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日治時代台灣社會中的基督教長老教會:從三教的角度了解處境化的實踐
    (2023) 林允中; Lim, Un-tiong
    在台灣,長老教會目前是最大的基督教教派;但似乎其地位和重要性多被聚焦在政治和神學層面,對於文化或歷史觀點的關注相對較少。因此,這篇論文嘗試運用文本,以文本分析為基礎,以探索可能與過去觀點有所不同的見解。此外,由於基督教在台灣相對於其社會是一個外來宗教,所以傳教士和神職人員在介紹該宗教時的主要挑戰之一是處境化的過程;即如何將本地的儒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和人物轉化為傳福音的材料。這一方面也將是本研究的重要探討點。通過綜合上述方法獲得的結果,這篇論文旨在探討日治時期台灣長老教會的發展和傳播,以及它對台灣社會所帶來的變革。
  • Item
    當代敬拜音樂及其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影響―以兩間教會的敬拜團為例
    (2017) 蕭芮吟; Hsiao, Jui-Yin
    在本篇論文研究過程中,發現當今教會習慣使用「敬拜讚美」一詞,藉以來稱呼現在的敬拜方式或指涉現在的敬拜音樂。然而,以這四個字的使用並不能精確地進行說明或討論,也容易陷入對於定義名稱上的窠臼。因此,在本文中提出「當代敬拜音樂」一稱廣義的涵蓋在當代教會運用音樂作為敬拜的狀態。當代敬拜音樂是教會界在近三十年間以音樂展現出多種樣貌交織而成,並非單一或具備某種典範,而是多元、豐富、具有地方性、各自特色的。在這種音樂類型當中,仍有許多對於音樂性、音樂呈現方式、使用空間、使用目的、神學意涵等面向可深入再行探討。 本文立基於對教會音樂的討論,進而深入釐清禮拜之於音樂的重要性、音樂與神學之間的關係。此外,透過回顧迄今的教會音樂研究梳理出長老教會的音樂發展脈絡,並使之延續到當代敬拜音樂的進入、展現與影響。 論文中,筆者深入分析兩間同樣使用敬拜團做為音樂事工團體的個案教會。所搜集的資料呈現當代敬拜音樂在不同教會中會有不同的樣貌,並發揮不同的影響力。對兩間教會的研究顯示,教會與敬拜音樂之間的互動及發展狀況相當多元,當代敬拜音樂並非屬一致性,也無法以一應百的特色。每間教會的信徒對於敬拜音樂的使用,有不同的理解,而在音樂事工所呈現不同的走向乃是出自該教會的人如何反應及面對。其中很大的關鍵仍在於主導者及其如何主導,帶領者的主觀意識會發揮強烈的影響性。若整體發展之中,偏離了神學的根基、失去對神學意涵的認知,敬拜音樂就會喪失宗教信仰的價值。 我們觀察教會的生命史時,很容易發現了音樂發展對教會的深刻影響。透過教會保留的史料可以看出,禮拜程序的變動、教會設立台語及華語禮拜的對比、教會器樂與影視設備的增添等,再再對於當代教會有所衝擊;而敬拜音樂也在其中佔有相當的位置、展現出不可忽略的影響性。在基督教的歷史當中,每個時期有屬於該時期的敬拜讚美,每間教會也可以發展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敬拜音樂。敬拜音樂史是一條豐富且精彩的演變過程,當代敬拜音樂更在其中表現出具備多面向的豐富樣貌,為敬拜音樂發展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 Item
    《臺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臺灣的基督徒教育
    (2002) 張妙娟
    在十九世紀基督新教海外傳教風潮的影響下,臺灣成為英國長老教會在中國傳教事業的一 環。1885年由英國傳教士創辦的白話字版《台灣府城教會報》記錄清末以來長老教會發展 之動態,兼具聯繫與教育之功能,日後並發展成為全臺性長老教會之機關報,可說是同時 保存長老教會歷史與白話字的代表性文化遺產。本論文擬以《台灣府城教會報》作為主要 素材,研究目的有三: 1.探討英國長老教會到臺灣傳教的歷史淵源,及其在廈門、汕頭與臺 灣等三地傳教事業之關聯性。 2.探討《臺灣府城教會報》創辦緣起、發展沿革及其內容。 3.分析《臺灣府城教會報》在推動白話字教育、教會學校教育與信仰教育等三方面的報導內容、扮演角色及教育成效。透過《台灣府城教會報》相關報導的分析,可知在協助推動清季臺灣的基督徒教育方面,該報的努力深具歷史意義。其一,引進印刷機,自製傳教出版品,不僅可以長期供應教材,亦使散處各地的教會得以分享相同的教育內容,教材的普及有助於教導的一致性。其二,《臺灣府城教會報》長期刊載教會消息和教義論述,又出版白話字刊印的有關教義、科學新知等書籍,塑造一個以白話字教育為主的本土化宗教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