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華語、臺灣閩南語及日語身體詞研究
    (2021) 鄧孟倫; Teng, Meng-Lun
    臺灣語言中,華語、閩南語及日語關係密切,研究來看,當前臺灣乃以華語、閩南語為主要語言,日語則因歷史上臺灣曾受日本統治五十年,當時推行的「國語」即為「日語」,而今日臺灣語言當中的華語、閩南語更沉澱不少日語外來詞,因此本文選擇此三語做一共觀研究。本文以華語、閩南語及日語三種語言中最常用的「身體相關語彙」為探究對象,由「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身體詞彙中的認知隱喻表現,藉由統括式的整理及理論運用,期望能歸納出華語、閩南語及日語三種語言的語義特徵、認知隱喻類型,語言結構以及其中暗涵的語言文化特點,也由認知隱喻探討臺灣人群思維過程及其背後所隱涵的文化。本文探討以華語為主,閩南語及日語為輔,以辭典收錄的詞彙作為研究語料,大量蒐集三語當中身體詞相關詞語,進一步分析它們在認知隱喻方面的表現,各章節探討詞語包括:(一)「頭部」身體詞:「頭」、「首」;(二)「五官」身體詞:「眼」、「目」、「耳」、「鼻」、「眉」;(三)「口部」身體詞:「口」、「嘴」、「舌」、「牙」、「齒」;(四)「四肢」身體詞:「手」、「掌」、「腳」、「足」;(五)「內部器官及其他」身體詞:「心」、「肝」、「髮」等,其中包含二字詞三字格及四字格語彙,日語則包含慣用語。由於日語並非像臺灣語言一樣是方塊字,能夠完整以「漢字」呈現,當中夾雜平假名、片假名,無法清楚歸納出二、三或四字格詞彙,因此本文裡華語、閩南語以部份身體詞「詞彙」當作研究語料;日語方面則是以身體詞「慣用語」中出現的身體詞語作為探討對象。「語義」表現部份,本文著重在「認知語義學」當中「隱喻」及「轉喻」兩方面的探討。身體詞在語言上的隱喻應用情形可以說是無所不在,身體詞各部位名稱常用以隱喻人情事物,尤其在現在科技發達的社會,各國語言互相交流,網路詞彙也不斷創新,使得身體間的隱喻表現應用更加廣泛。概念「隱喻」及「轉喻」是認知思維的兩大類型,透過身體詞語料的分析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身體詞當中的思維內涵,為何同樣的概念,在不一樣的國家及語言當中會以不同的身體器官來表示一樣的概念。本研究不僅揭示身體詞語對人體認知世界的重要性,還進一步凸顯它在語言隱喻思維背後的文化價值,從中探討蘊藏在語言當中的文化瑰寶,最終期望深具特色的臺灣語言文化能夠永續傳承。
  • Item
    日語母語者習得華語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研究
    (2018) 胡淞筌; Hu, Sung-Ch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日語母語者學習華語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二語習得。根據動貌假說的相關性預測,學習者在習得第二語言未完成貌標誌的早期階段,傾向將未完成貌標誌與活動動詞相關聯,而依據動貌假說的發展性預測,學習者在後期階段,會將未完成貌標誌與動詞的相關聯延伸至有界動詞與狀態動詞。情狀體假說在許多歐洲語言中得到了廣泛的驗證,然而此類研究在中文領域則相對較少,更是缺乏以日語母語者為受測對象之研究。故本研究以檢驗該假說的兩個假設性預測為目的,探討日語母語者對中文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第二語言習得是否符合動貌假說的預測,並了解日語母語者習得「在」與「著」的學習困難,探究母語轉移與語言程度效應在日語母語者習得中文未完成貌標誌中所扮演的角色。總共有六十位日語母語者參與了本研究的文法判斷測驗,受試者依據中文程度分成了兩組實驗組,另外亦含由三十位中文母語人士組成的對照組。本研究發現,日語母語者對中文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習得結果不完全符合動貌假說的相關性預測,亦不完全支持該假說的發展性預測,根據研究結果表示,日語母語者對中文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習得受到母語轉移、第二語言複雜度及語言程度效應等因素所影響。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
