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
    (2007) 謝明如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成立於日本領台翌(1896)年,迄1919年改制為臺北師範學校止,為日治前期臺灣最高學府之一,其畢業生在政、經領域中位居要津者不在少數,被稱之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搖籃。該校存立期間,殖民教育體制尚未確立,其發展脈絡反映日治前期近代教育體制由草創至整備之過程。而在日本的海外殖民史中,該校為「異民族」日語教育之先驅,故無論在台灣社會史、教育史及殖民地比較史上,該校皆有不可忽視之重要性。有鑑於此,本論文乃以「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為題,從學校史的角度出發,究明該校之組織沿革、校務發展、師資、教學訓育及畢業生表現,以釐清該校在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教育、統治行政和殖民地日語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 由本論文的探討結果可知,國語學校為配合總督府的需求和指示而多次調整組織、課程,提供總督府所需之行政及教育人才,其沿革呈現明顯的機動特質,顯示日治前期總督府在教育政策上猶疑摸索之態度。儘管如此,該校因係總督府直轄下代表性的教育機構,故其資源不虞匱乏,師資素質亦高,加以作為唯一的中等暨師資培育機關,該校教師之研究與服務表現乃有別於一般中等教育機構。不少教師利用台灣特有之自然或人文環境在專業領域的研究上大放異彩,或身兼學務要職,在初等教育領域中扮演指導與監督者之角色。尤其該校教師群所研發之「直接教授法」不僅成為臺灣主要的日語教學法,並為日後朝鮮、關東州(即中國東北)等殖民地所沿用。教學訓育方面,隨著教育目標之變遷歷經四度更迭,「國語」及「實業」漸成台籍生課程之主要特色。日籍師範生的課程逐漸由單一偏重「土語」改為教育、台語、實業等課程並重。 畢業生方面,該校雖屬中等程度之通才教育,惟受教者已屬臺人中少數的知識菁英,憑藉「高學歷」與優越的家世、經濟背景,有不少畢業生在地方政、經領域中迅速嶄露頭角,顯示新舊社會領導階層之遞嬗深具延續性。日籍生方面,來台者有不少係基於經濟考量,總督府始終以豐厚的薪資使師範生得在台安居,因此多數畢業生都能久任其位,透過升等或教員優遇法尋求上升流動。
  • Item
    戰爭時期臺日高校生文藝活動―以臺北高等學校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為例
    (2016) 津田勤子; Isoko Tsuda
    本研究以台北高等學校的學生於1943年到1945年間自主發行的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為研究對象,探討戰爭時期台北高校生的文藝活動。《雲葉》是1940年入學台北高校尋常科的學生們,在就讀四年級時所發行的班級雜誌。《杏》則是以台北高校高等科二年級與三年級的三位理科生為中心所發行的雜誌,兩刊均以日語寫作,包含詩、俳句、和歌、隨筆、創作(短篇小說)、研究論文等作品。   本論文釐清:第一,台北高校生從事文藝活動的時空背景。首先說明設立於日本明治時代的高等學校之發展過程與代表性的學生文化及理念,進而說明台北高校作為殖民地台灣設立唯一的高等學校及該校文藝活動、其所擁有的特色,以及戰爭時期下,校園與社會產生之變化。第二,過去尚未為人所知,將手稿訂成一本的《雲葉》與《杏》計14冊,其編輯者與作者之背景、創刊雜誌之動機、編輯方式、各號的變遷等編輯情形。第三,對現存的戰前發行之《雲葉》與《杏》所刊作品中展現的學生思維足跡。多達300篇的作品分為「以外在環境為題材」與「以內心世界為題材」兩大類,再進一步地進行細部分析,並留意兩刊之異同而展現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尋常科學生與高等科學生各自的思維及敘述觀點。 自明治時期以來,高等學校始終堅持的人道主義、國際主義、個體尊重等價值,以及透過學問養成領袖人物之教育理念,與軍國主義、國家主義等當局強加於國民之上的國家體制背道而馳。本研究闡明戰時體制之下的高校生文藝活動,學生們仍堅持高等學校傳統的資質與理念,熬過大時代的轉變。本研究對台灣文學研究中的日本語文學及校園文學,以及台灣教育史研究中的戰爭時期台日高校生生活文化史,有補充之效。
  • Item
    竹中學校出身的臺北高等學校生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7-12-??) 蔡錦堂; Chin-tang Tsai
    本論文以目前新竹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新竹高中)所藏,原日治時期的「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學籍簿」,作為研究的主要資料之一,以了解日治時期的臺北高等學校學生中,出身於新竹中學校的臺、日籍學生們,其菁英培育關係與過程,冀使臺灣近代教育中菁英養成的面貌更臻清晰。臺北高等學校為現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是戰前日本培育菁英的38所舊制高等學校之一,也是全臺灣唯一的高等學校。臺北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原則上可以免試直升當時全臺灣也只有一所的臺北帝國大學,或者進入東京、京都等帝國大學就讀。臺北高校的高等科每年臺、日人合計只收120名學生,當時全臺灣共有17所中學校,入學考試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由臺、日人共學的新竹中學校,與臺北高校同樣創立於大正11年(1922),至昭和20年(1945)戰爭結束止,20餘屆的臺灣人畢業生中,共有71名考入臺北高校,日本學生少於此數目。本論文以新竹高級中學所藏的「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學籍簿」作為統計分析的主要史料,再配合臺北高校與新竹中學校目前尚存的圖書,以及教育制度、課程等,建構這兩所中學校、高等學校連貫的菁英養成關係與內涵。
  • Item
    日治末期菁英青年的閱讀生活:以王萬居先生藏書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4-10-??) 津田勤子; Tsuda, Isoko
    本論文討論王萬居先生藏書調查結果。王萬居先生1925 年出生於台北市,是一位現年九十的醫師。從台北第二中學校畢業以後,1944 年進入台北高等學校高等科理乙班,1945年10月因終戰提早畢業。1946年9月進入台灣大學醫學院,1950年畢業,自1957年至今在三峽從事地域醫療。台灣因屬於日本殖民地而被捲入世界大戰,日本統治結束後歸還中國,在新的執政者統領之下,社會體制面對極大的改變,這段歷史稱得上是台灣史上最大的動亂期,恰與王先生的就學期間完全疊合。本研究前半段論述對王先生藏書進行調查的結果:他現在的藏書中,戰前在日本發行的日語書籍佔了泰半,共計536本。筆者一本一本記錄其書名、著者名、發行日期、價格、書上的筆記,並將這536本以五領域來分類。經過本次調查,整理了王先生藏書有如下五點特徵:(1)集中在人文學方面,(2)多半是歐美作品的翻譯書,(3)岩波書店的書籍佔率二成,(4)有可能在台北或日本的書店購入書籍,(5)書上有戰後大學時代閱讀的手寫紀錄,表示王先生戰後仍有旺盛的讀書欲。後半段則透過有關台北高校生回憶錄等的資料,論述高等學校如何影響菁英青年形成讀書生活的「型」。透過日治末期菁英的閱讀生活,本文嘗試描述台灣如何累積知識,以及生活史、文化史的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