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創意作文教學與實踐研究--以臺北市某高中班級為例
    (2019) 陳昭玲
    創新思維是本世紀教育重要政策,而創造力教育理論中,有其共通的論述:(一)創造思考屬於高層次的心智能力,可透過教導獲得發展。(二)每位個體均具備創造力特質,故創造思考教學可實施於任何年齡與對象。(三)任何課程皆可運用創造思考教學。 國文教學中,作文是學生表述內心所思所感的過程,透過寫作活動,是啟發學生創意思考的最佳途徑,故創意寫作應為作文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創造性寫作需經由教學指引,才能有所增進,且運用創造思考的策略或方法,可加速提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全國博碩士論文與創意寫作專書中,對於高中階段創意寫作教學的研究偏少,且社區型高中的學生於寫作時雖達文句通順的程度,但時有口語直白、取材單調重複之弊,因此,筆者以創意作文教學進行高中寫作訓練,以見證學生寫作成效。 本論文根據吉爾福德提出評鑑創造力的五項指標──「創造力五力」:敏覺力、變通力、流暢力、獨創力、精進力,做為課程設計中至關重要的項目。教學設計與實作規劃為一、「暖身篇--聯想訓練」,進行口說聯想、命名聯想、物品聯想、文案聯想、續寫聯想之教學活動與實作;二、「基礎篇--鍛字鍊句」,進行文字聯想、文句仿寫、文句聯想敘述、文句聯想描寫之教學活動與實作;三、「進階篇--謀篇成章」,進行顏色聯想、心智圖聯想、篇章改寫、大考寫作模擬測驗之教學活動與實作,循序漸進地進行高中作文創意聯想、字句精鍊與段落篇章的教學與實踐。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方式,研究過程中所收集的圖文資料,主要以內容分析的方式呈現,針對學生實作結果進行作品分析、詮釋與教學省思,以全面、深入且充分地理解學生的思維脈絡、學習表現與進步情形,並輔以實際測驗成績做為佐證。透過為期三年,每年各實施一學期的教學設計與實作,促進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成長,並提供高中國文教學、研究之參考。 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與建議如下: 一、研究成果 (一)提升學生寫作成績表現。 (二)增進學生創意思維與觀點,擴充寫作思維向度。 (三)提供教師具體易行、方便操作之教學模式與參考。 二、建議 (一)創意作文教學要讓學生看到自己和他人進步的軌跡。 (二)創意作文教學模式宜實施分組討論,靈活變換。 (三)教師教學設計與實作規劃可再加入「織錦成緞」單元及結合「情意四心」、「批判三寶」,形成「創意的十二把金鑰匙」。
  • Item
    創造思考的歷史理論與實際-以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國共關係演變之教材為例
    (2003) 陳淑芬
    本研究綜合文獻分析法、教育行動研究法、問卷調查法、準實驗法的討論與實驗結果,已獲得如下的結論: (一)就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目標而言,歷次修訂的國中歷史課程標準,即便在當今國中階段實施中的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均一再強調創造思考的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 (二)就歷史教材設計而言,歷史教師必須瞭解歷史知識的特性,以及螺旋型知識體系建構法的基本精神,同時以教科書的教材內容為主軸,輔以清晰、合理而又具體可行的補充材料。 (三)就歷史教學方法而言,為了有效掌握創造思考的教學活動,教師應事先與學生商定課堂公約,課前也給予學生足夠的先備知識作為討論的基礎。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透過口頭獎勵、調整座位並要求輪流發表、每組相互評鑑分工的方式,可以有效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從實驗的結果來看,即便平時學業成就不高的學生,也多能熱烈參與,主動學習,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當然,在思考的深度與廣度上,必須循序漸進,充分準備,只要教師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目標應該不難達成。 (四)就教學評量而言,實驗班在有標準答案的紙筆測驗的平均成績 不如對照組,與兩班在教學實驗前的學業成績上表現大同小異。這可能是因為創造思考教學並非著重於求取單一標準答案的反覆練習,教學過程較傳統演講式教學重視情意方面的表現。 在實作評量方面,需要與學生溝通互評的目的,教師並要改良互評的方式,改由循環互評的方式。至於小組合作評量的落實與否,端賴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引導,以及讓學生確實輪流分工。努力程度的評量,對於紙筆測驗表現不佳的學生,可以從中獲得進步的榮譽感及感受到關注。 而在問卷調查方面,無論在量化統計或質性的分析方面:實 驗組學生認為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讓他們在學習動機、學習成效的認知和情意方面皆有所增強。 雖然創造思考歷史教學有其優點,值得推廣應用,但是歷史教師在採用這種教法時,仍須注意到下列幾點:教師心態的轉變是教學創新的關鍵、課程教材的配合是教學創新的契機、調整評量的方式是教學創新的長久之計、未來研究對象及時間可以增加,以加強研究的可信度。
  • Item
