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移動與境界—臺北高校生・入管官僚竹內昭太郎的記憶分析
    (2021) 田中美帆; TANAKA, Miho
    1895年到1945年這段期間,日本被稱為內地、臺灣稱為外地。在日本統治中期1927年,本論的主角竹內昭太郎誕生,他的父母親都是從內地來到外地。進入舊制臺北高校高等科1年後,在「學徒出陣」中被召集入伍,以學徒兵的身份體驗過戰爭。戰爭結束後遣返日本。1950年,竹內被分發至法務省入國管理局,在職場入管接二連三地遇見臺北高校的舊識同窗。時代與移動讓臺日的境界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國境的出現與變動,帶給臺日境界什麼改變?個人的境界又是否出現變化?——這是本論試圖探討的三個問題。本論透過竹內昭太郎的個人回憶錄以及訪談,嘗試追溯竹內的人生,探索臺灣與日本之間移動和境界的變遷。
  • Item
    《人間詞話》應用於高中國文詩歌教學之研究
    (2021) 林怡君; LIN,Yi-Jun
    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1877-1927)《人間詞話》是其研讀唐五代以來詞作成果的匯集,也是其創作實踐經驗的昇華,除了明確提及的詞論外,其亦以犀利的眼光、獨特的觀點抓出中國古典詩歌在轉變、過渡時期中的關鍵人物,並闡述關鍵人物對新局的貢獻及作用。因此,本論文以《人間詞話》應用於高中詩歌教學作為研究目標,將高中國文課本三民、南一、翰林與龍騰(康熹併入龍騰)四大版本所選的詩歌範文納為主要的研究範疇,依循詩歌發展、演變的脈絡,選擇其中關鍵人物的詩歌作品進行逐步地分析。首先,探究《人間詞話》的作者與其詞論之內涵,並針對適用於本論文之研究分析及能落實於教學中的重要學術觀點進行釋義,如:「境界」、「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等,目的乃是用以釐清符合王國維所推崇有「境界」的詩歌作品必須具備什麼樣的特質,進而建立出對各家書商所選範文進行批評的標準。再者,試著將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詮釋審美——詩無達詁、越界審美與詩歌教學的鑑賞方法——傳統的「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與西方「文本分析」、「接受美學」二種以文本、讀者為中心的研究方式化入本論文的研究書寫之中,並適切地引入古今各類的文學體裁,提供評鑑古典詩歌更多樣化的角度,逐步地架構出對高中詩歌範文豐富的詮釋內容,引領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甚至進一步提供學生創作的素材,扣合範文教學,以達成活化教師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與自主學習之終極目標。在此研究論文中,筆者盡可能地擷選出各個時代中不同的詩歌體裁與當時的代表人物,以不同的視角去推動詩歌的多元教學,同時提供執教以來曾經嘗試過的教學模式與創作練習,雖有不甚成熟且須修改、調整的部分,但仍期許能觸動教師們在教學現場中產生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新的實踐。最後,統整《人間詞話》落實於教學現場中的成效,提供學生實作後的成果,並以此作為重新檢視本論文研究不足的參考。本論文期望藉由綰合《人間詞話》與高中國文詩歌教學,讓教師的教學內容或模式開創出更多的可能,也讓學生在詩歌鑑賞與寫作的興趣能就此萌芽。
  • Item
    從王船山「乾坤並建」論其「情景交融」之詩學基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1-03-??) 王詩評
    「乾坤並建」與「情景交融」是船山《易》學及詩論的核心內容。船山早於首部著作《周易外傳》即提出由「乾坤並建」所開展的思維模式(兩端一致論),並貫穿此一思想於其所有的學說之中。筆者以為,「情景交融」不僅是肇基於此一模式而建構其詩學宇宙,另一方面,亦由其對「情」「景」內涵之深拓而補充船山「兩端一致論」的細節。此外,船山之學以「人道」為旨歸,「乾坤並建」揭示道德實踐的必然以及價值的無限性,「情景交融」則是由具體詩作的創作與欣賞,經由美感境界之昇華而肯定自然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