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邁向專業英文閱讀素養之旅:台灣中年人之生命敘說(2009) 李菁華; Beryl Chinghwa Lee中文摘要 台灣地區不少專業人士需要倚重良好的英文閱讀能力以勝任職場工作,甚或出人頭地,研究者因之選擇專業英文閱讀作為探討的主題。回首過去30 年,我們受惠於前人的研究,對於閱讀有更深入的認識,然而,閱讀研究亦因見樹不見林而為人所詬病。例如,我們對稱職的閱讀好手如何演變而來幾乎一無所。近年來,許多人呼籲閱讀研究視讀者為具有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主動參與者,視閱讀為長期發展的歷程。有鑒於此,本研究首先借用Gee(2001)的社會認知閱讀觀點(the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reading)作為透鏡;該理論提倡閱讀為社會實踐(the social practice)的一種,並楬櫫在語言社群(Discourse)中,語言使用和讀者的身分認同以及社會實踐三者關係密不可分。為了瞭解讀者的身份轉化,本研究又借用Wenger(1998)的社會環境認同理論(social ecology of identity),試圖洞悉學習者在外語環境中如何轉變為經驗熟練的閱讀者。 本研究提出三個待答問題以瞭解中年專業英文閱讀者複雜的演化歷程: (一)在接觸專業英文之前,學習者有何語言學習經驗? (二)專業英文閱讀如何立足於學習者的生活與工作經驗? (三)學習者如何看待專業英文閱讀? 主要的資料收集工具為研究者所發展的生命敘說訪談大綱,取材自Belcher& Connor (2001), Ivanic (1998), McAdams (1993), Lu (2005),並參考2007年春、夏所做的先導研究結果設計而成。本工具含六大核心項目,分別為(一)自我描述,(二)英文學習的歷程,(三)英文閱讀發展的歷程,(四)專業人的寫照,(五)專業英文閱讀發展的歷程,(六)生命故事的主軸。研究者透過立意抽樣在台灣地區召募了六位具有豐富專業英文閱讀經驗的中年人作為研究對象。根據Erickson(Bee & Boyd, 2002)的心理社會理論,「中年」在本研究中定義為30 歲以上的成人。研究者利用敘說研究法(narrative inquiry)收集資料。每一位研究對象接受三至四次的中文訪談,每次相隔一個月左右,每次約兩小時,總共完成了二十一次生命故事訪談,內容隨後轉譯為逐字稿,總共收集了723 頁單行間距的文稿。為回答第一個與第二個研究問題,研究者以整個生命故事為分析單位,以時間順序為分析主軸;換言之,本研究以時間面向觀看原發語言社群(primary Discourse)到次發語言社群(secondary Discourse)的移動歷程。至於第三個問題,研究者擷取敘說者形容自己為專業英文閱讀者或形容自己專業英文閱讀經驗的隱喻(metaphorical expression),詳加分析以求解答。 研究結果首先顯示閱讀在敘說者之中、英文早期學習經驗中皆具樞紐地位。在中文語言社群中,「讀書」與物質回饋經由考試文化緊密連結,閱讀的顯著性因個人、父母及社會的挹注(investment)而增加。大抵而言,早期中文學習為具有永續性的周邊參與(peripheral participation),極有可能因為在母語環境中,參與(participation)唾手可得,得以與表徵(reification)調配得宜。另一方面,閱讀在早期英語學習經驗中同樣具有核心地位,唯原因不同。一如中國大陸的英語學習者,多位研究對象因外語學習環境先天不足,導致參與和表徵比例失調而體驗了所謂「又聾又啞」(Tsui, 2007)的現象。由於學習者的英文聽、說經驗為不具永續性的絕緣參與(marginal participation),閱讀的重要性隨之提升。 有關專業英語閱讀如何立足工作與生活經驗中,研究者發現三個重覆出現的重要主題。首先,研究結果顯示讀者初期的專業英文閱讀為境邊經驗(boundary experiences),其間充滿重大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專業英文閱讀的境邊經驗大多為周邊參與,對讀者後來的專業英文閱讀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專業英文閱讀者得以成功跨越境邊的主要因素源自個人基於映像(imagination)及自主性(agency)所做的投資挹注。其次,職場中的專業英文閱讀並非出於個人抉擇,而是立足於身分協同( the negotiation of identities ) 所牽涉的認同(identification)與協商(negotiability)之間的緊張關係,除了內在結構問題之外,尚需面對外在結構變化。