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清末北埔族群、家族分布之空間意涵
    (2013) 陳嘉旻; Jia-Min Chen
    透過釐清末北埔世居家族的原鄉祖籍地與空間分布,發現族群與家族在輾轉遷徙過程中,仍具有地緣性的關聯,原鄉祖籍集中於惠州府陸豐縣,佔總數53.9%,比例最高,第二為嘉應州鎮平縣,佔總數19.2%。而從二次移民的資料來看,來自竹東與芎林也佔一定比例,這種現象也表現在移民的方言屬性上,以海陸客家話比例最高,佔總數48%。受到相關自然與人文因素影響,在峨眉溪的河谷精華區,自然環境佳,人口、聚落集中,各籍移民混雜的現象最明顯,精華區以外漸趨單純,以勢力較大的惠州府籍移民為主。 北埔人數最多的彭姓一族,依不同開台祖至少可分為12個的派系,而各派系族人的世居地有空間區隔的現象。但從開台祖祭祖、跨派系的祭祀嘗會,到規模最大的彭氏大宗祠,由小而大的祭祖活動不斷整合彭姓一族,加強彼此的連結。此外也影響到祭祀活動,如慈天宮慶讚中元的輪祀體系,從祭祀圈範圍與爐主的身分來看,劃分方式考慮到各家族勢力分布,以及各祭祀圈的經濟生產條件,在兩者的交互作用下,得到一個合理的空間劃分,有助於祭祀活動的推行。 北埔是一個位於沿山地帶的隘墾區,由研究成果可知,透過地緣的連結、血緣與祭祀活動的整合,適度維持該區的社會穩定,有助於金廣福拓墾的成功。
  • Item
    文學地景的想像與重構:以跨時代作家龍瑛宗的故鄉書寫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5-04-??) 王惠珍; Wang, Hui-chen
    本論文以龍瑛宗(1911-1999)的文本與文獻史料互文討論,參酌文化地理學之概念,探討跨時代作家如何想像與重構故鄉北埔的文學地景。首先,探討在他的故鄉書寫中如何回憶北埔公學校時期的文學啟蒙活動。其次,又將故鄉書寫分成文學地景的想像與歷史記憶的重構兩大議題。前者主要釐清作家如何描寫故鄉的文學地景映襯殖民地知識分子苦悶的內在風景;作家又如何將北埔特有的自然地理空間,發展他跨時代的鬼魅書寫。戰後隨著台灣社會本土化運動,重新召喚他故鄉的歷史記憶,藉由書寫重構故鄉的文學地景。此時,故鄉象徵已非陰鬱不堪、急欲逃離的殖民地空間,而是在他「重複」書寫的過程中,蛻變成一個個人成長、家族墾拓、台灣抗日的歷史現場。他對故鄉的感情結構、文學地景的書寫重點雖有其變與不變之處,國族認同問題亦不斷遭到檢視。但,他一直堅持以文學性的話語講述北埔,讓讀者在他的文學地景中看見他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