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電動車汰役電池之使用與生命週期評估
    (2024) 張巧潔; Chang, Chiao-Chieh
    為追求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電動車被視為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途徑,然而作為動力來源的鋰離子電池仍可能造成其他環境衝擊,除了製造、使用與回收階段,由於電池自電動車退役後仍有80%剩餘容量,近年來各國學者指出可新增電池再利用階段,汰役電池在回收前可作為其他場所的備用電力使用,減少製造新電池的環境衝擊。截至今日,儘管台灣已有電動車電池的製造、使用與回收階段生命週期評估相關研究,但對於電池再利用方面並未有所著墨,因此,本研究針對電動車鋰離子電池進行生命週期評估,考量電池的製造、回收階段,並特別聚焦在汰役電池的再利用階段,計算電池再利用能帶來的環境效益。本研究以生命週期評估作為研究方法,使用SimaPro生命週期評估軟體,並採用ReCiPe 2016與IMPACT World+兩種評估方法試圖找出電池帶來的主要環境衝擊與貢獻來源。在電池製造階段中,鎳與鈷金屬為主要的環境衝擊來源,而錳金屬對人體致癌毒性產生較大威脅。至於在電池回收階段,為回收有價金屬,可採用結晶法或電解法進行回收,結果發現兩種回收方法的衝擊熱點皆為硫酸與電力,特別對人體健康衝擊為最,而電解法的電力衝擊又比結晶法為多。因此,在電池回收階段應試圖減少硫酸與電力的使用,以降低環境衝擊。最後在汰役電池再利用階段,本研究根據鋰離子電池充放電測試數據保守估計汰役後的電動車電池可再利用五年,並以此計算不同再利用情境所能取代的新電池製造生產數量。此外,本研究發現將電池再利用可減少因為六價鉻、鎳、砷、鉛、汞等重金屬之使用與排放對人體致癌毒性的影響,也可以降低銅、鋅、鎳、銀、釩等重金屬對淡水與海洋生態毒性的衝擊。除此之外,汰役電池再利用亦可減少製造新電池所帶來的碳排放。綜合上述,為建構低碳永續循環社會,應朝汰役電池再利用以及將使用至生命終期的鋰離子電池妥善回收處理,取回鎳與鈷等有價金屬再利用,以降低天然礦場的開採,提升資源永續利用,實踐循環經濟。
  • Item
    關鍵產業與消費型物質之綠色管理---整合健康衝擊評估之糧食產業綠色管理策略探討---以台灣地區稻米生產為例(III)
    (2009/08-2010/07) 郭乃文; 馬鴻文
    食物資源為我國消費物質中重要的一環,為人類基本物資需求之一。而其相關生 產、加工、處理、運輸、消費、最終處置之模式與型態,深深影響人類循環型社會之 建構,更可反映出其與永續生活理想模式之差距。因此,歐美先進國家近幾年十分重 視食物資源產製物質流之相關研究,企圖瞭解人類日常攝食之基本食物資源產製過程 所消耗之環境成本,同時發覺不永續、未達生態效率的環節,以謀求產製流程與技術 之改進,進而提升整體生態效率,朝向更為永續之食物資源生產、供應、消費模式。 然而,我國仍缺乏基礎食物資源物質流之相關研究,適合本土使用之評估方法與 技術仍待開發,相關評估架構與系統仍待探討。因此,本研究選擇國人主要糧食:稻 米為例,探討台灣此一關鍵糧食產業產製過程之物質流以及相關環境與健康衝擊分 析。計畫第一、二年已完成稻米生產田間資料之盤查與收集,已建立我國水稻田能源 流、水資源流、肥料物質流與農藥物質流。第三年(本年度)則將進行有機農法和一 般化學農法的環境與健康衝擊比較分析。同時利用前面所建立之量化資訊,開發建立 量化健康衝擊評估模式,分別討論不同糧食管理政策(一般農法、有機農法、稻米進 口)其將分別帶給不同族群(農夫、當地居民、消費者)之健康衝擊,例如:農藥施 用與殘留、重金屬殘留以及其他有害物質施用與污染。此外,本研究並將利用農糧署 大型資料庫資料,進行不同水稻品種、不同期別、不同地區的資料比較分析,並進一 步利用這些數據進行不同水稻管理策略之模擬情境分析,以釐清最適台灣地區稻米生 產管理作業方式與可行之綠色管理策略(農法選擇、休耕策略、輪耕方式),以提供 相關單位參考。
  • Item
    關鍵產業與消費型物質之綠色管理---電子電機產品之整合性環境評估與管理(III)
    (2009/08-2010/07) 馬鴻文; 郭乃文
    隨著電器產品及資訊產品的日益普及與推陳出新,所帶來生活中的便利是無 可否認的。然而所淘汰的廢電子電機產品卻也造成另一個必需克服的問題。包括 電子電機產品內所含對人體有害重金屬、如何將廢棄之產品做最有效的回收再利 用及產品耗能等問題。除此之外,電子產業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貢獻良多,因電 子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上游鋼鐵、化工及下游的民生、服務業等,在電子化普及 的現代社會扮演重要的角色。故其所造成的環境負荷及與上下游污染排放的關係 相對而言也日趨重要。 本研究第一年即針對回收階段進行回收處理程序生命週期評估,而第二年則 進一步針對製程中RoHS 指令所規範之物質及替代技術進行分析。儘管生命週期 評估在台灣已廣泛被應用,但受限於系統邊界設定及評估尺度不一,很難對於產 業現階段情勢做一全面性的環境評估。不管是生產製程,甚至整體產業結構供需 間的關係,其實都可以透過生命週期評估的方式來檢視並改善。利用IO-LCA 之 方法可以得出產品每單位的投入,對整體環境將連動其他產業多大的污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