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台中地區土地利用與都市熱島效應之時空變遷分析
    (2020) 莊明軒; Chuang, Ming-Syuan
    由於人類活動與過度的開發行為,導致都市內部氣溫調節機制漸漸失靈,土地利用類型改變造成地表溫度變化,亦使都市熱島效應情形加劇,成為都市發展的隱憂;近年來,台中地區都市化與都市成長情形快速,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地區土地利用型態變化,與都市熱島效應之時空變遷情形。 本研究使用Landsat衛星影像,運用遙測技術進行影像分類判釋與地表溫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反演,共選用六個年度的影像(1991、1998、2003、2009、2015與2019),藉由熱點分析(Getis-Ord Local G-Statistic)量化各年度之地表溫度冷熱區分布範圍與移動情形;而後將地表溫度與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NDVI)、常態化差異建物指標(NDBI)進行簡單與多元迴歸分析;本研究亦探究不同時期台中地區土地利用變遷情形,並計算平均熱島效應強度變化量,使用ANOVA分析實證土地利用型態改變對溫度變化之影響程度,而後再選取七個重劃區,將其熱島效應平均強度與整體進行比較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近30年間台中地區建成地的成長、草生地的減少,乃變動量較大之類別;以迴歸係數總結台中地區整體熱島效應之影響因子,可推論早期整體地表溫度受植被影響較多,至近年則是人工建物扮演較重要之影響角色;歸納不同時期台中地區土地利用類型變化之空間分布可發現,重大交通建設、重劃區闢建與農田棄耕轉為住宅、工廠等,乃經常出現之變遷型態,大肚台地上植被年季光禿情形,也往往造成大面積的改變,因此,人工鋪面、裸露地與植被之間的土地利用類型轉變,著實在熱島效應強度變動上呈現顯著變化。
  • Item
    2015年台南市登革熱疫情分佈狀況及擴散因素分析
    (2018) 王怡文; Wang, Yi-Wen
    自2015年6月底起至當年10月初為止,台南市發生近年來最嚴重的登革熱流行疫情:短短三個月間不斷快速地新增患病個案數、累積死亡人數更高達112人。為深入探討與分析2015年下半年登革熱疫情長時間、大範圍及高強度影響台南市民健康的狀況,本研究以台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及內政部疾病管制署提供的人口統計資料、交通要道資訊與登革熱確診病例統計等開放資料,以地理資訊系統進行多種空間方法的分析,以釐清各項因素的顯著性。研究目標是能得出登革熱疫情嚴重的根本原因,在未來能提供台南市政府及市民作為公共衛生與安全之背景資訊,更有效率的防治登革熱疫情發生。 研究成果顯示:自8月疫情爆發後,北區始終是登革熱熱點。隨著時間及交通要道因子先向東北方的永康區、西南方的中西區及南區擴散;直至9月底受人口分布影響擴散至東區,屬於混合型擴散。其中左右疫情的因子包含主要交通要道—台17甲(金華路)、人口集中區以及雨水下水道系統。雨水下水道系統出露在地表的孔蓋為病媒蚊快速繁衍後代、傳播病毒的重要媒介,也是本次疫情最主要的擴散因素。
  • Item
    基隆河土地覆蓋時空變遷分析:以第二次截彎取直計畫範圍內為例
    (地理學系, 2015-05-??) 顏啟峯; 張國楨; Chi-Feng Yen; Kuo-Chen Chang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遷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展現。隨著都市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土地的使用需求增加,改變了原有的環境地貌,提高災害發生的風險。因此,土地利用變遷分析與預測模式為學術界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早期的土地利用變遷研究大多透過田野調查來獲取資料,需耗費較多人力與時間,限制了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近年來,隨著遙測科技與地理資訊系統的發展,讓研究者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高解析度的遙測影像將資料進行分析、模擬地表環境變遷。本研究以2006 年為起始點,利用福衛二號影像與馬可夫鏈模式建構基隆河臺北市段的土地覆蓋變遷分析模式,並透過熱點分析探討土地覆蓋的空間分布特性。本研究分析之地區為基隆河臺北市段,係因基隆河自第二次截彎取直計畫結束後,河道環境已少有重大變革,加上截彎取直後的新生地有利於人為經濟活動的介入,並改變既有的土地利用。期望透過本研究瞭解人類活動對基隆河二次截彎取直後的土地覆蓋變遷影響,以及在時空上的分布特性,作為日後土地利用變遷相關研究的參考。
  • Item
    基隆河土地覆蓋時空變遷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5-05-01) 顏啟峯; 張國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