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羅伯特.佛洛斯特詩歌中的孤獨與崇高
    (2023) 黃治遠; Huang, Chih-Yuan
    本文從Lionel Trilling的「佛洛斯特是一位恐怖的詩人」出發,探討「孤獨」與「崇高」兩大元素於羅伯特.佛洛斯特詩歌中的關係。本論文一有三章。其第一章「緒論」將介紹孤獨和崇高兩大概念的定義、背景、與詩學乃至與佛洛斯特自身的關係,並援以兩位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和約翰.濟慈(John Keats)的詩作佐證。有鑑於部分佛洛斯特的作品中仍有它者意識存在,因此我將「避世」這個理念定性並用以區分其他只有單一意識存在的「孤獨」詩歌。最後以康德的「恐懼」和「不和諧」兩大孤獨與崇高的聯繫結束緒論,並留下一些尚待第二章和第三章才能解答的問題。第二章「孤獨」和第三章「避世」分別包含了我對三首詩的解讀。他們分別是作為佛洛斯特詩歌原點的「進入自我(Into My Own)」、即便對崇高也維持個人主義的「致解凍的風(To the Thawing Wind)」和描繪外在宏偉打入內心,形成崇高的「荒蕪之地(Desert Places)」。第三章「避世」也同樣包含我對三首詩的解讀。分別為「興高采烈能彌補其轉瞬即逝(Happiness Makes up in Height for What it Lacks in Length)」、「在谷中(In a Vale)」和「無垠時刻(A Boundless Moment)」。「興高采烈能彌補其轉瞬即逝」告訴我們為何佛洛斯特會選擇拋開世俗、「身在谷中」和「無垠時刻」則兩相映照,前者讓我們見證了詩人自身追求「崇高」的神祕經驗和對讀者們的循循善誘,而後者則透過「自我欺瞞」來反襯獨立性是何等重要,以及詩人可能的自喻。本論文的最後是『總結』,透過佛洛斯特的這六篇詩歌總結他和在英美詩歌史上的地位。
  • Item
    論周作人思想中的個人主義
    (2010) 邵立宜
    本論文著眼於現代性形成的關鍵因素──個人主義,試圖勾耙現代中國第一位文學理論家周作人的思想,經由關注「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藉以展現中國現代性初萌中間,精彩卻又困難萬分的、從傳統到現代的裂變。自周氏留日時期,受益於章太炎與魯迅二人,在個人主義思想上的啟蒙,可見無政府主義,與傳統思想中儒、釋的精彩交融,亦可見周氏兄弟如何追溯,作為歐洲文明根柢的個人主義。五四運動期間,周氏身為重要的戰鬥者,以「人的文學」當作反禮教的大纛,這也是貫串他一生思想的核心。奠基其上,周氏更將個人主義,往極端發揮,而有「個性與寬容」的主張,具體展現在「非宗教同盟」運動的筆戰,與〈小河〉一詩所代表,對群眾的恐懼。此時期的無政府主義思潮,也形成周氏提倡新村運動的思想背景與養分,之中蘊含豐富的烏托邦理念,卻也為力主實用主義改革的胡適所批評。行至五四運動後期,周氏的個人主義思想,出現明顯的轉折。此處筆者討論了周氏對文學性質的看法,以及文學是否具有社會革命的功效?中國艱困的歷史處境,又令周氏對個人主義的堅持,有何寂寞之感?同時,周氏對國民性再造的希望,又如何與他潛在重返傳統的意欲,相互結合,然而其中又必須仔細區分,周氏作為漢奸的歷史事實,與他有違民族主義之處。
  • Item
    從政治消費觀點看台灣新世代的「台獨」認同建造
    (2017) 許書容; Hsu, Shu-Jung
    本文在古典國家認同的根基上,以政治消費觀點觀察年輕世代的台灣認同建構。本文主張這是一種透過商品或文化消費手段,實踐一種以個人主義的多元身分與文化認同為基礎,建構出的想像的台灣國族共同體。本文首先處理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關係,藉以梳理年輕世代的「台獨」觀。接著描繪本文的研究對象以及文化消費與自我認同的關係。太陽花運動是本文觀察政治消費現象的起點,運用構框理論及場域分析來解析運動中的權力結構,進一步觀察「台獨」符碼在運動中的呈現,以及運動參與者如何以個人主義化的個體加入抗爭的大敘事。最後觀察陳水扁時期與當代選舉中政治消費的差異,以及其他當代政治消費現象。 研究發現,透過消費實踐的各種身分編輯、認同拼貼,讓「台獨」透過消費個人主義化,這裡面的認同尺度不是集團化的國家想像,而是個人主義化的自我,以個人主義來追尋一種共同的台灣國族想像。這種多重身分及多元文化的認同構築,讓古典國族認同建構中的對立元素得以共存而不衝突。
  • Item
    胡適的實驗主義與歷史理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9-06-01) 劉紀曜
    胡適(1891-1962)實驗主義(pragmatism)在方法論上是一種以唯名論(nominalism)為基礎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的經驗、興趣、意志與目標,是形成社會與歷史的基本因素。更強調個人「創造的智慧」與「智能的個性」,特別重視個人的思想能力與思想的作用。胡適的主知主義是唯名的、開放的、「投影」於未來的,與儒家本質的、封閉的、投射於過去的主知主義,具有明顯的斷裂性與革命性,這是胡適實驗主義歷史意義之所在。胡適實驗主義的思想特質,主要表現在其方法論、真理論、實在論與歷史理念之上,胡適的歷史理念強調研究人類事務如何發生的「歷史態度」(the genetic method),注重「現在」在歷史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與地位,強調「評判的態度」,主張「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再造中國文明。胡適的歷史理念強調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反對歷史的整體論與調和論,強調個人在歷史過程中的行動力與創造性,歷史是一種沒有保證的「冒險事業」。本文強調,對胡適實驗主義思想特質及其歷史理念的正確理解,是掌握胡適整體思想及其意義的核心基礎與條件。
