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閩南語語音字典改良(2020) 陳晏淇; Chen, Yan-Chi本研究旨在改良囊括日常用語的台灣閩南語語音字典。有鑒於台灣的老化人口日益增加,建置台灣閩南語語音資料庫於未來多元應用更趨重要,如:語音科技改良與語言保存。然而,由於台灣閩南語為低資源語言(low-resource language)之一,目前可取得的台灣閩南語語料相當稀少;本研究蒐集線上台灣閩南語對話語料,並予以人工分詞與標記。本研究以蒐集的語料探究現有的台灣閩南語字典之於蒐集語料的涵蓋率,並發現尚有未被收錄於台灣閩南語字典中的台灣閩南語發音詞條與台灣閩南語新詞條。本研究將整理未被收錄於字典中的詞條,蒐集的詞條將被分類為三個類別;其分別為:發音變異(pronunciation variation, PV)、多種發音(multiple pronunciation, MP) 與新詞(new word, NW) 。本文將呈現針對蒐集語料的深入分析,並基於觀察的結果進行討論。討論重點將著眼於總括性的觀察性統整。我們期望此研究結果能夠反映部分台灣閩南語語詞在實際台灣閩南語對話中的使用情形,並協助改良現有台灣閩南語語音辨識系統。Item 國語和閩南語塞音的發音與聽辨(2013) 林芝佑; Lin Chih-Yu本研究主要探討國語和台語的發音和辨音,比較只以國語為母語的人與國台語皆流利的人的差異。在發音和辨音實驗中,檢視母語者影響、語言影響、及子音影響。本研究有兩個實驗,一是發音實驗,在此實驗中兩組受試者發出國語塞音,國台語流利的受試者發出台語塞音,我們將這些塞音放在句尾。第二部份是辨音實驗,在此實驗中兩組受試者分辨國語塞音是否送氣,國台語流利的受試者只聽辨台語塞音。他們所聽的這些音都是由發音實驗中所錄下的音,再經過嗓音起始時間(VOT)的加長或縮短所產生的測試音。 實驗結果發現兩個實驗當中,母語者影響和語言影響都不顯著。然而在國語發音實驗的不送氣子音中和辨音實驗的子音中影響卻是顯著的,這個發現指出發音位置的確對VOT造成影響,也顯示VOT可能是一個程度性的發音特徵,存在人腦詞彙中。本研究也提供了辨音理論上的應用。Item 台灣閩南語口語變調與韻律分界(2008) 李姿倫; Lee, Tzu-Lun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台灣閩南語變調與口語韻律之間的關係,以及變調規律在口語語流中的韻律表現,期望從口語韻律的角度來研究台灣閩南語的變調現象。 研究語料是一則10分36秒的自發性口語對話,為陌生人對談,採用平常自然的談話方式進行。兩位發音人分別為40歲及52歲的女姓,皆以台灣閩南語為母語。研究結果顯示:(一)變調分界與韻律分界的對應比例達四分之三,顯示台灣閩南語口語韻律結構與語法結構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二)變調分界處不一定出現停頓、拖長等現象,變調組末尾音節甚至於傾向縮短時長;凡是變調組末端音節拖長或是之後接有停頓時,其變調分界一定對應韻律分界。換言之,只有變調組邊界等同韻律單位邊界,才會出現停頓以及邊界前延長效應。(三)當韻律單位末尾為變調音節時,亦即韻律與變調分界不對應時,邊界前音節延長效應更加明顯。顯示說話者在大腦信息擷取不順時,傾向加強言談中斷處的韻律特徵,以使聽者易於辨別所接收的是否為完整之言談信息。(四)變調與韻律分界對應的位置也是語碼轉換的位置之處,可見當語法結構與韻律結構一致時,容易幫助語碼轉換。 變調規律主要是配合語法結構來運作,然而變調語音的呈現卻是在口語的環境之中,台灣閩南語的變調現象可以說是台灣閩南語使用者在綜合語法線索與韻律線索之後的口語言談表現。Item 台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姚榮松閩南語歌仔冊是珍貴的台灣語言文化資產,代表台灣民間文學的瑰寶,本文希望藉由當前對閩南語歌仔冊的蒐集整理的豐碩成果,選擇較具本土性的歌仔,依照題材類型分成四類:(1)台灣歷史及民間故事類;(2)台灣社會時事類;(3)褒歌類;(4)勸世類。首先根據選定的漢字文本,蒐集現有的語音轉寫,建立標音語料庫,共得四類26 首。