於「國用」的觀點,透過其語言形式、敘述方式、篇章結構等的部分表現關於宇宙與物類的認識體系。於是,在第四章從〈山經〉的語言形式歸納出敘述範圍的空間認識、個體敘述方式、分類體系的觀點上特徵,進而試圖理解〈山經〉的宇宙認識與象徵敘述。 在第五章對〈海經〉集中考察宇宙認識與象徵敘述上特徵。〈海經〉的宇宙認識不只擴張其認識的範疇,並且轉換認識宇宙與世界的觀點。 比起〈山經〉,〈海經〉超越我國的範疇,從較客觀的角度敘述異邦奇物的特徵。〈海經〉的宇宙認識基於劃分自我與他者的境界認識,〈海經〉的篇章結構、個體敘述表出如此的境界認識。透過〈海經〉的文本考察,在第五章確認〈海經〉的宇宙認識上特徵及敘述體系上其認識的表現樣態。 在第六章考察〈大荒經〉的宇宙認識與象徵敘述。空間性為主的〈山經〉與〈海經〉的宇宙認識與敘述形式比起,在〈大荒經〉的認識上較顯出基於空間性的時間認識。以「日月出入」為代表的天體相關記載與神和族群的系譜內涵時間性的因素,以〈大荒四經〉與〈海內經〉組成的〈大荒經〉的認識與敘述體係表出內涵時間性的宇宙認識。在第六章根據〈大荒經〉文本的篇章結構與敘述方式探討〈大荒經〉宇宙認識的特徵與其表現形式。 在第七章為結論歸納〈山經〉、〈海經〉、〈大荒經〉的宇宙認識及其表現形式上的特徵,綜合組成《山海經》的三層認識與表現體系。由此,試圖重建《山海經》的宇宙認識的立體性與其表現形式的象徵性,進而探究《山海經》宇宙認識與象徵敘述的特性 。
  • Item
    杜斯妥也夫斯基短篇小說中的象徵主義
    (2017) 李思辰; Li, Sz-Cheng
    本文旨在探討符號如何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短篇小說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及符號如何在各作品中建構主題。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多數作品中,他先知卓見的提出對於社會的批判以及人性的關懷,而這些主題可以從文中充滿豐富象徵意涵的符號(symbol)闡釋而知。本文由符號的角度切入杜式獨特晦澀的各種主題,更以哲學家尼爾遜•古德曼(Nelson Goodman)提出的符號「例示」(exemplification)特性去討論符號在杜式作品中所象徵的意涵。本文所探討的作品皆為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短篇小說,有《死屋手記》(The House of the Dead)、《地下室手記》(Notes from Underground)、《溫順者》(The Meek One)。
  • Item
    台北東區太平洋SOGO崇光百貨消費者生活實踐
    (2011) 薛淳徽
    本文探討不同市場定位下的百貨公司,業者如何透過空間規劃與設計,營造出符合消費定位的空間,本研究以緊鄰東區商圈的SOGO百貨忠孝、敦化、復興三館作為研究對象,透過業者對於不同市場定位的設計,將能更完整的看出不同空間定位下的設計與規劃差異。在地理學研究中,重視人地互動過程,我們不僅需了解業者所建構的空間,還必需了解人如何於空間中活動,因此接著探討消費者進館後的空間的感受,以及人們在消費空間中如何建構自我身分認同與群體認同的過程,透過布爾迪厄的日常生活實踐概念,將更利於我們理解不同社經屬性消費者對於空間感受與認同的差異性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業者透過不同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傳達出不同的市場定位氛圍與符號意涵,多數消費者都同意忠孝館是普羅大眾型百貨,敦化館是具有高品味、高格調的百貨公司,復興館則是時尚與潮流兼具的賣場,而在三個不同空間設計下,的確能吸引不同消費族群到館選購,走大眾化百貨路線的忠孝館,是多數消費者偏好的購物場所,精品百貨路線的敦化館則是經濟資本條件高的小眾消費者活動場域,復興館則是新時代具有潮流的百貨賣場,雖也能符合全客層消費者,但受到文化資本條件佳的消費群青睞。除此之外,不同社經屬性展現出不同的消費行為,例如女性是主要購物者,年齡影響消費心態與意願,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此種資本條件差異也影響消費商品與場域,並形塑出不同的消費品味。也就是說,不同社經屬性消費者會在空間中做出選擇,透過消費空間與消費商品以從中建構自我認同及群體的認同感,透過這三館的比較我們也就能明顯地看出不同消費族群間所展現的消費行為差異。
  • Item
    板橋婚禮產業的地景形塑
    (2019) 陳怡帆; Chen, Yi-Fan
    本研究以板橋的喜餅街和婚紗街做個案研究,企圖將文化與空間建立關聯,說明文化地景的形塑過程。 板橋地區在漳州移民、日本殖民影響與戰後台灣的社會文化變遷下,形成了當代的婚俗樣貌。這些婚俗物品,藉由諧音、物的功能、特性或儀式流程,呈現了社會的價值觀與禁忌。其中,舊式婚俗喜餅業和新式婚俗婚紗攝影產業,具有選購性中地物的特性,區位特徵為聚集經濟取向。而板橋喜餅街和婚紗街的出現,與都市階層相關。 戰後板橋隨著台北都會區發展,成為鄉村移民遷移就業之衛星都市。1990年代,板橋婚紗街與喜餅街依序成形,呼應了衛星都市轉型階段的發展。2000年後,在新板橋特定區域發展下,都市機能趨完備,成為台北都會區之副都心。雖然舊車站商圈衰退,但至2010年前板橋婚禮產業,仍維持發展未衰。 喜餅業和婚紗業的符號選擇,都具有特定文化傾向,再分別以大眾傳媒,推動板橋婚禮專業街形象。地方政府透過集團結婚和介壽婚紗公園的塑造,改變了公園戒嚴的政治意涵,轉為婚禮符號的文化地景。
  • Item
    符號與思維
    (1998-03-01) 賴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