  • Item
    胡適的實驗主義與歷史理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9-06-01) 劉紀曜
    胡適(1891-1962)實驗主義(pragmatism)在方法論上是一種以唯名論(nominalism)為基礎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的經驗、興趣、意志與目標,是形成社會與歷史的基本因素。更強調個人「創造的智慧」與「智能的個性」,特別重視個人的思想能力與思想的作用。胡適的主知主義是唯名的、開放的、「投影」於未來的,與儒家本質的、封閉的、投射於過去的主知主義,具有明顯的斷裂性與革命性,這是胡適實驗主義歷史意義之所在。胡適實驗主義的思想特質,主要表現在其方法論、真理論、實在論與歷史理念之上,胡適的歷史理念強調研究人類事務如何發生的「歷史態度」(the genetic method),注重「現在」在歷史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與地位,強調「評判的態度」,主張「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再造中國文明。胡適的歷史理念強調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反對歷史的整體論與調和論,強調個人在歷史過程中的行動力與創造性,歷史是一種沒有保證的「冒險事業」。本文強調,對胡適實驗主義思想特質及其歷史理念的正確理解,是掌握胡適整體思想及其意義的核心基礎與條件。
  • Item
    胡適的實驗主義與歷史理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01) 劉紀曜
    胡適(1891-1962)實驗主義(pragmatism)在方法論上是一種以唯名 論(nominalism)為基礎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的經驗、興 趣、意志與目標,是形成社會與歷史的基本因素。更強調個人「創造的智 慧」與「智能的個性」,特別重視個人的思想能力與思想的作用。胡適的主 知主義是唯名的、開放的、「投影」於未來的,與儒家本質的、封閉的、投 射於過去的主知主義,具有明顯的斷裂性與革命性,這是胡適實驗主義歷 史意義之所在。胡適實驗主義的思想特質,主要表現在其方法論、真理 論、實在論與歷史理念之上,胡適的歷史理念強調研究人類事務如何發生 的「歷史態度」(the genetic method),注重「現在」在歷史過程中的關鍵作 用與地位,強調「評判的態度」,主張「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再造中國文 明。胡適的歷史理念強調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反對歷史的整 體論與調和論,強調個人在歷史過程中的行動力與創造性,歷史是一種沒 有保證的「冒險事業」。本文強調,對胡適實驗主義思想特質及其歷史理念 的正確理解,是掌握胡適整體思想及其意義的核心基礎與條件。
  • Item
    胡適思想中的個人主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會, 1991-06-01) 劉紀曜
  • Item
    胡適的實驗主義與歷史理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9-06-01) 劉紀曜
    胡適(1891-1962)實驗主義(pragmatism)在方法論上是一種以唯名論(nominalism)為基礎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的經驗、興趣、意志與目標,是形成社會與歷史的基本因素。更強調個人「創造的智慧」與「智能的個性」,特別重視個人的思想能力與思想的作用。胡適的主知主義是唯名的、開放的、「投影」於未來的,與儒家本質的、封閉的、投射於過去的主知主義,具有明顯的斷裂性與革命性,這是胡適實驗主義歷史意義之所在。胡適實驗主義的思想特質,主要表現在其方法論、真理論、實在論與歷史理念之上,胡適的歷史理念強調研究人類事務如何發生的「歷史態度」(the genetic method),注重「現在」在歷史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與地位,強調「評判的態度」,主張「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再造中國文明。胡適的歷史理念強調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反對歷史的整體論與調和論,強調個人在歷史過程中的行動力與創造性,歷史是一種沒有保證的「冒險事業」。本文強調,對胡適實驗主義思想特質及其歷史理念的正確理解,是掌握胡適整體思想及其意義的核心基礎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