再結合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方法,為不同主題的歌仔冊進行押韻與用字的語言風格分析。本論文第四節,根據語料庫進行文本用韻、用字的分析與鑑賞。首先由四類文本語料庫中各選一首為代表,即義賊廖添丁歌、八七水災歌、問路相褒歌、勸改賭博歌等四首,進行解題與分首節錄歌詞片段,進行押韻與用字分析。閩南語歌仔冊的用韻,整體而言,顯得寬泛,一般認為只要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偶而介音或韻尾稍有出入,也是可以允許的。經過本文通盤考察並參酌前賢的討論,得到三種韻例,即:1. 四句只用單一韻母例。佔整首歌仔韻腳的 3/4,因此稱為「基本韻例」。2. 同韻異類韻母互押例。同韻指主要元音相同,異類包括介音不同、鼻化韻母、喉塞韻母、鼻化喉塞韻母。此類約佔一首歌仔韻腳的15-25%,故稱之為「次級韻例」。3. 一聯中有合韻例。即一般所謂「通押」,凡主要元音或韻尾有一樣不同均屬之,約佔整首歌仔韻腳10%以下,有的歌仔甚至未見此類。因此稱之為「罕用韻例」。本篇第六節利用較大篇幅,呈現上列四首歌仔(合計843 聯,3371 句)的三種韻的各類韻母實際押韻聯數的統計,並有四首用韻頻率之比較。還根據文本作者方言的情況,解讀現有音注中的「合韻現象」,竟有一大部份是根據錯誤腔調標音所造成的「罕用韻例」。這種統計法的有效性與文本代表性成正比。整體來說,本篇的解釋頗有正本清源之效。閩南語歌仔冊用字常以借音字、擬音字、訓讀字、新造字、借形字等權宜的用字來補足現有文字的不足,而且極少出現艱澀難懂的漢字,由於歌仔冊書寫者沒有「本字」的概念,因此處處可見「借音字」的使用。從各種歌仔冊的特殊用字來看,大致上是借音字最多,訓讀字次之,新造字最少。而「一字多義」與「一義多字」的文字問題經常發生,前後用字不一的問題也時有所見。Item 台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姚榮松閩南語歌仔冊是珍貴的台灣語言文化資產,代表台灣民間文學的瑰寶,本文希望藉由當前對閩南語歌仔冊的蒐集整理的豐碩成果,選擇較具本土性的歌仔,依照題材類型分成四類:(1)台灣歷史及民間故事類;(2)台灣社會時事類;(3)褒歌類;(4)勸世類。首先根據選定的漢字文本,蒐集現有的語音轉寫,建立標音語料庫,共得四類26 首。再結合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方法,為不同主題的歌仔冊進行押韻與用字的語言風格分析。本論文第四節,根據語料庫進行文本用韻、用字的分析與鑑賞。首先由四類文本語料庫中各選一首為代表,即義賊廖添丁歌、八七水災歌、問路相褒歌、勸改賭博歌等四首,進行解題與分首節錄歌詞片段,進行押韻與用字分析。閩南語歌仔冊的用韻,整體而言,顯得寬泛,一般認為只要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偶而介音或韻尾稍有出入,也是可以允許的。經過本文通盤考察並參酌前賢的討論,得到三種韻例,即:1. 四句只用單一韻母例。佔整首歌仔韻腳的 3/4,因此稱為「基本韻例」。2. 同韻異類韻母互押例。同韻指主要元音相同,異類包括介音不同、鼻化韻母、喉塞韻母、鼻化喉塞韻母。此類約佔一首歌仔韻腳的15-25%,故稱之為「次級韻例」。3. 一聯中有合韻例。即一般所謂「通押」,凡主要元音或韻尾有一樣不同均屬之,約佔整首歌仔韻腳10%以下,有的歌仔甚至未見此類。因此稱之為「罕用韻例」。本篇第六節利用較大篇幅,呈現上列四首歌仔(合計843 聯,3371 句)的三種韻的各類韻母實際押韻聯數的統計,並有四首用韻頻率之比較。還根據文本作者方言的情況,解讀現有音注中的「合韻現象」,竟有一大部份是根據錯誤腔調標音所造成的「罕用韻例」。這種統計法的有效性與文本代表性成正比。整體來說,本篇的解釋頗有正本清源之效。閩南語歌仔冊用字常以借音字、擬音字、訓讀字、新造字、借形字等權宜的用字來補足現有文字的不足,而且極少出現艱澀難懂的漢字,由於歌仔冊書寫者沒有「本字」的概念,因此處處可見「借音字」的使用。從各種歌仔冊的特殊用字來看,大致上是借音字最多,訓讀字次之,新造字最少。而「一字多義」與「一義多字」的文字問題經常發生,前後用字不一的問題也時有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