因之,在地的專業英文閱讀者,其身分認同流動變遷的程度並不亞於具有長期居留他國經驗的讀者。此外,專業英文閱讀能力與專業身分交織結合為一。由於兩者之間微妙的依存關係,職場上的英文閱讀發展必須有相對應的專業發展方可得。因之,研究對象的生命故事屢屢見證語言社群中資深成員(old timers)展現其優異的專業英文閱讀能力;反之,新進社群人員往往有專業英文閱讀障礙。 最後,由敘說者使用的隱喻看出研究參與者對專業英文閱讀大抵抱持肯定的態度,並且認為專業英文閱讀是由境邊出發,朝向實踐社群核心移動的歷程,期間閱讀者得以施展自主性,並藉由映像去認同未來的語言社群,以轉化境邊經驗中的痛苦與障礙。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呼籲閱讀理論發展時程儘速納入讀者身份認同議題。閱讀理論家首先應該提出更具包容性的閱讀理論,以闡釋讀者身份認同之多元、活潑及混生的特質。其次,理論家應正視在地專業英文閱讀者以及專業英文閱讀教師的身分認同問題。唯有如此,我們才有機會在新的紀元洞察伴隨專業英文閱讀而來的諸多挑戰與機會。在教學上,本研究建議教師提供適當的課室活動以促進專業英文閱讀者的共同參與(mutual engagement)與身分協同。教師亦應整合聽、說、寫三種語言素養於閱讀教學課程中,並協助專業英文閱讀者瞭解自己在發展歷程中的定位與走向。Item 「質疑作者教學法」 對高中生英文閱讀理解及寫作之影響(2014) 吳詩純; WU SHIHCHUN本研究旨在探究一閱讀教學策略「質疑作者教學法」(Questioning the Author),對於以英文為外語的高中生之閱讀理解能力及回應寫作的質量影響。 94個十一年級的學生(其中46位在質疑作者教學法組,另外48位在控制組)參與此項為期四週六回的閱讀訓練。每一回訓練都以一則短篇故事做為教材,質疑作者教學法組著重釐清作者寫作意圖及以讀者為中心的問答;而控制組以傳統問答教學,並只著重在文字表面。前測及後測分別在教學訓練前後實施,學生在前後測時,都需於閱讀一篇短文後,回答閱讀測驗及寫作回應短文內容。此外,實驗組還需在後測時完成關於此教學法的問卷。由閱讀測驗中收集來的資料分別以事實、詮釋、回應類問題三個層面分析;回應寫作中以質量兩大層面分析,量的方面包含寫作字數、思考單位數及一個思考單位所含字數,質的方面則將各個思考單位歸類為文本回應、個人回應、智力回應和錯誤理解。最後,讀者對於此教學法的喜好、所察覺的進步及此教學法的可行性將由問卷資料分析得知。 以組別當作自變數,前測作為共變量,共變數分析後測,發現在三類閱讀測驗問題及寫作回應的質量均有一些顯著的改變。首先、在閱讀測驗方面,實驗組於回答回應類問題上優於控制組,卻在提升回答事實和詮釋類問題時不具優勢。第二、在回應寫作方面,儘管兩組的平均文長和思想單位數差不多,實驗組在一個思想單位中的平均字數高於控制組,這間接指出質疑作者教學法能提升思考複雜度卻不影響思考內容多寡。第三、以上的推測也進一步由寫作回應的內容相佐證,實驗組能產生出較多的智力回應、較少的文本回應和錯誤理解,並且在個人回應上兩組沒有顯著改變。第四、問卷分析顯現學生對於質疑作者教學法持有正向的態度,學生喜歡此教學法、且期待未來有更多的相關課程、並嘗試將此閱讀法於自行閱讀時應用。 本文依據研究結果建議質疑作者教學法足以作為一個有效提升以英語為外語學習的高中學生在閱讀理解及讀後寫作回應的高階思考能力。Item 外語學習口語焦慮與完美主義:台灣英語學習者之研究(2009) 王植婷; Chih-Ting Wang本研究旨在檢視台灣英文主修的外語(英語)學習口語焦慮,完美主義,這兩個變項的關係,以及外語口語焦慮的來源。首先,以外語口語焦慮量表(FLSAS)和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HMPS)來測量受試者的口語焦慮和完美主義程度。接著,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法來檢測受試者口語焦慮及完美主義的相關性。最後,藉由和高完美主義和低完美主義的學生的訪談,得知他們口語焦慮的來源。 本研究分析結果如下:第一,受試者的口語焦慮程度呈現略偏低,而且並沒有明顯完美主義的傾向。第二,外語口語焦慮和完美主義這兩個變項,並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第三,根據受試者訪談的內容,可把外語口語焦慮的來源歸類為以下三種類別:與自己相關的來源,與他人相關的來源,與課堂活動相關的來源。以與自己相關的焦慮來源而論,雖然高低完美主義的學生提出焦慮的來源有許多相似點,但只有高完美主義的學生認為個人的某些特質與背景是造成他們焦慮的來源;以與他人相關的焦慮來源而論,許多高低完美主義的學生皆認為把自己和他人比較是最主要焦慮的來源;以與課堂活動相關的焦慮來源而論,高低完美主義的學生的意見不盡相同。 