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地區司法通譯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初探研究(2020) 黃川容; Huang, Chuan-Jung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地區現役司法通譯的工作壓力來源、工作壓力來源衍生的問題與影響,以及司法通譯如何因應工作壓力。本研究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以11位現役司法通譯為研究對象,研究者以Cooper et al. (1982)研究結果為依據,將工作壓力源分為「工作實體環境」、「工作本身」、「人際關係」、「工作/家庭衝突」四大分類;因應策略則參考國內類似研究,分為「理性思考」、「解決問題」、「情緒調適」、「尋求支持」、「延宕趨避」五類。研究發現結果如下: 工作實體環境中的工作空間、設備、工作環境中的人是通譯工作壓力源,其中工作空間的噪音及工作環境中的人對通譯進行工作時會造成最多身心影響。工作本身而言,受訪者表示事前工作準備困難、通譯服務使用者對通譯角色的期待相衝突,且通譯酬勞仍有調整空間等是通譯目前在工作上遇到的挑戰。人際關係的壓力源自通譯仍然面臨通譯服務使用者態度不佳,以及不信任通譯專業能力。工作/家庭衝突方面,工作時間不固定對家庭或個人生活的影響是主要的困擾來源。在因應策略方面,通譯在工作當下遇到需要立即處理的問題時最常選擇「解決問題」和「情緒調適」來面對工作壓力。工作之餘,通譯除「尋求專業及情感支持」外,也會選擇「情緒調適」來排解工作壓力。Item 一位東南亞裔社區口譯員的自述(2014) 張睿耘; Jui-Yun Chang本文藉由一位東南亞裔新移民社區口譯員口述回溯其生長歷程、因婚姻移居台灣進而從事社區口譯的過程,探討社區口譯這項在台灣尚未制度化的職業之於這位社區口譯員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的敘事研究,文中強調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並互動的研究過程。一方面由研究對象口述回顧生命歷程,另一方面研究者也以自身的經驗參與互動與反饋,使得研究本身不只是現象的研究,而是生命經驗的映照與反思。 透過研究參與者實際社區口譯經驗的分享,可得出以下發現: (一)新移民擔任社區口譯員的動機多是出於幫助其他新移民與自我成長,其中家庭的支持對於新移民能否外出工作與否扮演關鍵因素 (二)台灣的醫療院所仍缺乏通譯資源,且能服務的語種也不夠多元 (三)台灣的東南亞裔的社區口譯員社會地位低落,不受服務單位或服務對象尊重,原因在於多數人並不清楚社區口譯員在醫病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四)電話口譯應是在公部門預算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提供最及時通譯資源與運用有限人力的方式 文末提出本研究未竟之處,以及提供未來可進行後續研究的建議。Item 權利告知口譯之困難:以中文譯入印尼語為例(2013) 張芷盈; Chih-Ying Chang隨移民、移工人口逐漸增加,社區口譯之需求更顯重要。其中,司法通譯為專業領域之口譯活動,所翻譯之內容為高度專業的法律事務,且翻譯之品質對服務對象也有實質重要影響。有鑑於此,本研究以權利告知之翻譯為例,研究中文與印尼文通譯於翻譯此一內容時所遇到的問題。本研究以中印尼文通譯為對象,請受試者將中文的權利告知翻譯成印尼文並進行個別訪談。以多項研究工具與方法分析受試者分別在理解與翻譯產出的困難之處,包括:問卷、觀察研究、訪談、自評表、專家評分、華語文能力測驗各等級字詞表、中文可讀性分析指標、錯誤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普遍的翻譯表現並不甚理想。造成理解困難的原因包括法律語言與艱深字詞、書面語轉換為口語表達、宣讀方式不當、對當地司法制度不熟悉、理解錯誤而不自知。產出方面的錯誤則以省略與額外增加最多。研究也發現法學專家的評分明顯低於受試者之自評,且此情況不分資深或資淺譯者,顯示現任通譯在翻譯權利告知一類例行程序的品質仍有待加強。