    (2007) 謝明如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成立於日本領台翌(1896)年,迄1919年改制為臺北師範學校止,為日治前期臺灣最高學府之一,其畢業生在政、經領域中位居要津者不在少數,被稱之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搖籃。該校存立期間,殖民教育體制尚未確立,其發展脈絡反映日治前期近代教育體制由草創至整備之過程。而在日本的海外殖民史中,該校為「異民族」日語教育之先驅,故無論在台灣社會史、教育史及殖民地比較史上,該校皆有不可忽視之重要性。有鑑於此,本論文乃以「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為題,從學校史的角度出發,究明該校之組織沿革、校務發展、師資、教學訓育及畢業生表現,以釐清該校在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教育、統治行政和殖民地日語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 由本論文的探討結果可知,國語學校為配合總督府的需求和指示而多次調整組織、課程,提供總督府所需之行政及教育人才,其沿革呈現明顯的機動特質,顯示日治前期總督府在教育政策上猶疑摸索之態度。儘管如此,該校因係總督府直轄下代表性的教育機構,故其資源不虞匱乏,師資素質亦高,加以作為唯一的中等暨師資培育機關,該校教師之研究與服務表現乃有別於一般中等教育機構。不少教師利用台灣特有之自然或人文環境在專業領域的研究上大放異彩,或身兼學務要職,在初等教育領域中扮演指導與監督者之角色。尤其該校教師群所研發之「直接教授法」不僅成為臺灣主要的日語教學法,並為日後朝鮮、關東州(即中國東北)等殖民地所沿用。教學訓育方面,隨著教育目標之變遷歷經四度更迭,「國語」及「實業」漸成台籍生課程之主要特色。日籍師範生的課程逐漸由單一偏重「土語」改為教育、台語、實業等課程並重。 畢業生方面,該校雖屬中等程度之通才教育,惟受教者已屬臺人中少數的知識菁英,憑藉「高學歷」與優越的家世、經濟背景,有不少畢業生在地方政、經領域中迅速嶄露頭角,顯示新舊社會領導階層之遞嬗深具延續性。日籍生方面,來台者有不少係基於經濟考量,總督府始終以豐厚的薪資使師範生得在台安居,因此多數畢業生都能久任其位,透過升等或教員優遇法尋求上升流動。
  • Item
    日語中文雙語孩童日語塞音學習
    (英語學系, 2015-05-??) 田中真希子; 陳麗美; Makiko Tanaka & Li-mei Chen
    BFLA小孩指的是幼兒時就開始接觸第二語言,或者從出生開始就在雙語環境成長兒童。本研究探討在南台灣成長的3-6 歲中日BFLA孩童日語字首塞音發音嗓音起始時間(Voice Onset Time, VOT)。主要的研究結果有:1)日語無聲塞音常以中文吐氣塞音取代,日語有聲塞音常用中文的不吐氣塞音取代;2)有些孩童早在3 歲時就可以發出日語有聲塞音;3)這些錯誤的型態指出在學習的過程,BFLA 兒童建立融合兩個語言的獨特語音系統。
  • Item
    台灣華語人士習得日語之音高重音分析
    (英語學系, 2015-11-??) 小立原奈保美; Naomi Ogasawara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日語學習者在初期階段音高類型之習得,並比較其與日語母語人士之差異。研究目標在於觀察台灣日語學習者在字面與句面層次中的日語音高類型之特點,且進一步歸納出常見之錯誤音高類型。由研究成果可得知,台灣日語學習者較難掌握完全由輕音節組成之詞彙,也常會在字內有音高陡降的情形。更重要的是,學習者似乎無法察覺有重音之上揚音高後接低音以及無重音之上揚音高後接高音之差別。藉此可得知,即使學習者知道字面上的正確日語發音,但實際口說方面仍須熟悉句面層次的正確發音。
  • Item
    Acoustic Analysis of Voice-Onset Time in Taiwan Mandarin and Japanese
    (英語學系, 2011-07-??) 小笠原奈保美; Naomi Ogasawara
    本研究旨在呈現國語和日語連續話語中,塞音聲帶震動起始時間的完整聲學調查。除了觀察國語送氣與不送氣塞音和日語有聲與無聲塞音在單獨音節的表現外,也觀察他們在字首/中(日語)跟詞首/中(國語)的表現。發現國語的送氣塞音屬長延遲類無疑、送氣塞音屬短延遲類。而日語的無聲塞音在首位則介於短延遲和長延遲間,在中位則極短趨近於有聲塞音的正聲帶振動起始時間。至於有聲塞音的前發聲則是隨機的。這樣的結果顯示,就聲帶振動起始時間而言,日語和國語的塞音聲學上是相當不同的;也暗示著,說國語者正確聽辨日語塞音可能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