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研究
    (2011) 黃震南; HUANG , Chen-Nan
    雖然臺灣文學之根源,自先民從中國傳播而來;然而由於臺灣特殊的族群組成、風土、地理、歷史因素,產生了與中國文學不同的色彩,無論新舊文學皆然。在臺灣的傳統文學中,傳統啟蒙教材不但繼承了漢文的精華,亦突顯出臺灣本土的特色,經歷時代更迭而保存了不同的樣貌;況且這些傳統蒙書孕育了無數臺灣舊文人,乃是傳統文人文學、人格與品味的基礎養成教材,蒙書撰作者也大多具有傳統文人的身份,因此臺灣傳統啟蒙教材應列入臺灣古典文學的一環。然而由於文獻散佚,蒐羅匪易,因此鮮獲學界重視,相關的研究論文數量較少,尚處於起步階段。 本論文將筆者蒐集、寓目的臺灣傳統啟蒙教材分為六大類論述,分別是三字經體、千字文體、韻對類、詩歌類、尺牘類、雜字類。各種類型之下的蒙書依時代順序介紹,最早成於清代,最晚則出版於二十世紀末,歷時三朝百年,藉以縱向觀察同類型教材中,不同時代反映的思想與特色;並將不同蒙書並列比較,橫向參照以釐清各種教材的撰作動機、內容釋義等。筆者再融合田野調查與文獻蒐藏的經驗,舉出傳統文人對傳統啟蒙教材的回憶,佐以《鶯雛學囀集》、《練習 對帖》等私塾手抄本,試圖再現臺灣早期在私塾的文人養成訓練過程;訪問舊書業者,多方蒐集文獻孤本,由版本考證各種傳統教材的源流演變。 經過各類文本的考察、析論、比較後,筆者提出臺灣傳統啟蒙教材具有傳統文學與民間文學的美感,並有見證不同時期的教育方針、國族觀念、事物演變等歷時性特色。這些教材並保存了臺灣語言的發音和語料,由於教學上使用閩南、客家話,延續了臺灣語言的生命。論文最後則試圖找出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研究方向與出路,期望先賢之心血結晶在時間長流裡不致湮沒消失,反而得以在新時代中,洗練出璀璨的光芒。
  • Item
    “非洲內陸白人族”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9-06-01) 楊彥彬
    十八世紀許多學者相信非洲內陸有「白人族」:不論是主張人類單一起源論的毛波推伊(Maupertuis)、布豐(Buffon),或是主張人類多元起源論的伏爾泰,都相信非洲內陸地區存在著一些「白人」。當時有些學者認為這些「白人」就是所謂的「阿爾比諾族」(Albinos),但是有些人則堅決否認此看法。此外,林奈認為,在人類以及猿猴的中間有一個中間的物種,他稱之為「夜間穴居人」。研究結果顯示,林奈「夜間穴居人」的知識來源主要是近代歐洲人所撰寫的遊記,以及一些古代作家的作品,例如荷馬的《伊里亞得》、希羅多德的《歷史》、亞里斯多德的《動物研究》、老普林的《自然研究》、波寇披厄斯(Procopius)的《戰爭史》。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啟蒙運動時期哲士在構思自然科學知識時,古典傳統仍然相當重要。本研究即以林奈的看法為出發點,探討西方近代知識形成過程中科學知識與古典文學的互動關係。
  • Item
    “非洲內陸白人族”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9-06-01) 楊彥彬
    十八世紀許多學者相信非洲內陸有「白人族」:不論是主張人類單一起源論的毛波推伊(Maupertuis)、布豐(Buffon),或是主張人類多元起源論的伏爾泰,都相信非洲內陸地區存在著一些「白人」。當時有些學者認為這些「白人」就是所謂的「阿爾比諾族」(Albinos),但是有些人則堅決否認此看法。此外,林奈認為,在人類以及猿猴的中間有一個中間的物種,他稱之為「夜間穴居人」。研究結果顯示,林奈「夜間穴居人」的知識來源主要是近代歐洲人所撰寫的遊記,以及一些古代作家的作品,例如荷馬的《伊里亞得》、希羅多德的《歷史》、亞里斯多德的《動物研究》、老普林的《自然研究》、波寇披厄斯(Procopius)的《戰爭史》。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啟蒙運動時期哲士在構思自然科學知識時,古典傳統仍然相當重要。本研究即以林奈的看法為出發點,探討西方近代知識形成過程中科學知識與古典文學的互動關係。
