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黑貓的凝視:兒童文學中驚悚情節的過渡與操縱— 以三版《黑貓》譯寫本及其附文本為例
    (2022) 林虹瑜; Lin, Hung-Yu
    在大眾認知的兒童文學讀本中,直接展現出血腥、暴力、精神異常與恐怖的元素往往在第一時間就受到審查或刪除,避開這類恐怖或靈異的元素甚至成了大部兒童文學創作者與出版者間共同的默契。然而,當標榜給「兒童閱讀」的文本,因為原作的故事與劇情的需要,在改寫的過程中需要保留這些內容,這些立足於灰色地帶的作品究竟該用什麼樣的面貌來到讀者的手中。筆者嘗試用成人驚悚文學改寫成兒童讀物的繪本與短篇故事,探討給青少年讀者的文本是否能夠藉由操縱、改寫與附加文本(家長手冊、閱讀引導、注釋與插畫),讓目標受眾(兒童與青少年)在欣賞文學之美的同時,更能享受閱讀的權利。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式,分別觀察來自三版分別來自英文源文以及日文源文的中文譯本,透過檢視改寫過與非改寫過的源文本之中,四類所謂「兒童不宜」的情節,了解兒童讀物在譯寫過程中是否進行改編或刪減等操縱,以及是否對劇情進行移動或增補;同時也加上對於出版品本身附文本的增補,協助兒童讀者更能夠理解原本為成人設計的情節。透過這樣的研究,筆者希望能夠對於兒童讀物在驚悚與恐怖情節的接受有更進一步的辯證,讓兒童在閱讀的時候不僅能享受文學的樂趣,更能獲得選擇。
  • Item
    書寫深淵: 史蒂芬金恐怖小說中奇幻的力量
    (2012) 林依蓉; Yi-jung Lin
    本論文旨在研究史蒂芬金如何利用恐怖小說展現及探討奇幻元素之功能。由於奇幻元素是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中最重要的成分,本論文探討史蒂芬金如何透過恐怖小說來呈現並探索奇幻元素的認知功能,以期了解為何他堅持以奇幻的方式來探索世界及人心。 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最重要的特色在於結合奇幻與寫實的元素。此種寫作方式也常被譽為他對現代恐怖小說最重大的貢獻。學者認為結合奇幻與寫實的創作方式使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深受讀者喜愛,也賦予奇幻元素象徵社會問題的功用。然而,為何奇幻元素可以象徵現實世界的問題?恐怖文學的研究者鮮少探究為何小說中的奇幻元素象徵了人們現實生活的恐懼和焦慮。再者,史蒂芬金在小說中對奇幻文學認知功能的探索也甚少得到關注。為了瞭解史蒂芬金如何利用小說來檢視奇幻元素的認知功能,本論文試圖解答為何他認為奇幻元素可以用來探索世界。假設史蒂芬金認為世界始終混亂且充滿未知,所以相較於科學及理性主義,奇幻文學毫不遜色,同樣也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本研究希望能證明此假設,藉此了解為何史蒂芬金始終堅持創作恐怖小說以理解世界及人心。 本論文包含三個章節。第一章<史蒂芬金恐怖小說中奇幻元素的雙重功能>探討史蒂芬金如何使奇幻元素具備探索世界的功能。史蒂芬金在小說中添加大量對現實世界的描寫,以防止奇幻元素脫離現實。而奇幻元素的天馬行空,使讀者免受現實世界的恐怖的威脅。此外,史蒂芬金深諳恐懼與慾望僅一線之隔的道理,由於人們常下意識渴望恐怖的事物,所以他在運用寫實元素以強化小說的認知功能時,更無後顧之憂。第二章<母親或語言?:《顫慄遊戲》及其他故事中之惡母>研究史蒂芬金如何透過女性角色及對女性的負面描寫來探討奇幻文學為何足以成為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史蒂芬金筆下的女性人物,特別是母親,常被描繪為邪惡、不理性、瘋狂或是肥胖。對女性的負面呈現,常使他背上仇視女人的惡名而飽受批評。藉克莉絲蒂娃賤斥的概念之助,本章重新審視史蒂芬金看似仇視女性的描寫。我認為史蒂芬金筆下的惡母暗喻了世界的混亂,然而此混亂卻同時是作家追尋意義的起點。史蒂芬金將作家的創作過程比喻為人類賤斥母親以獲得語言及主體性的過程。母親既不可或缺又令人憎恨,因為和母親分離才能得到語言和主體性。世間的混亂對作家而言,亦是既可恨又不可或缺,因為混亂促使作家以書寫的方式對抗混亂,尋求意義與秩序。第三章<恐怖的人心>探討以奇幻文學來探索人心之必要性。人心之難解,正如同世上所有不可知的神秘現象。雖然無論理性主義或奇幻文學皆無法完全理解人心,但奇幻文學對人心的認知勝在較不化約。理性主義者相信人是理性的動物,因此容易忽略人性的衝動面。我認為史蒂芬金不僅懷疑理性主義是否有助於理解人性,更睿智地指出,理性非但不是衝動的對立面,有時更幫助人們將衝動合理化,使人更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 Item
    The Horror of Dasein:Reading Steele’s “The Days Between”
    (英語學系, 2011-03-??) Chia Yi Lee
    “The Days Between” is a story that appears a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novel Coyote, written by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writer Allen Steele. It tells of a man, Gillis, who lives all alone on a spaceship for 32 years—the other crew members being in an extended state of deep sleep or biostasis—and then dies in a random accident, 198 years before the ship will arrive at the planet Coyote. This paper begins from a Heideggerian interpretation of Gillis’sexistential condition, and then argues that Gillis’s unique existence presents a challenge to Heidegger’s grounding assumption of a being-in that constitutes both Dasein and its world. In the conclusion, the potential role of science fiction as a literary genre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Heidegger’s own 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and art, with the suggestion that science fiction may be needed today for its power, a saving one likely, to elicit a responsible response to the pervasive technological instrument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