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陳有蘭溪源流區之崩塌與土石流發生特性與空間差異: 以和社溪流域為例
    (2014) 劉盈劭; LIU, Yin-Shao
    本研究以陳有蘭溪源流之一的和社溪流域為研究區,檢視1993- 2004年間 賀伯颱風、集集地震、桃芝颱風、敏督利颱風前後拍攝的航空照片,判釋及歸納崩塌特性的變化,探討歷次重大颱風豪雨和地震事件在誘發和社溪流域地形變動上的角色。為釐清子集水區在一般事件及連續極端事件的崩塌、侵淤行為特徵與影響因素,更拉長時距從1963年~2004年,細部檢視其中三個子集水區在各次事件中的崩塌與土石流的發生,以及事件後沈積物在河道中的侵淤狀況。 就全區域而言,影響各子集水區崩塌發生最重要的原因為坡度,以及台21線與一般道路的修築,而伐林地多位在相對緩坡處,與崩塌的關係不明顯。從崩塌發生區位特性來看,各子集水區可分為隨機、重複及特定區塊重複三類,而每一子集水區的土石供應特性與位置,會影響河道侵淤狀況。 檢視出水溪、頭坑溪、四號溪三個子集水區40年間八個年度的河道侵淤狀況,發現這些河道前期相對穩定,在1985年因道路開發而有改變;明顯變化始於賀伯颱風,大部分河道都有明顯侵淤;集集地震與桃芝颱風之極端事件的組合,展現本區數十年間最有效率的邊坡土石產出與河道搬運,河道變化更加明顯;而不久之後發生的大颱風(敏督利颱風),所造成的邊坡與河道影響則相對有限。 本研究檢視和社溪流域數十年間崩塌和河道侵淤,發現位於源流區的和社溪,即使地質地形環境極為敏感,但各子集水區河道的侵淤,仍因內部特性(地質、地形)與外部干擾的程度(颱風、地震、開發),會有集水區之間或不同河段之間的差異,其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流域面積、河谷寬度、局部坡降(流量、流能)、土石供應位置、河道前期狀況等。
  • Item
    埋積河段的分佈、轉變特性-陳有蘭溪北段支流流域的個案研究
    (2006) 彭義軒
    台灣近年來受到大型颱風、地震的影響,全台山區普遍出現土石流的現象並且造成重大災害,尤以南投縣境內之陳有蘭溪流域為甚。過去國內學界針對土石流作用形成的地形研究多以谷口扇狀地為主,對於土石流造成埋積河谷的空間分佈之研究則較少探討。不同的流域是否會因流域特性的差別而有不同的埋積現象?而這些埋積河段的分佈在再一次的土石流作用之後又有什麼樣的轉變? 本研究利用數值航測系統與桌上型立體鏡,針對陳有蘭溪流域和社以北的43條支流流域,判釋埋積河段於民國82、87、93年的分佈情形,並透過埋積特性與流域特性的比較與分析,來瞭解埋積河段的分佈、轉變與支流流域特性之間的關係。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埋積河段的長度與流域規模成正比,「主流道長度」和「河道坡降」可良好解釋埋積的長短;埋積河段的比例則可利用「河道坡降」來解釋。不同的埋積類型主要存在著「河道坡降」的差別,而沈積物的粒徑較小時則不易形成埋積河段。賀伯颱風造成的崩塌與土石流對埋積河段的影響多為局部河段的土石移動,而集集地震與桃芝颱風雙重影響造成的崩塌與土石流,使得各支流的埋積河段植被覆蓋消失,表示各支流普遍出現上至下游的全面性土石移動,但對埋積河段的空間分佈則影響有限。集集地震與桃芝颱風提供的崩塌土石雖不虞匱乏,但對埋積比例的影響不若河道坡降的影響大。 透過埋積河段與底岩河段的臨界坡降的比較,發現研究區內多數支流支流都有埋積河段不穩定的情形,所以易發生溪床土石不穩定的土石流;而新增的埋積河段亦多處不穩定的狀態,在日後大型降雨時可能會向下游搬運,需注意潛在的致災危險。 關鍵字:土石流,埋積,流域分析,數值航測系統
  • Item
    中小型埋積河谷地形特徵與地形反應之研究:以新店溪支流為例
    (2019) 林文毓; Lin, Wen-Yu
    臺灣因地狹人稠,山區中小型溪流沿線的狹窄平緩谷床,也常被開發利用。這類谷床常是沈積物淤埋而成,暗示該集水區內較易因崩塌或土石流作用而供給大量沈積物,如不當開發很可能造成災害。若能了解此類埋積河谷的谷床地形單元分布和集水區特徵,並了解極端事件中流域發生的地形作用對谷床產生的影響,應有助於自然災害的減災。本研究以新店溪中游的平廣溪、小坑溪與磺窟溪三條支流為例,嘗試以地表幾何形態自動分類和數值航測系統判釋谷床地形單元分布,透過數值地形的分析了解各項地形特徵和潛在地形作用,並以2015年8月蘇迪勒颱風之影響來檢視極端事件造成這些中小型流域的地形再作用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區三條溪流之埋積谷床的寬度從8到200公尺不等,谷床地形單元以高約2-3公尺高的小階為主,其中面積較大之平廣溪的支流土石流扇發育較佳,佔據主流谷床的中游段。蘇迪勒颱風誘發研究區內的地形反應,以平廣溪主流谷床最顯著,多處被淤埋或溢淹,其他兩溪的源流和多條支流溪溝可判釋出沖蝕特徵。該些溪溝大多有歷史崩塌紀錄或埋積、土石流扇特徵,受強降雨事件驅動,發生土石流再作用。 參考周憲德(2016)推估溪流主導營力之流域險峻值(Melton’s ratio)和主流長度的界檻值,可計算得知本研究區各子集水區和小坑溪主流的主導營力均為土石流,平廣溪與磺窟溪往下游則轉為高含砂水流和洪水作用。蘇迪勒颱風之降雨強度雖可達200年一遇之程度,但降雨延時短、總降雨量有限,研究區的整體流域崩塌率並不高。平廣溪流域相對降雨最多,以致原就好發土石流之源流段和支流溪溝河道上儲存的土砂被驅動,加以主流谷床之上游與下游段邊坡發生崩塌,故使其上游段谷床被土石流掩埋、下游段受到洪水溢淹。值得提出的是,此次土石流作用的河段還包含部份理論推估的高含砂水流河段,這應該和歷次降雨事件類型與土砂供應來源具有空間偶然性有關。 本研究以位於西部麓山帶砂頁岩地層為主的三個中小型流域為例,發現蘇迪勒颱風這種短延時高強度的降雨事件,雖然沒有造成邊坡普遍性崩壞,但足以驅動支流河道的土砂下移與主流局部河段邊坡崩壞,使主流埋積谷床發生地形再作用。在臺灣山區有非常多類似形態的埋積谷床,應仍屬現生地形,若其支流溪溝或源流段儲存相當多沈積物,則表示具有較高的地形動態性,值得進一步檢視其地景特徵所暗示的災害風險。本研究也發現,由於中小型溪流的谷床多窄小,若採用數公尺精度的DEM,透過地表幾何形態自動分類工具(Geomorphon)判釋谷底的平地形態(flat),可以快速判別谷床的有無與大致分布位置,但若要進一步區劃細部的地形單元範圍,則需要逐一測試並組合形態,相當費時,故建議採數值航測人工判釋圈繪為宜。