但無監督與檢視之機制,難以確保翻譯品質。 研究最後提出建議方案。第一,將權利告知之內容以淺白之語言撰寫,使之更淺顯易讀;第二、制訂各語言版本之權利告知;第三、要求通譯與警方都接受更紮實訓練,以助雙方更有效合作。Item 非營利組織社區口譯之品質與倫理初探: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臺北市賽珍珠基金會為例(2011) 裴恩; Steve Pei在台灣,全國有13萬餘外籍配偶,他們離鄉背井來到台灣,語言成為他們與主流社會的隔閡。社區口譯是服務當地居民的一種口譯,台灣許多非營利組織從事社區口譯幫助新住民,克服語言不通的困難,使得新住民也能享有與一般國民相同的權利。不過,台灣的社區口譯研究仍在初始階段,相關研究十分稀少。台灣的非營利組織認為社區口譯是什麼?什麼樣的口譯才是好的社區口譯?社區口譯員(通譯)又需要遵守什麼規範? 本研究整理Bühler (1986)、Kurz (1993)、汝明麗(1996)、Mesa(1997,引自Pöchhacker,2001)、Pöchhacker(2000)、Kadric(2000,引自Pöchhacker,2001)、曾話晴(2009)等口譯品質研究,還有ICTY(1999)、AUSIT(2001)、NCIHC(2005)、NAJIT(2006)、ITI(2007)、JCC(2008)、Kelly(2008)、AACI(2011)、STIBC(2011)、ITS(2011)等口譯專業倫理準則,比較非營利組織社區口譯與過去研究的差異,並根據Salamon(1995)的第三者政府與志願失靈理論,對非營利組織與政府提出建議。研究採用問卷調查與半結構式訪談,調查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財團法人賽珍珠基金會對於社區口譯的定義。研究結果發現: 1. 受訪單位對於社區口譯口譯品質的定義與過去口譯品質研究類似,最重視的口譯品質項目為忠實(fidelity)、完整(completeness)、可信賴(reliability)。 2. 受訪單位對於社區口譯的定義與口譯專業倫理準則類似。但受訪單位因為組織本身的社會福利背景特色,以社工專業倫理來定位社區口譯員的規範,認為口譯員有社工的角色和任務。另外,受訪單位也認為口譯員需有同理心、具有熱情的特質。 3. 受訪單位對於社區口譯的定義符合志願失靈中的三種現象。慈善的業餘性和特殊性反映在各組織以自身需要出發的訓練機制上,慈善的不足性則代表組織相關經費的不足。 本研究建議政府結合學術機關的力量,提供非營利組織社區口譯相關經費,並建立跨組織的訓練機制、認證方式,培育專業的社區口譯人才。政府也應協助制定台灣社區口譯的專業倫理規範。非營利組織也應加強組織內部對於員工的社區口譯相關教育訓練。Item 臺灣基督教會口譯活動初探(2009) 曾話晴; Hwa-chin Tseng本研究為針對臺灣基督教會口譯活動之初探研究,旨在了解臺灣教會口譯現況之外,又探討教會口譯聽眾與教會口譯員對教會口譯品質與教會口譯員角色之看法,並比較其異同。研究亦以專業會議口譯員之觀感為比較標準,嘗試了解教會聽眾在教會口譯評量上的偏好,又查驗教會口譯是否能歸類於社區口譯。 由於教會口譯的相關研究稀少,加上過去口譯評量項目定義不明,因此本研究試著從聽眾、教會口譯員與專業會議口譯員之角度探討教會口譯的品質與口譯員角色。問卷設計以回答以下三大問題為主軸:1.臺灣基督教會口譯之現況,2.教會聽眾與教會口譯員對於教會口譯品質及角色的看法及其比較,3.教會聽眾與專業會議口譯員評斷教會口譯品質時有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教會口譯聽眾與教會口譯員在品質與角色的期待上大致相符,並比一般會議口譯之聽眾及口譯員更重視口譯員之「可靠」與「幫助者」角色,此與過去社區口譯研究之結果類似。兩組受試對象僅在較不為重視的項目上達到統計上顯著之差異,而聽眾與會議口譯員之口譯評量結果亦無任何顯著性差異。研究最後並整合教會聽眾與口譯員對教會口譯活動之建言,其中包括訓練、溝通、支持、回饋與口譯模式等面向。Item 台灣法庭口譯史:對話性口譯及專業化進程(2015) 陳雅齡; Chen, Ya-Ling本論文主要探討台灣的法庭通譯如何從早期一位介於荷蘭人與原住民社商且帶有負面形象的溝通媒介,演變成今天根據人權觀念,保障外國當事人也能公平取得司法服務的關鍵角色。