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押井守動畫的機器人再現
    (2009) 陳秀雲
    本論文旨在探討押井守兩部動畫《攻殼機動隊》(1995)和續作《無罪》(2004)裡的機器人再現。透過檢視女主角草薙素子的機器人身體來證明其女性身體不再是傳統被物化的性對象或被動的角色,片中所呈現的素子反而是沉思人類命運與主體性的思想先驅者以及哲學家。在《攻》一片的最後,素子透過去肉體化而達到某種程度的自由,並得以從社會束縛中掙脫而出。接著我將重心放在《無罪》的人偶身體上,以後人類的角度去詮釋人偶在片中的重要性,推論出人偶的身體即為後人類的身體。此外,我在論文最後的章節論述了兩部動畫之間的重要轉折為身體政治的轉變:從《攻》所追求的去肉體化過渡到《無》中的(後人類)身體重獲。
  • Item
    多種模式字彙註解方式對非刻意之字彙學習效益研究
    (2008) 徐名儀; Ming-Yi Hsu
    Paivio 於1986年所提出之雙碼理論顯示,人類記憶包括一管理語言及一個管理圖像之系統,兩者可以互相支援以使學習更有效率。至於這個理論在非刻意字彙學習上的應用,前人的實驗結果發現文字型的字彙註解方式若搭配圖像,會比沒有搭配圖像的情況更能幫助學習者學習。今日因電腦科技之發達,教學上不僅有靜態圖片可供使用,動畫的提供也漸漸普及。此實驗之目的即欲比較靜態圖片與動畫分別搭配文字之字彙註解方式,對於非刻意字彙學習是否有不同之效果。若有,何者成效較為顯著? 實驗對象為來自國中八年級,三個班共七十名學生於電腦上進行閱讀活動。三組學生當中,第一組閱讀時提供之單字註解為文字加靜態圖片,第二組提供文字加動畫,第三組僅提供文字註解,作為對照組。三組學生當中皆包含男性與女性約各半。 施測工具包含兩種單字測驗,一為單字拼寫,一為字義選擇題。同樣的字彙題目於閱讀活動前一週,閱讀活動後,及閱讀活動後兩週皆給予學生測驗。實驗結果採用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法分析。自變項為學生性別(包含男、女兩個水準)、字彙註解方式(包含文字搭配靜態圖片、文字搭配動畫與純文字三個水準),依變項為字彙測驗成績。 後測結果顯示文字搭配圖片的字彙註解比純文字的效果來得好,而文字搭配圖片與文字搭配動畫兩組間的差異並不顯著。至於單字的增加數,在單字拼寫這一方面的成績,有搭配圖片或動畫這兩組顯著地較純文字組分數來得高,而整體的單字增加數則未有顯著的組別差異。另外,測驗中未發現男女生的表現有顯著不同,而此實驗結果顯示所有字義選擇題的分數皆未能顯示出字彙註解方式不同所產生的影響。 本實驗結論有下列兩點。第一,文字型單字註解若加上圖像輔助,會比純文字型單字註解方式更能幫助學習者的非刻意字彙學習,這結果同時也符合前人研究及雙碼理論。第二,文字搭配動畫相較於文字搭配圖片並未能更有效地幫助非刻意字彙學習。事實上,於本實驗結果中,文字搭配靜態圖片這一組於三組當中得到最高的字彙測驗成績,顯示這樣的字彙註解比起其他兩種字彙註解方式有更大的優勢。
  • Item
    莎士比亞之漫畫與動畫改編研究: 以《哈姆雷特》及《羅密歐與茱麗葉》為例
    (2016) 江俞弦; Chiang, Yu-Hsien
    本文旨在探討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及《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的情節和台詞,如何透過圖片敘述及原著台詞的刪減,交織應用在21世紀的動畫及漫畫中,而使其產生新的詮釋及視聽感受。本論文分為五章: 緒論陳述本文所提及的漫畫及動畫版本之取材原因,以及簡述各章節概要。第一章則提供漫畫及動畫的初步認識,並運用Barbara Postema所列出的漫畫技巧,解讀圖片在故事中的敘述方式。將圖片視為一種在文本中敘述的語言,並透過漫畫的敘事架構及圖片在畫面上的配置技巧,作為分析第二章的基礎。第二章主要著重在Manga Shakespeare改編的漫畫版本中,分析僅是文字的原著劇本,如何在漫畫圖片的框架中,結合既有的台詞與漫畫的敘述架構而得以重新演釋,而產生不同的閱讀可能性及解讀方式。為了區別漫畫和動畫在改編上有所不同,第三章則以Zetsuen no Tempest和Romeo X Juliet兩部動畫作品為例,探討莎劇的角色、台詞及劇情,如何經由應用與修飾,融合劇情,進而在動畫中產生新的詮釋。與漫畫相比,動畫的重點已經不再是以不同媒介演繹莎士比亞的劇本。反之,原著中的元素(角色、情節、台詞)變成動畫敘事中的潤飾品,或是作為劇情轉折的關鍵點。最後,結論概述漫畫和動畫改編的異同,並提出閱聽者在閱讀或欣賞的當下,應將劇本或是改編作品結合自身經驗,使其產生更具意義的解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