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
  • Item
    曾鞏記體散文研究
    (2021) 楊盈姍; Yang, Ying-Shan
    本論文以三十九篇曾鞏記體散文作品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文學價值,從作品內容開展,再細究文章形式,最後分析歷代對曾鞏散文和其記體作品之評價與影響。全文凡分七章,將詳細論述之。第一章說明論文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回顧目前研究現況,並釐清曾鞏記體散文分類界線,確定研究範圍。第二章追溯記體文發展源流,建立對文體基礎認識,並依據歷史慣性探討前朝唐代與宋代記體文之間聯繫,聚焦在本論文討論對象曾鞏有關之連結,瞭解文體發展與創作關聯性。第三章先查考曾鞏之時代背景、家世交遊,窺探對文學創作影響,再從治學淵源、出仕任官、文學主張三個面向,探究曾鞏記體散文之思想與根柢觀點。第四章依書寫主體類分三十九篇曾鞏記體散文,臚列各小節剖析各類型曾鞏記體散文之內容表現。第五章以結構章法、用字修辭、風格三個面向,剖析曾鞏記體散文之寫作藝術,方能洞悉曾鞏記體散文特色所在。第六章探究宋至清各代對曾鞏文學與其記體作品之評價,瞭解歷代對作者和作品之接受情況,以及影響後世與學習效仿情形。第七章將本論文研究成果作一整體性的總結。
  • Item
    糾繆與示範:論清高宗《御選唐宋文醇》對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之取捨與古文重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06-??) 鍾志偉; CHUNG, CHIH-WEI
    唐宋八大家是古文之典範,隨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及其賡續選本產生流弊,其價值定位也受挑戰。康熙朝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首度以十家文為選本發難,翻駁茅本,見重士林,代表清初質疑聲音。清廷如何介入與回應,關乎政策與文學走向,乃重要議題。對此,乾隆帝《御選唐宋文醇》為頗佳觀察對象,弘曆透過改良欣本,矯治選本沉痾,今人鮮少關注。本文首先探究《文醇》生成背景與弘曆之古文價值批評,標舉其綰合經義,有補世用之文學觀。其次,探討《文醇》對《全集錄》取捨與重述,彰顯弘曆選文品味,與唐宋古文之新義。此外,弘曆有意以唐宋文為器,透過推求古人心跡,楷模了良吏與忠臣形象,也坦露人主焦慮於綱紀,借此發揮穩固政統之力量。
  • Item
    唐代古文家寓言之發展及其體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1994-06-01) 顏瑞芳
  • Item
    評點學之筆法研究---從呂祖謙到金聖歎
    (2010/8-2011/7) 王基倫
    從南宋的呂祖謙到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金聖歎,是評點學發展的重要階段。這時 期理學思想盛行,實施科舉制度,同時印刷出版業方興未艾。在眾多因素影響下,原 本為舉子設計的古文的評點,轉向為小說、戲曲、詩詞的評點,尤以小說評點為大宗; 當代許多文人也紛紛從事細讀文本的工作,提出各種筆法,吸引讀者來閱讀。發展到 金聖歎時,已經是集大成。本計畫擬立足於上述三個面向,也就是結合作者、讀者、 社會的三個角度,討論評點學的興盛緣由,說明古文評點與小說評點較適合講求筆法 的原因,藉此闡明各種筆法被提出來的重要性。其次,檢驗評點家細讀文本的批評觀 點,辨明各種筆法的定義、適用的例證、適用的範圍,以及討論各種筆法作為一種文 學批評原則有何實際效用的問題。期盼經由宏觀的視野,進入微觀的細讀文本的批評 與討論,將各種筆法系統化的整理出來,建立起評點學的架構及其知識譜系。
  • Item
    焦循手批《柳宗元文》研究
    (2003/8-2004/7) 王基倫
    本計畫擬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現藏焦循手批《柳宗元文》為基礎,結合 清代學術思想取向,探討焦循文學理論、焦循對柳宗元古文之實際批評研究, 提供學者參考。
  • Item
    《禮》學與柳宗元古文創作
    (2011/8-2012/7) 王基倫
    本文擬從柳宗元的家世背景,討論柳宗元對禮學的認知意涵,由此確立禮學觀念與生活方式,既可能是指他的行止表現,也可能指他的文章表現。 柳宗元一生遵守儒家之道,禮學與柳宗元的古文創作的關聯主要在幾個方面:一、在敘事方面,柳宗元記錄了家族親朋好友的禮學教養,不嫌辭費地說明了他們的禮學教養與生活方式,尤其對於家族中的女性著墨更多。記錄他們恪守禮制的過程,也就說明了柳宗元的禮學淵源的來源。二、在論述方面,柳宗元重視「仁義」為「禮」的內在根本,討論古代禮制往往有不同於時人的見解;而他的官員身分,又讓他能有機會修建孔廟,興復儒教。他又十分關注政治社會層面的問題,因而「禮」成為社會行為、政治行為的指導原則,指向對外在具體事件的判準之建立,求得一個合理適當的安頓生命的位置,如此理解,才能明瞭他一再強調的「道」,是指「有益於時政,有益於生民」的追求,禮學表現在古文寫作上具有道德性,是重視民意,革除弊政。借助這般社會道德價值的重建,我們才能感受到古文運動提倡者能用古文來闡明這個道,所以文可以復興,道也得以復興。柳宗元古文的表達方式具有道德性,這才是他的思想特質所在,也是最能代表中國古代文學散文的藝術成就和審美特徵的方式之一。
  • Item
    宋文話之校注研究
    (2002/8-2003/7) 王基倫
    本研究計畫以「宋代文話」為研究範圍,進行校注整理之分析工作,完成《宋文話》之 點校討論,供作宋代散文批評之研究參考。由於宋代首開文話風氣之先,文話又應運而生於 唐宋古文全盛時期之後,許多文獻涉及唐宋古文創作方面的討論,故本研究計畫之目的在於: 討論宋代文話的板本,提供學者完整且明確的研究資料,探討宋人的散文創作觀念、散文體 裁規範、散文批評準則,而後再匯聚宋人相近的理念,看出一時代文學思想特色;亦可比對 各家論點之歧異,討論宋人散文批評觀念有無傳承演變之軌跡。綜合上述討論,嘗試建構出 評騭唐宋古文的參考機制。 實則,文話涉及諸多文學批評材料,碎玉零金,往往有其實用價值,深具啟發性。可惜 民國已還,文話之整理付諸闕如。若能詳加整理,將可提供大量研究材料,亦可加深對唐宋 古文成就的理解,供關心散文研究及文學批評研究者參考,對國內外學界大有助益。
  • Item
    曾鞏筆下的女性書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4-03-01) 王基倫
  • Item
    《禮》與柳宗元古文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3-12-01) 王基倫
  • Item
    韓愈記體文章的抒情性書寫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1-09-01) 王基倫
    本文旨在探討原本以敘事性質為主的記體文章,如何在唐朝古文家韓愈的手中,成功地改換成以抒情性質為主的書寫。韓愈一方面能遵守傳統舊制的規範;另一方面又突破舊制,提出創新寫法,讓抒情性書寫成為可能,從而加強了文學的功能。於是,在記體文章的書寫中形成了兩種創新的現象:(一)游移於敘事與抒情之間,展現敘事性與抒情性交融的書寫特性,(二)以抒情性取代敘事性,展現記體文章的抒情性書寫特性。這兩種現象都增添了古文記體文章的寫作技巧,也對北宋古文家如歐陽脩等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