全文包括兩方面的研究主題以形成研究框架,首要為對話口譯研究,配合口譯專業化討論,筆者據此對台灣四百年來的法庭口譯活動進行有系統的歷史回顧。首先,法庭口譯是對話式口譯的一種,包含來自三方面參與者的溝通,在現代社會多發生在社區中的法庭或偵查庭或警察局,目的在於解決民間訴訟與糾紛,法庭口譯因而也稱為社區口譯或公共服務口譯。不同於會譯口譯,對話口譯員的位置比較明顯,並具有機構內部成員權力不平均的特點 (見Wadensjö, 1998; Hsieh, 2009; Mason, 1999; 任文, 2010)。Wadensjö (1998) 曾探討對話口譯中口譯員的位置、服務與控制性、面子與禮貌策略、忠誠衝突及殖民因素問題。謝怡玲 (2009) 研究醫療性對話口譯的溝通特點與語境特徵,認為口譯員的位置或眼神、使用人稱、話語層次及其他非語言的溝通行為是非常值得討論的面向。Mason (1999) 闡明對話口譯過程中涉及權力與面子,參與架構,角色衝突,忠誠衝突,還有特定的文化社會裏的符號限制問題。其他如任文 (2010) 指出對話口譯員在法庭或醫療情境的主體性意識。這些學者皆不約而同提出,對話口譯員身兼機構守門員、對話過程的協調者與文化語意磋商者三種角色。本論文中研究者對以上議題逐一討論,並繪圖呈現其中的關聯性以形成一種理論模型,作為未來對話口譯活動分析之用。 近年來由於國際人權法律的推進,國際間特別是西方各國特別注重法庭口譯,法庭口譯逐漸趨於專業化。Mikkelson (1996) 特別根據Tseng(1992) 的口譯專業化研究,分析當代社區口譯專業化的過程並提出改進建議。根據這派見解,專業化的特徵以訓練機構出現最早,而以倫理規範最重要,倫理規範對外可贏得社會大眾信任,對內則是規範各成員的隱形工具。本論文中研究者針對台灣法庭口譯的發展,修正Tseng原來為會議口譯設計的專業化模型,作為台灣法庭口譯的專業化模型。 本論文依台灣的法政發展分為五個階段:(1)早期 (1683-1895,包括原住民自至時期、荷蘭西班牙治理時期及明鄭時期),(2)清朝時期 (1683-1895),(3)日據時期 (1895-1945),(4)國民黨專政時期 (1946-2000)與(5)現代。一開始屬於原住民自治時期,荷蘭人曾為台灣建立西方法庭的雛型。進入二十世紀全球化的結果,法律口譯員更呈現多種語言面貌。每個階段由於法政背景不同,各有其值得探討的面向,進展到現代階段法庭口譯終於大致發展出口譯專業化應具備的所有元素,如有系統的訓練課程、專業知識、倫理規範及專業組織。作為一位機構守門員,對話協調和文化磋商者,角色也從昔日的負面形象演變到今天的舉足輕重。由於台灣的司法史經歷很長時期的殖民與被殖民過程,本研究過程也補充了對話口譯理論有關殖民或後殖民口譯討論的不足,研究者結合了口譯理論研究與口譯史,希望這種研究方法對未來口譯研究是一種突破。Item 台灣司法通譯專業化與角色認同初探:以台灣司法通譯協會為例(2016) 簡萓靚; Chien, Yi-Ching台灣司法通譯協會成立於 2014年10月,為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司法通譯專業協會,目前已於各地擁有超過 400名會員、10個地區辦事處。Tseng(1992)台灣會議口譯專業化社會學模型視專業協會為專業化過程中重要的發展指標,本研究以該模型為架構,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台灣司法通譯協會成員,探討目前台灣司法通譯之專業化發展現況,司法通譯之角色認同與定位,以及協會的發展現況與未來。 研究結果發現:1. 目前司法通譯從業者與使用者對於司法通譯的角色、身分之定位尚未明確、彼此衝突,有待凝聚共識 2. 台灣司法通譯協會目前定位仍介於新住民團體與專業協會兩者之間,且未來需加強與培訓機構、學術界之合作,以發揮專業協會之功能,與達成協會目標。文末並根據研究成果,以台灣司法通譯協會為根據,提出修正之司法通譯專業化模型。Item 社區口譯--臺灣口譯研究新領域(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1-09-01) 陳子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