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氣學系譜下的注莊方法論
    (2024) 方冠中; Fang, Kuan-Chung
    本研究以方法論的角度,討論歷代注解《莊子》的著作。「方法論」一詞是當代學術規範下的詞彙,指面對研究對象所採用的策略或手段。然傳統注解《莊子》的思想家們,並未對自身的注解策略進行反思,缺乏對本身著作的後設性思考。因此,本研究採用「方法論」的角度,以探析傳統注《莊》著作中所蘊藏的思維方式。本研究將傳統的解《莊》著作,分為黃老、道教、玄學、佛教、理學五個面向進行探討,以這五種時代思潮作為注解思想家的方法基礎,進而在時代思潮的框架下,產生各別著作對《莊子》的不同理解。因此,以《莊子》一書的注解與詮釋,來探析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並提出五種關於《莊子》用語方式,作為傳統的方法論思維。除了從傳統思維中提供當代學術的方法論思考外,亦可由以《莊子》為核心的思考方式,來調整當代方法論思維對「意識」的過度側重。在「方法論」思考方式中,實則是蘊藏著關於「本體論」的理論圖式。「氣」是莊子思想的核心,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維的基礎。故本研究藉由對傳統解《莊》的研究來提出方法論思考外,同時也以「氣學本體論」提供對傳統思維的本體論想像。
  • Item
    道術的「分裂」與「溝通」——《莊子》的情感與政治
    (2023) 左珮柔; Tso, Pei-Jou
    本文旨在探討《莊子》中涉及政治意涵的思想,並從中提取能夠與當代對話的資源,替當代議題帶來新的觀看視角與反思進路。全文以〈天下〉與〈齊物論〉共同關注的諸子之爭為起點,討論「是非」、「此彼」的區分如何導致人我之別,又「天籟」的任讓如何能夠解消差異與對立。接著以《莊子》中的情感為焦點,探討情感在人我之分的情境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從情感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一步步深入思考莊子面對情感的態度,論證「天籟」與「心齋」的轉化能力,讓我們在面對殊異他者時如何運用情感作為溝通的基礎。最後,在前述探討人我之別、立場對立的問題與解方之上,展開《莊子》政治的相關討論,從與去政治化的《莊子》政治觀詮釋之對話為始,梳理戰國時期社會與政治之背景,依此重探在宥天下、無為之治的內涵,並引入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政治思想相互對話,開展《莊子》中以旁觀者姿態參與天下的政治意涵。
  • Item
    莊子的「自然與自由」:性命與歷史的分析
    (2023) 于北溟; Yu, Bei-Ming
    本研究的討論主要基於「自然/自由」的框架,是一次以「自然/自由」框架分析莊子整個思想系統的嘗試,而分析主要集中在《莊子》中性命和歷史的討論上。以「自然/自由」為框架的分析主要意義在於檢驗一種主體的觀念。而本研究的目的即是通過以「自然/自由」為框架的分析探索莊子的主體觀念,而這也是通過《莊子》來批判地重構自然與自由的關係的嘗試。本文除「緒論」(第一章)和「結論」(第五章)之外共有三章,分別對應於「莊子的『自然與自由』」之討論的三個主要問題:自然、自由、自然與自由的交涉。在歷史層面,自然與自由顯示為「歷史/原初」的劃分,其中「歷史」即是「歷史世界」,其定義是「在造化中運行的大塊」,是時間之流下的宇宙萬物。而「歷史世界」又有「往反」,即分裂與合一,那繫於「原初」,「原初」為「歷史世界」的「往反」提供動力。而在較為微觀的層面,自然與自由顯示為「人/物」的劃分,主要關聯於「回應物」或人與物相處的問題。關於〈天下〉篇中的歷史世界描述,本文以「自然不朽性」概述歷史世界之持存性,《莊子》中「大塊」的形象代表了其中的「自然不朽性」,「大塊」面對「時間」而不朽。而在「大塊」的法則之下,人類擺脫了極端的「有死」。另外本文認為「物」即是人的「不得已」本身,而人面對「不得已」顯現出三種基本態度,分別為「對抗」、「依靠」、「對抗又依靠」。本文以《左傳》、《史記》兩種最典型的不朽觀顯示前兩種態度,而《莊子》的模式是「對抗而依靠於物」的態度,貼近大塊的法則,而獲得某種意義上的不朽。本文分析歷史概念運用耶律亞德「渾沌/宇宙」與「神聖/世俗」時間的概念。而有「神話時代」與「人文時代」的劃分,二者對應於耶律亞德聖、俗兩種時間。而在《莊子》中蘊藏著神話與人文之間的批判,而其立場處在「渾沌」,即無關於「開闢」,而「原初」藏在「渾沌」之中,但又開啟了歷史的轉化。而在更一般的視角要考慮的是「物化」,在此「物化」所揭示的是「交涉」的無可避免性,或言「複數性」的根本性,「物化」啟示「差異為同一奠基」的論證。至此展露了多元的「道」的圖景。
  • Item
    自我、他者與世界:《莊子》的自由觀研究
    (2020) 姜伯俞; Jiang, Bo-Yu
    本文的研究主旨是建構具有現實意義的《莊子》自由觀。「現實意義」意指這種自由觀能夠正面回應個人遭遇的存在困境,並意圖透過主體實踐建立一種自由的現實生活。研究方法上,本文不採用特定文本範疇接引自由的意義,而把「自由」視為有待建構的觀念,以問題探索的方式在《莊子》的思想脈絡中展開討論。 論述結構可分為三個面向:世界、自我與他者。在「世界」的面向中,本文首先重新定位「世俗」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與價值,論證《莊子》思想的確把「人間世」視為安頓生命、追尋主體自由的實踐場域,而非只是無可奈何的命運或需要予以揚棄的負面之物。其次,則進一步釐清《莊子》所開展的乃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的存在世界,主體自由必須在「名言」與「變化」這兩股力量的交織辯證中展開實踐。在這個面向也大致為《莊子》思想的主體自由初步勾勒出一種「關係實踐」的輪廓。在「自我」的面向中,本文根據〈齊物論〉與《莊子》的命論提出一種關係性、生成性的主體論述,並論證其中蘊含一種物化差異、持續更新的主體性,自由的實踐就指向證立這種主體性的過程。主體自由的「他者」面向則進一步聚焦自由的關係性與行動性,並指出《莊子》的主體自由隱含一種修復人際的倫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