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遊客對宜蘭縣冬山鄉休閒農業區生態系服務環境識覺之探討(2024) 陳彥霖; Chen, Yan-Lin近年來,台灣休閒農業區快速發展,然而有關遊客對於休閒農業區的生態系服務認知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宜蘭縣冬山鄉的中山、梅花湖、大進休閒農業區為例,針對生態系服務供給、調節、文化及支持等四大面向,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遊客對宜蘭縣冬山鄉休閒農業區的生態系服務的環境識覺,藉以提供目前及未來休閒農業區經營管理之參考。針對生態系服務,再詳加說明四點-供給、調節、文化、支援等服務功能。經由遊客觀點對樣本休閒農區是否可以供給水資源、食物,調節氣候、淨化空氣、水文,以及提供美學育樂、遊憩服務,足以支持生態系服務的四大面向進行探討。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實地觀察及問卷調查,了解遊客對於休閒農業區的生態系服務功能認知。本研究以面對面方式進行問卷,共計442份,並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藉由遊客的觀點,本研究希望發掘,在休閒農業發展的同時,對於當地生活環境品質及生態面的作用是否存在負擔及破壞?環境品質能否得以保存生態樣貌,使休閒農業得以永續經營。本研究希望將相關研究結果,提供給目前及未來有意經營休閒農業之業者、農業觀光決策者等相關部門參考,作為休閒農業及永續經營之策略。Item 以生境理論與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臺灣農村地景變遷:以宜蘭縣三星鄉為例(2012) 林敬妤全球環境變遷問題已嚴重衝擊生態系統,以農地生態系為例,由於人口持續增加,人類對居住空間之需求,導致農地產生劇烈變遷,進而造成未來糧食問題更形嚴重。臺灣因地窄人稠、經濟快速發展,也面臨生態環境損壞的問題,尤其2000年臺灣農地政策開放之後,造成城鎮邊緣農地地景急劇變遷,已引發學者專家的高度關注,至今卻仍缺乏有效的理論與研究以研擬具體可行之農地地景保育對策。故本研究以生境理論(Biotope Theory)以及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為理論基礎,透過生境地圖之建構、生境價值指標的擬定與評估、地景預測模式的建立、生境價值之時序分析以及農村地景保育策略之研議等研究主題的探究,為臺灣農村地景保育提出建議。此模式不但立基於生態保育觀點,而運用MA之生態系統服務指標與內涵進行生境價值的評估,亦符合國際目前生態保育發展趨勢;在這樣的框架下,再以臺灣農村地景變遷為探究背景,運用臺灣現行之土地分類系統為生境分類重要指標,透過農村地景變遷與生境價值之動態分析探究之,提出農村地景保育策略。 本文以宜蘭縣三星鄉為研究案例,提出保育對策,並進而提出理想之農村空間配置,不過這樣的理想空間配置仍需住宅控制方能達成。農地急速消失所帶來的影響,除了造成未來農業生產可能匱乏之隱憂外,農村生態系統的維繫、開放空間的提供以及優美景緻價值之保育等,亦將隨著農村地景的變遷而減損其原有功能與價值。由本研究提出之農村地景保育模式應可為決策者在進行農村地景規劃與管理提供發展方向。Item 民眾環境態度、環境認知對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2018) 凃玟鳳; Tu, Wen-Feng全球城市都致力於永續城市的發展,都市公共綠地如公園、休閒區皆被認為是讓都市宜居的重要因素。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在有如一片綠洲能讓人類回到自然的懷抱,近年來園內環境逐漸改善,但仍有環境問題期望能夠改善。本研究想了解民眾的環境態度、對大安森林公園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知、環境行為、改善建議之情形為何?環境態度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知之、環境行為、改善建議是否具有差異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知與環境行為、改善建議之間是否有關係?本研究目的是以環境保護的角度探討民眾環境態度、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知、環境行為、改善建議之關係。環境態度使用新生態典範論量表(NEP),生態系統服務認知參考千禧年生態系統服務評估(MA)概念,環境行為參考Hungerford 與 Peyton(1977)的環境行為量表,改善建議參考相關研究及實地觀察彙整出改善項目。 