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左傳》「弒君敘事」舉隅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0-12-??) 李隆獻; 蔡瑩瑩
    「趙盾弒其君」與「崔杼弒其君」乃春秋時代兩件重大而著名的史事。《左傳》對此二事件的載述,素為中國傳統史學──尤以「倫理」、「德行」為核心概念的史學理論──所津津樂道。本文則由敘事學的角度切入,首先分析此二弒君事件的情節,探討事件的背景、弒君的原因;其次由人物方面,比較《左傳》刻畫趙盾、崔杼此二「弒君之臣」的形象異同;復次則藉由探討《左傳》對弒君事件的態度,說明《左傳》敘事力求平衡「公眾秩序」與「個人德行」的意義所在:既顯揚個體德行的價值,又維繫君臣倫理的穩固,兩者相輔相成,既呼應先秦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也呈現《春秋》的微言大義與《左傳》的敘事特質;文末則透過與西方歷史學/敘事學的比較,凸顯《左傳》敘事的意義與特色:在史事遷流中,求索恆常不變的倫理關懷與道德價值;在時代顛沛中,堅持褒善貶惡的史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