  • Item
    山崩及土石流災害之探討---子計畫
    (2005/08-2006/07) 沈淑敏; 張瑞津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於1996年公佈全臺共計有485條土石流潛勢溪流,因為集集地震和接續的大颱風,使此數字在2002年增加至1420條。多次經驗顯示,發生土石流災害之處未必出現在原先認定的土石流潛勢溪流,表示除了依據形態指標(溪床坡降、有效集水面積),還有必要加入一些能反映溪流是否發生過土石流的地形指標,並且應該擴大判斷對象,包括那些還未被列入土石流潛勢溪流的低等級溪流。第一年研究初步結果認為谷口土石扇是一能快速且有效判別一溪流是否曾發生土石流的地形指標,但有些谷口並無扇狀堆積體,所以第二年度將針對谷口無扇狀體之溪流,探討另一指標地形「溪谷埋積形態」在辨別土石流發生記錄的可行性,此外將第一年度發展的扇狀堆積體「判別模式」應用於本年度之示範區全區(陳有蘭溪、花蓮溪、林口臺地),並加以修正,也將繼續判讀歷史航照,以更新土石流發生記錄的資料庫。由於低等級河流「溪谷埋積形態」的相關研究相當有限,本研究將結合以高解析度衛星影像自動判釋方法篩選出谷口無扇狀堆積體但下游段顯著埋積者,並試以DTM量測坡度,再赴現場查核並調查其沈積物特性,歸納所得標準,再應用於其他無法抵達現場者。
  • Item
    邊坡破壞引發土石流之機制研究---子計畫
    (2001/08-2002/07) 張瑞津; 沈淑敏
  • Item
    莫拉克颱風在楠梓仙溪誘發之洪水與土石流作用及其溢淹範圍的含意
    (中國地理學會, 2010-12-01) 翁毓穗; 沈淑敏; 莊永忠 
  • Item
    和社溪流域的崩塌地變遷與各子集水區土石流發生的比較
    (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委員會, 2013-01-01) 劉盈劭; 沈淑敏; 張瑞津
  • Item
    花東縱谷北段的土石流扇和土石流溪溝的認定
    (中華水土保持學會, 2007-12-01) 沈淑敏; 葉懿嫻; 黃健政; 張瑞津; 劉盈劭 
  • Item
    陳有蘭溪四個小流域崩塌與土石流發生頻率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1-05-01) 張瑞津; 沈淑敏; 劉盈劭 
    The Chenyulan river basin, located in central Taiwan,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The catastrophic hazards, especially that induced by typhoon Herb in 1996, have drawn great concerns islandwide. It is believed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rapid geomorphic changes (i.e.,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over longer time span will be very helpful on risk assessment and hazard mitigation in this region. The method applied was to make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17~29 versions of aerial photographs (ranging from 1951 to 2000) of four selected small catchment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henyulan basin (i.e., Tzuzaichiao, Shanganchiao, Peiputzai, and Fengchiu catchment).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y of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which identified from available photographs over last 50 years, the Shanganchiao catchment is the least responsive to external inducing events among four catchments, while the Fengchiu catchment is the most, which has experienced six debris flow events over the period.
  • Item
    大地震及降雨對河道形態的影響--陳有蘭溪小支流的個案研究
    (中國地理學會, 2003-01-01) 張瑞津; 沈淑敏; 劉盈劭; 林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