最後,根據訪談的發現與結果,本研究提供外語教師具體之建議,期盼可以降低學生外語口語焦慮。Item 圖片對於國中生第二外語字彙習得及故事書閱讀理解之影響(2015) 王孟勤; Wang, Mon-Chin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國中學生在閱讀圖畫故事書時, 圖片對於單字習得及閱讀測驗的效果。圖畫書因為有提供圖片,也許能提供英文初學者額外的資料來推測單字及理解文本內容。 本實驗中,六十四位台北市立國中的八年級生在兩個連續的星期內閱讀兩本故事書,而兩本書以兩種模式呈現: 一本有圖片,另一本則無,同時也平衡兩本書的閱讀順序及呈現模式。每讀完一本書,學生們就接受立即的單字選擇題考試以及是非題的閱讀測驗。在實驗結束兩個星期後,學生們接受同一組單字的單字後測,並且填寫關於讀者感受的問卷。 T檢定的結果顯示,整體而言,提供圖片的模式確實能促進立即性以及兩個星期後的單字的辨識。此外,圖片的提供也可以促進閱讀理解。然而,進一步個別分析兩本故事書,發現圖片的功用只於其中一本關於露營的故事書較顯著; 另一本關於棒球的故事書中,圖片的有無並沒有在單字考試, 閱讀測驗及單字後測上達到顯著的效果。藉由此結果可以推論:關於棒球這本故事書,因為棒球這個題材較為學生熟知且故事內容較淺顯,學生較不需要倚賴圖片。因此,書本題材的不同或許會平緩圖片對國中生在單字認識及閱讀理解的效果。最後,本論文提出對於以圖畫書為閱讀教材的教學建議以及未來相關實驗的建言。Item 語言學習的環境與機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1-07-??) 楊懿麗本文首先討論臺灣的英語學習環境,接著介紹語言學習的機制,並探討音韻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最後再提出幾點建議。我們的結論如下: 國小現階段的英語教學,在缺乏第二語言的環境下,有小朋友們的母語已經定型的情況下,學校所能教的已經很有限,再加上走出教室之後又沒什麼機會去練習,要 把語言學好,其實並不容易。所幸人腦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吸在十五、六歲之前,是學習任何東西的最佳時機。以國小英語而言,不論是三、四年級,或五、六年 級,都可借助腦神經的理論,來發揮最佳的教學效果。只要有良好的語料和足夠的接觸就可以讓小朋友的大腦去架構新的神經網路,特別是音律音韻網路的架構,以 奠定良好的基礎。Item Writing Activities as Stimuli for Integrating the Four Language Skills in EFL Grade(英語學系, 2008-09-??) 張芳琪; 張淑儀; 許秀芬長久以來,第二語言的教學活動設計大都是依循著聽、說、讀、寫循序漸進的設計原則。然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設計合宜的教學活動可以促發聽、說、讀、寫技能的同時發展,更進而提升學習效果。但是,如何設計適當的學習活動以便達成此一目標,這方面的相關文獻和實證報告卻不多見。2006 年9 月,本文作者開始在南台灣的一個國小的一年級英語課室中推動聽說讀寫並行的教學活動。作者希望透過書寫活動的穿針引線將聽說讀寫串在一起,以便發展一個兼顧四個語言技能的均衡課程。兩年多來,這一百多位以國語或台語為母語的學童對英文書寫活動抱持著極正面的態度,作品除了展現進步的跡象,也提供了許多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資料。本文章將說明2006年9月至 2007年1月間,這些學童一年級的第一個學期時,我們所使用的自編教材、所進行的教室活動,特別是書寫活動的部分,以及我們所觀察到的相關發現。Item Designing English Learning Strategy Training Activities(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1-10-??) 黃聖慧語言學習策略訓練於近幾年常於英語教學界被廣泛討論。不少學?亦於論著中強調其重要性。然而,在臺灣,有關英語學習策略訓練之研究並不多見。事實上,成功 之訓練效果與訓練時之活動設計息息相關。本研究針對一訓練課程訓練時之活動設計做一評量。就其可用性,根據問卷,學生訪談,學生學習日誌,以及教師教學日 詩分析結果,做一綜合討論。於本報告末了,作者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英語學習策略訓練之施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