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移動與境界—臺北高校生・入管官僚竹內昭太郎的記憶分析
    (2021) 田中美帆; TANAKA, Miho
    1895年到1945年這段期間,日本被稱為內地、臺灣稱為外地。在日本統治中期1927年,本論的主角竹內昭太郎誕生,他的父母親都是從內地來到外地。進入舊制臺北高校高等科1年後,在「學徒出陣」中被召集入伍,以學徒兵的身份體驗過戰爭。戰爭結束後遣返日本。1950年,竹內被分發至法務省入國管理局,在職場入管接二連三地遇見臺北高校的舊識同窗。時代與移動讓臺日的境界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國境的出現與變動,帶給臺日境界什麼改變?個人的境界又是否出現變化?——這是本論試圖探討的三個問題。本論透過竹內昭太郎的個人回憶錄以及訪談,嘗試追溯竹內的人生,探索臺灣與日本之間移動和境界的變遷。
  • Item
    台北高等學校生的「台北」意象:以《絵本 台北の歌》為例台北高等学校生の「台北」イメージ:『絵本 台北の歌』を例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21-04-??) 津田勤子; Tsuda, Isoko
    本文是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在日治時期存在24年的高等教育機關)學生文藝相關研究之一環,討論日本校友如何建立對於台北的意象。主要以《絵本台北の歌(繪本 台北之歌)》作為分析素材,而這是該校的校友田中一郎在戰後遣返回到日本之後編輯發行的共27頁的小冊子。他在台北居住的這12年(1934-1946)當中,曾就讀台北市立樺山尋常小學校以及台北州立台北第二中學校,在中學校畢業之後進入台北高等學校,並於1943年畢業。《絵本 台北の歌》收錄由詩作、散文、版畫所構成的21篇小作品。本文的研究將各篇所展現的台北意象歸納為:(1)牧歌的、(2)都會性、(3)生命力、(4)台灣性四大類,並說明各自的特色。接著從作者的學校生活,以及他與當時的文化人之間的交流兩個面向去探討這種台北意象是如何形成的。最後則分析作品中充滿鄉愁的因素,從田中戰後在日本的生活環境以及各種遭遇,包括遣返日本的經驗、與同窗生的交流,討論曾經居住在台北的日本人究竟如何記憶台北的生活空間,而這些記憶對他們而言具有何種意義?故本論文嘗試以台北高校日本籍校友的生命經驗為例,進行深入的思考。本研究は、日本統治下台湾に24年間存続していた台北高等学校の学生文芸に関する研究の一環で、日本人卒業生がかつて自分達が住んだ「台北」という空間をどのようにイメージしたのかを考察するものである。考察に主に使用するのは、12年(1934-1946年)にわたり台北に居住し、台北市立樺山尋常小学校、台北州立台北第二中学校(以下「台北二中」と略称)を経て、台北高等学校を1943年に卒業した田中一郎が日本帰国後に自費出版した、27ページの小冊子『絵本台北の歌』である。本研究ではまず、この冊子に収められている21編の小作品(詩.文.版画で構成)から著者が構築した1930-40年代の台北イメージを4方向──①牧歌的、②都会性、③生命力、④台湾性に分類。次に、田中の学校体験や文化人との交流をもとに、こうしたイメージがどのように形成されたのかその背景を分析。最後に、作品に一貫して流れるノスタルジーの背景を田中の戦後の生活環境(引揚体験.同窓生の交流)から考察した。かつて台北に居住していた在台日本人が、どのように台北という空間を記憶し、それが彼らの人生にどのような意義を与えているのかを、台北高等学校の日本人卒業生を例に議論していく。
  • Item
    臺北高等學校學徒兵的徵召與實態
    (2017) 徐紹綱; Hsu, Shao-Kang
    1945年3月,臺灣中等以上學生,以學校為單位接受徵召組織學徒隊,編入第十方面軍下的獨立混成旅團。此時全島中等以上學生,不分臺、日人,搖身一變成為大日本帝國陸軍二等兵,直到8月終戰為止。臺北高等學校作為培養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菁英學校,同樣接受徵召,與臺北高商、臺北一中、臺北二中等北部地區學校學生,一同被編入敢一三八六二部隊。臺北高等學校的學生成為學徒兵後,被分至第一中隊與第五中隊,其中更遴選數名學徒兵編入重機槍中隊。 過去在社會中享有「特權」的高校生,在食衣住行育樂都別樹一格,如今因應戰事的變化、時局的動盪,強迫學生捨筆執劍、報效國家,臺北高等學校的菁英們是如何面對軍隊的生活型態?本文將以臺北高等學校學徒兵為例,以回憶錄、文獻解讀、口述訪談的方式,企圖還原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堪稱菁英中的菁英的臺北高等學校學生,是如何面對從自由自治的校園生活轉而面對威權、紀律甚至準備犧牲生命、報效國家的軍隊生活。 關鍵字:臺北高等學校、學徒兵、學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