  • Item
    十八世紀西方學界對氣候與人體關係之討論
    (2009/08-2010/07) 楊彥斌
    本計劃希望以一年為期,探討啟蒙運動時期西方學者普遍相信「自然環境影響人體」 的看法。在十八世紀,不論英國學者阿爾布特諾(John Arbuthnot),還是法國學者布豐 (Buffon),都認為:處身於不同氣候環境之下的人類,其身體會有不同的反應。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古代學者(例如Hippocrates 與Strabo)也有類似的看法。自文藝 復興時代以來,古典文學作品已經成為西方學界重要的知識來源。因此,本計畫將以本 人既有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經由研讀幾位古代希臘、羅馬作家的作品,試圖找出十八世 紀學者普遍接受的「自然環境影響人體」的可能知識來源。預計本研究將能夠展現啟蒙 運動時期科學知識與古典文學之間的密切互動關係,更可藉此暸解啟蒙運動對古典傳統 的轉化過程。
  • Item
    原始白色與變異黑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01) 楊彥斌
  • Item
    旅遊、閱讀與實驗觀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0-12-01) 楊彥斌
    本研究以孟德斯鳩為例,試圖探討啟蒙運動時期西方學者普遍相信「自然環境影響人體」的看法及其可能的學術資源。研究結果顯示,孟德斯鳩的知識來源相當複雜:他除了閱讀當時旅遊者所撰寫的遊記以及一些古代作家的作品之外,他自己還親自旅遊歐陸,進行個人實地觀察,並與他人交換意見。而他所閱讀的古代作品可能包括:希波克拉提斯的〈論空氣、水與地點〉、蓋倫的《論食物的性質》、呂克萊斯的《論自然》。藉由孟德斯鳩的個案研究,我們更能瞭解:當啟蒙哲士構思自然科學知識時,古 典學術傳統仍然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 Item
    「非洲內陸白人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01) 楊彥斌
    十八世紀許多學者相信非洲內陸有「白人族」:不論是主張人類單一起 源論的毛波推伊(Maupertuis)、布豐(Buffon),或是主張人類多元起源論 的伏爾泰,都相信非洲內陸地區存在著一些「白人」。當時有些學者認為這 些「白人」就是所謂的「阿爾比諾族」(Albinos),但是有些人則堅決否認 此看法。此外,林奈認為,在人類以及猿猴的中間有一個中間的物種,他 稱之為「夜間穴居人」。研究結果顯示,林奈「夜間穴居人」的知識來源主 要是近代歐洲人所撰寫的遊記,以及一些古代作家的作品,例如荷馬的 《伊里亞得》、希羅多德的《歷史》、亞里斯多德的《動物研究》、老普林的 《自然研究》、波寇披厄斯(Procopius)的《戰爭史》。由此,我們可以得 知:啟蒙運動時期哲士在構思自然科學知識時,古典傳統仍然相當重要。 本研究即以林奈的看法為出發點,探討西方近代知識形成過程中科學知識 與古典文學的互動關係。
  • Item
    資料庫於臺灣古典文學史教學之應用
    (國文天地雜誌社, 2007-08-01) 林淑慧
  • Item
    回顧與前瞻:近二十年來臺灣古典文學研究述評
    (漢學研究中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2006-11-01) 許俊雅
  • Item
    古典文學中唯一的自然主義力作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1989-06-??) 楊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