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3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禮記•檀弓》喪禮研究(2023) 謝維芳; Hsieh, Wei-Fang「死」是人生中勢必面對的課題,在面對死亡真正降臨時,難免產生恐懼否認等抗拒心態,即便接受死亡,也會因失去至親之人而產生痛苦。為此,人們設計了一系列漫長又繁複的程序,以反覆提醒自己親友逝去的真相,並藉此時機盡情發洩悲傷的情緒。這樣的程序,便是所謂喪禮。〈檀弓〉除收錄與喪禮有關的禮儀雜鈔,亦記載孔子、孔門子弟以及時人與喪禮相關的事件。相較於《儀禮》僅錄儀式流程,《禮記》他篇大多單純陳述禮義與零碎禮儀規範,〈檀弓〉的時事紀錄使得後世讀者能一窺春秋戰國時期人們辦喪事的實際情形,而非只是通過禮文揣摩,有助於對當時喪葬禮節與時人喪禮觀的理解。但現有先秦喪禮研究中,少有對〈檀弓〉喪禮思想的深入探討,為先秦喪禮研究的一個空缺,因此本研究對〈檀弓〉中的喪禮文本做全面性的分析,了解〈檀弓〉反映的時代背景、〈檀弓〉論述喪禮的特殊之處,以及〈檀弓〉的喪禮核心思想。本文一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分析〈檀弓〉成篇的時代背景,第三至五章將〈檀弓〉的喪禮記載依探討的內容分為喪禮器物、喪禮儀式以及服喪規範三個類別,分析歸納各類別中討論的主題、主題中涉及哪些禮義思想,以及〈檀弓〉解讀喪禮儀節規範的角度,並從生活故事中窺見春秋戰國時期喪禮的樣貌。第六章整合第三至五章的分析成果,探討〈檀弓〉的喪禮思想。第七章為結論。經過分析,〈檀弓〉編成的時間,恰逢東周禮崩樂壞的時期,當時的人重視利益競爭,罔顧人倫親情,促使儒者試圖通過恢復禮制以穩定社會。由於當時人們對倫理親情的漠視,〈檀弓〉在解析喪禮時特別關注喪禮中蘊含的情意與親疏尊卑之義,又因東周政局時動盪不安,〈檀弓〉亦特別關注變禮與非禮。而〈檀弓〉的喪禮核心精神,本文歸結出以下三點:應盡孝心與哀敬之情;當明辨親疏尊卑之義;應有關懷、體恤他人的思想。Item 殖民體制中的臺灣哲學:事實、方法與可能性(2021) 連翊翔; Lian, Yi-siang殖民的問題持續地困擾著臺灣,但現今的臺灣哲學沒能對殖民提出具有效力的回應,當前的臺灣哲學和臺灣的社會現況沒有實際的交集。此次研究嘗試回答「臺灣哲學如何自我肯定?臺灣哲學的價值在哪裡?」的問題,經由大量史料的交叉比對,無論是否涉及通常認定的哲學,嘗試闡述在臺灣殖民和哲學密切的交互關係。首先,透過語言、目的、權力的視角檢視林茂生、洪耀勳、張深切,可以發現臺灣哲學的詮釋強烈地受制於殖民體制,但詮釋者仍然具有一定的主導能力,而他們不將討論的作品視為經典的方式有利於臺灣哲學找到自己的定位。再來,研究中嘗試解讀林秋梧多重身份的思想,將 Uyonge Yatauyungana 鄒族立場的自我決定展開,揭示「邪教」在殖民體制中的處境,以拓展臺灣哲學可以討論的對象。接著,研究透過三名自由人文哲學家,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的理論與臺灣哲學的複雜關係,談論臺灣哲學與當代議題的關聯。研究的最後指出教育作為殖民體制的機制,很難為臺灣哲學帶來改變,並建議藉由有意識地探尋語言、藝文、歷史的內容,以作為屬於臺灣所有人的臺灣哲學運動一些可能的執行方向。Item 曾鞏記體散文研究(2021) 楊盈姍; Yang, Ying-Shan本論文以三十九篇曾鞏記體散文作品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文學價值,從作品內容開展,再細究文章形式,最後分析歷代對曾鞏散文和其記體作品之評價與影響。全文凡分七章,將詳細論述之。第一章說明論文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回顧目前研究現況,並釐清曾鞏記體散文分類界線,確定研究範圍。第二章追溯記體文發展源流,建立對文體基礎認識,並依據歷史慣性探討前朝唐代與宋代記體文之間聯繫,聚焦在本論文討論對象曾鞏有關之連結,瞭解文體發展與創作關聯性。第三章先查考曾鞏之時代背景、家世交遊,窺探對文學創作影響,再從治學淵源、出仕任官、文學主張三個面向,探究曾鞏記體散文之思想與根柢觀點。第四章依書寫主體類分三十九篇曾鞏記體散文,臚列各小節剖析各類型曾鞏記體散文之內容表現。第五章以結構章法、用字修辭、風格三個面向,剖析曾鞏記體散文之寫作藝術,方能洞悉曾鞏記體散文特色所在。第六章探究宋至清各代對曾鞏文學與其記體作品之評價,瞭解歷代對作者和作品之接受情況,以及影響後世與學習效仿情形。第七章將本論文研究成果作一整體性的總結。Item 董仲舒政治哲學中的儒學精神──以〈天人三策〉為考察起點(2019) 范如蘋; Fan, Ju-Pin本論文旨在透過〈天人三策〉的策問,以及漢初的社會因素,認識當代思潮與漢武帝所面臨的執政問題。以此時代背景、執政者的關注焦點,作為理解董仲舒建構政治思想的基礎。 