    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在高職歷史課堂上的應用 ─ 以「法國大革命與維也納會議」的教學單元為例
    (2015) 侯安亭; Hou, Ant-ting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威廉思教學策略應用在高職歷史教學上,本文以「法國革命與維也納會議」的教學單元在教學歷程中以多媒體影視、角色扮演、討論教學法融入威廉思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使學生了解法國革命的核心知識。本研究以研究者服務的學校,隨機選取某一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男生21名,女生20名。最後以前、後測為認知教學評量,心得寫作為情意的教學評量,並以李克特量表分析教學成效。 經研究者實驗教學後結論如下: 一、威廉思創造思考的有效策略如下:激發法、探索的技術、直觀表達法、創造性的傾聽技術、視覺化技術、創造性的寫作技術是本研究中最有效的策略。 二、運用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歷史教材教法中的多媒體影視教學法、討論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學習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核心知識。 三、以高職商經科進行「法國大革命與維也納會議」的教學單元,透過行動研 究記錄下來。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有意進行歷史教學實驗活動的歷史教師及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運用於高中歷史教學-以「羅馬共和政治」單元為例
    (2018) 謝庭蓁; Hsieh, Ting-Chen
    多年來台灣教育改革不斷尋找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這也是目前教育改革的潮流。歷史為一門幾千年來數不盡「人、事、時」的「記憶」學科,這是大部份家長、學生或其他不了解的人士對歷史傳統刻板的印象。學生學習歷史仍以「背誦、死記」學習方式居多,因而學生無法真正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與目的,學習歷史態度與興趣更是呈現低迷狀態,許多歷史教師在教學現場感到萬分無奈。近幾年台灣高中歷史課綱核心能力中,尤其強調培養學生思考分析的能力,然而即將在108學年度又要面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的精神,歷史老師們不斷面臨教學挑戰,也不得不思考歷史到底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如何培養?教師如何教?歷史教學方法要如何調整與改變?此為本研究思考的問題與動機。 傳統講述法雖仍有其不可取代的角色,然而現在「E世代」的學生,絕對能在任何各種網路上找到各種動態而非常有趣的歷史教學平台,各大書局也充斥著許多以漫畫形式敘述歷史的書藉,這些都遠比教科書中的內容有趣而生動。歷史教師在網路發達的時代,如何找到在教學上不被取代的地位與角色,筆者認為這不是只有傳統講述教學法就能改變或扭轉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學生也無法理解到底為何要學歷史。因此,為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能力、自主學習、提升學習動機與興趣,以及改變學生對歷史傳統刻板形象為前提下,筆者嘗試以多元教學法進行「羅馬共和政治」為單元的教學活動。本研究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以討論法、講述法、合作學習法、閱讀資料等教學方法,配合「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活動。本研究提出的問題有二點:第一,如何透過歷史理解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如何透過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與興趣、有效學習、理性精神、溝通互動與團隊合作等能力?研究的目的有二點:第一,學生能透過歷史理解,具備探索、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學生能透過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方式,提高學習歷史的動力與興趣、有效學習、理性精神、溝通互動與團隊合作等能力,了解過去歷史的重要性,能關心國際議題與日常生活事件,培養學生具備國際公民精神、國際觀與國際競爭能力。本研究在教學活動後進行質量分析,學生的表現反映了此次教學實驗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 Item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劉慧蘭
