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童妮‧摩里森《爵士樂》與《愛》中黑人音樂的中介與意義
    (2008) 陳玟勳; Wen-shiun Chen
    本論文探討童妮‧摩里森在《爵士樂》與《愛》兩本小說中,以黑人音樂傳統為基礎,所呈現出的美非小說形式。第一章藉由非洲傳統音樂美學與社群觀念的研究,檢視黑人音樂傳統中的概念,並指出摩里森的寫作策略,是以音樂傳統觀點出發,因此小說中的主題可追朔到非洲根源的文化傳統。第二章探究《爵士樂》中,爵士樂的概念如何延續非洲文化傳統,以及摩里森以爵士樂鼓動小說中的人物,以「合奏音樂」作為再造黑人社群的方法。摩里森將小說人物安排在一塊爵士音樂的「記憶遺址」,以喚起他們過去的回憶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隨著爵士音樂驅使小說人物互動,在共同經驗與情感分享中再造黑人社群,摩里森也同時創造了她自己的文學社群。第三章究查摩里森在《愛》中如何檢視爵士音樂,以「咆伯」爵士曲風反思「搖擺」曲風中傳統概念的萎靡。小說的敘事結構利用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對比爾‧柯西不同的愛慕形式,表現咆伯樂風的「不協調」特色。以比爾‧柯西為遺忘傳統的代表,L則象徵傳統,聯繫柯西家族中的女人,並促使她們在分享與互相關懷中改變人生。《愛》反省《爵士樂》中對爵士音樂的樂觀態度,為摩里森展現黑人音樂傳統不同層面的手法,而兩本小說更呈現出自詡為黑人音樂傳統繼承者的摩里森,在美非文學中的發展與成就。
  • Item
    生態烏托邦的崩解:由生態女性批評的角度檢視童妮˙摩里森的《樂園》
    (2015) 陳韋伶; Chen, Wei-Ling
    本文旨在運用生態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童妮˙摩里森的《樂園》。由於對自然的宰制與對性別、種族與社群的壓迫具有高度相關性,在這樣宰制的邏輯中,文化上較低等的實體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某種可被控制、宰制和殖民的客體。為了除去這種父權中心的意識型態,筆者認為人類應該學習與大自然彼此和諧地相處,並在此生態系統中學習互相關愛與互相尊重。 大致上,本論文主體可分為五個部份,分別是引言、正文與結論。在正文中,筆者試圖探討性別、種族和社群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分三章討論。第一章闡明《樂園》裡自然與性別的相互關係。筆者首先將露比鎮與女修道院的自然環境做比較,透過這兩處自然環境的異同與動物的暗喻,筆者認為自然與女性所受到的壓迫現象頗有相似之處。接著,筆者試圖探討在父權體制下,不同種族與階級的女性在《樂園》中所經驗到的性別壓迫現象。第二章主要著重在殖民的邏輯的議題上,筆者於此章除了探討殖民的邏輯也檢視了激進的排他性對種族延續所造成的負面效果。筆者在此章也檢視了身分認同的衝突問題,特別是在異族混血和世代衝突等問題上。第三章旨在檢視自然與生態烏托邦的關係。本章首先探討人類對生態烏托邦的嚮往與追尋,並討論《樂園》中對生態烏托邦的追尋,筆者也探討生態系統中將自然視為孕育萬物的母親,但筆者認為若將自然視為孕育萬物的母親,人類將會合理化對大自然恣意的剝削與宰制。最後,筆者檢視了生態社群中的集體文化認同現象。
  • Item
    社群、傳說與神蹟:北臺灣落鼻祖師信仰之研究
    (2008) 辜神徹; Ku Shen-Che
      本論文透過對於一尊神明—蓬萊老祖以及其相關分身的追蹤調查,試圖從一尊神明為主體,瞭解祂如何從安溪來臺灣的過程,以及其靈驗性和神蹟為何,蓬萊老祖如何受到聚落以及個人家戶的迎請,迎請的背後事實上呈現的是族群之間的互動,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個人對於蓬萊老祖的依賴和崇信。在迎請的歷史過程當中,由於蓬萊老祖不斷的發生落鼻的事蹟,因此產生了許多富在地性的傳說出現,成為臺灣特有的清水祖師傳說故事,具有民間口傳文學上的特色和價值。蓬萊老祖的信仰,和一般民眾祭拜民間信仰諸神時相同,均強調其靈驗性,蓬萊老祖的落鼻,事實上便是信徒認為顯靈的表徵。此外蓬萊老祖的年中迎請,也呈現出一種社群和國家之間的多層次互動。因此除了從文獻中找尋相關的資料之外,實際的進入田野亦是絕對必要的方式,藉由紀錄蓬萊老祖及其分身,於一年當中的迎請過程來進行分析,採用一種大範圍、多田野地式的宏觀手法,來呈現這個特殊的民間宗教信仰,並且將蓬萊老祖信仰的發展,放置在歷史以及其獨有的文化脈絡之中來進行探討。
  • Item
    雙語文學圈的實踐
    (英語學系, 2013-09-??) Claudia Peralta
    本文旨在研究文學圈的實踐,對四年級雙語(西班牙文與英文)教室的影響,並探究教師是如何建構,及引導教室的文學實踐。進一步的研究顯示社群營造及問題的轉換會影響所敘述的種類。在五個月的研究中,研究者實施一週一次的教學參與觀察,主要是觀察語言結構。研究者尤其注意教室之文學圈的實踐部分。研究資料來自於觀察筆記,非正式及正式的訪談,錄影及錄音,和舊資料之收集。然而,本文重點在分析觀察筆記,及課堂中文學圈相關之錄影及錄音。所收回之研究資料都是在文學圈的概念下檢視,以獲得識字行為、社會互動、所產生的文本,以及文本間連結的專業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