武帝對政治意識形態選擇的疑慮,出自漢初以秦為鑒的浪潮,使法家難以再公然地登上政治舞台,而黃老的寬和之治,施用至武帝時期,已不足以滿足武帝積極有為的治國野心。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便給了儒家進入政治場域的契機。武帝的策問,以天人問題為開展,反映了當代天人思潮的盛行,而在實務層面,武帝關注民性仁鄙、法律治安的關聯、官員品質的良窳,以及拓威四方等問題。董仲舒將其統整為「德主刑輔」、「本正末應」的施政理念。在武帝問以天人之際的語境下,董仲舒建構的天論,嘗試調和當代社會因素與個人理念,使其學說能更易於為當代接受。 董仲舒之思想,以天人論為架構,包裝其政治思想。如以「天人災異」之說應對君權,此理路雖遠離儒家理性發展的方向,復返了周初的迷信色彩,但其以《春秋》災異紀錄為媒介,將《春秋》及儒家思想帶入當代盛行的天人思潮中,藉由災異之解讀結果,對君權達到一定的限制。而其賦予陰陽以主從位階,並以之界定君臣關係的論述,則可回應帝制型態下,對尊君的需求。 在政策內容上,董仲舒以「陽尊陰卑」開展出「德主刑輔」之說,延續了黃老道家「治道法天」的理念,為人間政治尋求形上的依據。同時,亦著眼於具體操作策略的提供,參酌了法家理念,如循名責實、分職而治、潛御群臣之術等,使儒家理念更切近於實務。其德主刑輔的理念,具體展現為「先富後教」、「原心定罪」等主張,其中對養民、教民的重視,仍深具儒家重德治、人治的色彩,而對君德修養的重視,亦符合儒家內聖外王的治國理念。 可見董仲舒的思想,在本質上仍持守著儒家的精神,但能參採各家學說,強化為操作策略,並兼顧帝制下尊君的需求、與當代的思潮貼近。雖在天論、君臣關係上,改變了先秦儒家的論點,但這些改變卻是引領儒家進入政治實務的關鍵,使儒學得以成功立足政治之因。Item 劉卲《人物志》之經學淵源與創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9-12-??) 梁偉賢; LEONG, WEI-HEAN劉卲的《人物志》,向來被視為品鑑人材之書,其歸類則見仁見智,有名家、雜家、儒家等說法。細考其內容,雖雜見各家之說,然貫通全書的主脈,是大量仿寫儒家之經傳,及引用儒學的重要概念以建構其說,其他學派之文相較之下實為少數,故知其終以儒學為要。劉卲是一位人品淳厚、經學淵博之儒者,其政治理念亦是儒家以禮樂治國的思路。《人物志》描述的聖人,是儒家式的聖人,其撰著的目的,是欲以儒家之禮學平治天下;其才性理論,也以儒學為主而建構。過去的研究,罕有將《人物志》納入儒學發展的一環來討論,本文則詴從經學史的角度,探討劉卲的為人與學行,並析解他如何透過經學思想,創造其才性理論,且發展出自成一格之儒學。Item 論儒家的傳統民間德教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困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12-??) 潘朝陽; Pan, Chao-yang儒家從孔孟起始,就重視在民間傳播德教,至宋明儒家,此傳統振興而弘揚,並成為中國庶民社會的基本教化傳統,甚至清朝的東南海島臺灣,亦無例外,皆以儒家德教為其民間教育之內容。本文從宋明大儒的民間德教之實踐論起,而及於一般民間的德教之透過鄉約、宗祠、書院等宗族和社會教育之組織結構而詮釋儒家傳統民間德教之內容。同時,本文之末也關懷在現代化衝擊之下,傳統民間儒家德教遭逢衰退之危機以及在都市中推行的困難,嘗試提出初步的對應之道。Item 論儒家的傳統民間德教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困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12-??) 潘朝陽; Pan, Chao-yang儒家從孔孟起始,就重視在民間傳播德教,至宋明儒家,此傳統振興而弘揚,並成為中國庶民社會的基本教化傳統,甚至清朝的東南海島臺灣,亦無例外,皆以儒家德教為其民間教育之內容。本文從宋明大儒的民間德教之實踐論起,而及於一般民間的德教之透過鄉約、宗祠、書院等宗族和社會教育之組織結構而詮釋儒家傳統民間德教之內容。同時,本文之末也關懷在現代化衝擊之下,傳統民間儒家德教遭逢衰退之危機以及在都市中推行的困難,嘗試提出初步的對應之道。Item 從「音律」到「法律」--兼論荀子〈樂論〉與中國法思想的開展(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5-06-01) 陳登武Item 儒家的生死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1-05-01) 黃瑩暖Item 人類胚胎幹細胞道德地位之爭議--儒佛視域與當代醫學、法律的對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09-01) 李幸玲; 李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