    本研究的終極關懷是冀望學生能在歷史課堂中感受到學習歷史的迷人之處與其價值。因此筆者嘗試以「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為課程設計的取向,進行小規模的行動研究,為國中的歷史教學找尋一種有別於傳統講述法的新方案。在設計教案前,筆者分析了學生認為「歷史科即背科」此一迷思如何產生,這也涉及歷史教學在現實中的困境,因此筆者試圖從中思索突破、改善之道。從這些省思出發,筆者進一步參酌Williams「認知與情意互動的教學模式」(Cognitive-Affective Interaction Model,CAIM)理論中所提出的教學策略,以九年級課程中的「印度古文明」此一小單元為實驗範疇,設計教學活動、學習單,並進行實作。課程結束後,筆者再根據學生的學習單內容以及課堂表現進行評量的分析與討論,發現此一教學活動成效有三: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文本、評量的多元化激發學生創造力;3.情意教學目標的落實。上述結論也證明了採用「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的教學取向,在改變學生對歷史科的迷思方面,有一定的成效。最後,筆者檢討了此次課程設計中可再改進之處,期能為日後想嘗試此一方案的現場教師提出更好的建議。
  • Item
    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課堂上的實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許珮甄
    現今國中歷史教學現場,時數嚴重不足,一直不斷的講述與灌輸知識,是否真能讓學生有效達成學習目標?老師該教什麼?學生該學什麼?怎麼教?怎麼學?關於這些問題,面臨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的此時,第一線教師們都應該重新思考、審視一番。本教案以「埃及古文明」此一小單元做為研究範疇,在傳統講述法的教學模式外,採取多元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對學習歷史科的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歷史知識,最終希望學生能達成同理關懷、創造思考的情意目標。筆者示例的教案當中,以1.5 節課的時間,穿插閱讀與創造思考、互動媒體、體驗學習……等多元教學方法,雖然繁瑣,但是從學生的聆聽與書寫,參與及回饋,輔以量的分析,的確感受到學生的學習熱情,部分學生更能進一步向老師提問或參考書籍,因此有了思考力與學習力。這印證一堂課當中,針對部分教材,進行創思教學,的確能達成情意標的;也證明了即使在教學時數不足之下,歷史教學現場也並非難以落實情意教學。整個教案中間經歷過了兩次的實踐與修正,反思與修正的過程是筆者認為本篇研究最重要的地方。希冀透過這次教案的行動研究,能讓第一線的教師們有所參考,並對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更多的發想與思考。
  • Item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劉慧蘭
    本研究的終極關懷是冀望學生能在歷史課堂中感受到學習歷史的迷人之處與其價值。因此筆者嘗試以「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為課程設計的取向,進行小規模的行動研究,為國中的歷史教學找尋一種有別於傳統講述法的新方案。在設計教案前,筆者分析了學生認為「歷史科即背科」此一迷思如何產生,這也涉及歷史教學在現實中的困境,因此筆者試圖從中思索突破、改善之道。從這些省思出發,筆者進一步參酌Williams「認知與情意互動的教學模式」(Cognitive-Affective Interaction Model,CAIM)理論中所提出的教學策略,以九年級課程中的「印度古文明」此一小單元為實驗範疇,設計教學活動、學習單,並進行實作。課程結束後,筆者再根據學生的學習單內容以及課堂表現進行評量的分析與討論,發現此一教學活動成效有三: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文本、評量的多元化激發學生創造力;3.情意教學目標的落實。上述結論也證明了採用「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的教學取向,在改變學生對歷史科的迷思方面,有一定的成效。最後,筆者檢討了此次課程設計中可再改進之處,期能為日後想嘗試此一方案的現場教師提出更好的建議。
  • Item
    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課堂上的實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許珮甄
    現今國中歷史教學現場,時數嚴重不足,一直不斷的講述與灌輸知識,是否真能讓學生有效達成學習目標?老師該教什麼?學生該學什麼?怎麼教?怎麼學?關於這些問題,面臨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的此時,第一線教師們都應該重新思考、審視一番。本教案以「埃及古文明」此一小單元做為研究範疇,在傳統講述法的教學模式外,採取多元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對學習歷史科的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歷史知識,最終希望學生能達成同理關懷、創造思考的情意目標。筆者示例的教案當中,以1.5 節課的時間,穿插閱讀與創造思考、互動媒體、體驗學習……等多元教學方法,雖然繁瑣,但是從學生的聆聽與書寫,參與及回饋,輔以量的分析,的確感受到學生的學習熱情,部分學生更能進一步向老師提問或參考書籍,因此有了思考力與學習力。這印證一堂課當中,針對部分教材,進行創思教學,的確能達成情意標的;也證明了即使在教學時數不足之下,歷史教學現場也並非難以落實情意教學。整個教案中間經歷過了兩次的實踐與修正,反思與修正的過程是筆者認為本篇研究最重要的地方。希冀透過這次教案的行動研究,能讓第一線的教師們有所參考,並對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更多的發想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