研究結果顯示:(1)職業與環境態度具有顯著相關性;(2)環境態度類群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具有顯著相關性,但不分態度類群皆對「文化功能」的同意程度偏高,對「供給功能」的同意程度偏低;(3)環境態度類群與環境行為具有顯著差異;(4)民眾認為增加公園內乘涼樹木是迫切需要的;(5)不同環境態度類群對於改善建議是有差異的;(6)「文化功能」對「生態管理」、「說服行動」有正向解釋力,「調節功能」對「生態管理」有正向解釋力,「支持功能」對「環境友善設施」有正向解釋力,僅有「供給功能」對環境行為沒有解釋力;(7)「供給功能」對「修剪茂盛陰暗枝葉增加透光性」、「增加兒童遊樂場設施」、「增加無障礙設計」有正向解釋力,「調節功能」對「增加兒童遊樂場設施」有正向解釋力,「文化功能」對「兒童遊樂場設施不具通用性,可增加無障礙設計」有正向解釋力,僅有「支持功能」不對改善建議具解釋力;(8)「反人類中心」類群對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環境行為、改善建議的同意程度高於其他組態度類群。本研究建議:(1)增加大安森林公園內的樹木;(2)加強民眾環境教育;(3)改良新生態典範量表語句,增加民眾對題目的理解程度。Item 以景觀生態系統之觀點探討農地生境保育管理架構(2011/08-2012/07) 李素馨全球環境變遷問題已嚴重衝擊生態系統,以農地生態系為例,由於人口持續增加,人類對居住空間之需求,導致農地產生劇烈變遷,進而造成未來糧食問題更形嚴重。臺灣因地窄人稠、經濟快速發展,也面臨生態環境損壞的問題,尤其2000年臺灣農地政策開放之後,造成城鎮邊緣農地地景急劇變遷,已引發學者專家的高度關注,至今仍缺乏有效的理論與研究以研擬具體可行之對策。本研究以臺灣宜蘭縣三星鄉的農村為研究對象,近年由於臨近縣內主要城市,並因高速公路通行與台北都會區間之交通易達性提高,吸引許多建商或居民將農地變更為住宅,故本研究以生境理論以及生態系統服務為理論基礎,透過生境地圖之建構、生境價值指標的擬定與評估、生境價值之時序分析等研究,以建構理想農村空間配置。研究結果顯示,1998年、2001年、2006年與2010年間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逐年下降,1998-2010年間又以調節服務下降幅度最高,說明農村生態功能受到嚴重衝擊。故本文在維持原有土地利用情形為前提,以生境價值評估為工具,提出理想農村地景空間配置,結果說明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均有所提升,不過,這樣的理想配置仍需要住宅控制方能達成。這樣的結果說明發展適當的生境價值評估方法,的確有助於地景保育工作的推行,研究者甚至可設定預期的生境價值,透過地景規劃的方式來達成目標。Item 都市邊緣農村地景破碎化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地政學系, 2012-11-01) 李素馨; 林敬妤; 吳治達自2000年台灣通過農業開發修正條例,正式開啟農地自由買賣的紀元後,農村地景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為探究農村地景破碎化的問題,本研究以宜蘭縣三星鄉尾塹村、大洲村、大義村為研究區域,利用馬可夫模式預測未來地景變遷,並透過地景指標分析地景格局的變動,以探討農村地景破碎化的情形、因素及影響。研究結果有幾項發現:(1)1987-2009年間,農地為本區之地景基質,但比率逐年下降,若以2000-2009年之開發速度持續開發本區,迄2054年建地將取代農地成為本區最主要之土地利用方式。(2)1987-2000年時因道路網絡的建構,本區處於「分割」之破碎化階段,然至2000-2009年間,受到建地群集擴張的影響,致使本區之破碎化現象呈現「消散」並趨於「收縮」之形式。(3)由於2000-2009年之建地增長率較高,且其地景破碎化情形更形劇烈,故可判斷,農業政策對農村地景變遷具有影響力。(4)1987-2009年期間地景破碎化持續加劇,農村地景逐漸轉變成城郊地景類型,隨著農地急速消失,農產供給的匱乏將成為未來之隱憂,文化服務、調節服務、維持服務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亦將隨著農村地景的變遷而受到損害,建議相關單位應予重視。Item 農村生境地圖繪製模式的建構與應用(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2013-12-01) 林敬妤; 李素馨; 吳治達; 莊永忠農地具有豐富之生態功能,對人類社會存有重要貢獻,但卻隨著人們對土地的需求而加速消逝的命運。本文透過文獻回顧發現,以生態為視角、生境規劃為手段,確可達到農村地景保育的目標,進而發展出人地永續共存的局面。為達此目的,生境地圖的繪製實為首要任務。基於此,本研究以宜蘭縣三星鄉為研究試區,目的在於透過文獻回顧與案例探討,從根本上探究生境之意涵與生境地圖的繪製原則,並結合文獻分析、田野調查、地圖判釋、專家焦點團體法與GIS空間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建構臺灣農村生境地圖繪製模式。研究結果有幾項發現:(1)生境意涵受研究目的與繪圖方式的影響;(2)人與生態能夠協調共存的觀點,賦予生境規劃與管理之作為積極存在之意義;(3)生境地圖的繪製需因地制宜;(4)臺灣農村生境繪圖模式可提供未來在地農村生境地圖繪圖參照;(5)本文建構之農村生境類型可為臺灣農村生境繪圖空間單位之參考。Item 運用生境價值評估工具建構永續農村地景空間配置(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2014-03-01) 李素馨; 林敬妤; 吳治達; 莊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