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2001年桃芝颱風蓮華池人工林及天然林集水區溪流水化學之比較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 2007-03-01) 黃正良; 廖學誠; 金恆鑣; 陳明杰; 李福明 
    2001年7月30日侵台之桃芝颱風(Typhoon Toraji)為近10年來對蓮華池地區影響最大颱風之一。本文探討桃芝颱風期間,蓮華池4號(杉木人工林)與5號(天然闊葉林)兩試驗集水區溪流水化學之變動。桃芝颱風期間,蓮華池試驗林累積雨量為390mm,分別於4號與5號試驗集水區溪流中形成1,440及1,792 LPS之最大洪峰流量。颱風期間蓮華池溪流水化學變化可歸納為下列三種形式:(1)與流量成負相關,即濃度隨流量升高而下降,如電導度、pH、Ca(上標 2+)、Mg(上標 2+)、Na(上標 +)、Cl(上標 -)、SO4(上標 2-)、HCO3(上標 -)等;(2)與流量成正相關,即濃度隨流量升高而上升,如懸浮質及NO3(上標 -);(3)與流量無顯著相關,即濃度沒有明顯之變化趨勢,如NH4(上標 +)、K(上標 +)等。颱風期間4號集水區溪水中Ca(上標 2+)、Mg(上標 2+)、SO4(上標 2-)及HCO3(上標 -)的平均濃度分別為5號集水區的4.6、1.7、2.0及4.5倍,可能顯示與林相變更有關。
  • Item
    羅東林區民眾參與社區林業計畫之評估與分析
    (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05-09-01) 鐘龍治; 廖學誠; 陳宛君; 劉瓊蓮; 陳美惠 
  • Item
    認識以社區為基礎的森林生態系經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04-04-01) Gray,C. J.著; Enzer,M. J.著; Kusel,J.著; 鐘龍治譯; 廖學誠譯
  • Item
    蓮華池試驗林森林水文研究之回顧分析
    (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 2002-06-01) 黃正良; 廖學誠; 陳明杰; 金恆鑣; 陸象豫 
    以適應性概念經營森林生態系是目前許多國家的經營理念,以期滿足生態、經濟及社會需求。水文過程為森林生態系重要一環,與能量循環、養分循環、植群分佈,以及土壤化育等密切相關,故推行森林生態系經營時,了解該生態系的森林水文現象與過程是重要的事。林業試驗所自1966年起,陸續在蓮華池試驗林設置五座森林試驗集水區,進行森林水文研究;1979年更選定4號及5號集水區實施併對集水區試驗,探討集水區之森林經營(伐木作業)對水文特性的差異,供說明森林對涵養水源、減緩洪害及過濾水質等效益,開始對臺灣森林水文研究新頁。本文回以往探討蓮華池森林水文特性之相關文獻,並將其區分成四大主題:氣象水文、地表水文、地下水文及土壤沖蝕等,進行文獻歸納整理及回顧分析。本文除有助於瞭解蓮華池試驗林森林水文特性外,更期能提供爾後森林生態系經營之基礎資料的參考。
  • Item
    1999-2000年臺灣南部六龜森林集水區溪流水離子濃度與流量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2-11-01) 廖學誠; 金恆鑣; 黃正良; 劉瓊霦 
  • Item
    居民對試驗林轄區發展社區林業的態度研究
    (地理學系, 2008-11-??) 吳俊賢等
    社區為基礎的森林生態系經營包含生態、經濟、與社會面向。台灣林業經營與社會層面的原住民部落及山村社區至今尚未建立起良性互動,以致造成台灣林業經營之 社會問題,包括環保團體反對所有的森林經營作業、反對全民造林運動;另外如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山區地方經濟衰退、地方民眾和林業機構衝突及緊張對立等現 象。本研究目的即探討六龜試驗林轄區附近的六龜鄉與茂林鄉社區林業發展潛力之差異,以及如何促進公眾參與及建立夥伴關係機制,以增進山村社區(部落)之經 濟收益及安定其生活,使地方社區(部落)與林業機構共存共榮,互蒙其利。 本研究以系統分層抽樣,完成面訪六龜試驗林鄰近的六龜鄉200 戶、茂林鄉125 戶。研究結果顯示對六龜試驗林所具有之功能,除了「水源涵養」外,在5%顯著水準下皆無顯著差異。兩鄉均顯示林業機關和社區互動往來的情況爾後尚有很大改 善空間。關於對林業人員的看法中,「對於民眾之問題都能迅速、積極處理」及「有經常舉辦活動以敦親睦鄰」二項兩鄉差異顯著。林業機關與社區(部落)互動往 來何種方式最好,兩鄉均以「提供社區(部落)工作機會」最高,反應原住民及一般民眾現實生活之需求,可供林業相關單位制定政策之參考。社區附近的森林應如 何經營才能幫助社區發展,以「發展生態旅遊」最高。社區(部落)團體何者較為合適共同參與社區林業經營計畫,以「社區發展協會」最高。林業試驗所專家之專 業知識均頗受肯定。傳統生態知識在未來林業經營之應用上很重要。
  • Item
    1999-2000年臺灣南部六龜森林集水區溪流水離子濃度與流量關係之研究
    (地理學系, 2002-11-??) 廖學誠; 金恆鑣; 黃正良; 劉瓊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