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中地區土地利用與都市熱島效應之時空變遷分析(2020) 莊明軒; Chuang, Ming-Syuan由於人類活動與過度的開發行為,導致都市內部氣溫調節機制漸漸失靈,土地利用類型改變造成地表溫度變化,亦使都市熱島效應情形加劇,成為都市發展的隱憂;近年來,台中地區都市化與都市成長情形快速,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地區土地利用型態變化,與都市熱島效應之時空變遷情形。 本研究使用Landsat衛星影像,運用遙測技術進行影像分類判釋與地表溫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反演,共選用六個年度的影像(1991、1998、2003、2009、2015與2019),藉由熱點分析(Getis-Ord Local G-Statistic)量化各年度之地表溫度冷熱區分布範圍與移動情形;而後將地表溫度與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NDVI)、常態化差異建物指標(NDBI)進行簡單與多元迴歸分析;本研究亦探究不同時期台中地區土地利用變遷情形,並計算平均熱島效應強度變化量,使用ANOVA分析實證土地利用型態改變對溫度變化之影響程度,而後再選取七個重劃區,將其熱島效應平均強度與整體進行比較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近30年間台中地區建成地的成長、草生地的減少,乃變動量較大之類別;以迴歸係數總結台中地區整體熱島效應之影響因子,可推論早期整體地表溫度受植被影響較多,至近年則是人工建物扮演較重要之影響角色;歸納不同時期台中地區土地利用類型變化之空間分布可發現,重大交通建設、重劃區闢建與農田棄耕轉為住宅、工廠等,乃經常出現之變遷型態,大肚台地上植被年季光禿情形,也往往造成大面積的改變,因此,人工鋪面、裸露地與植被之間的土地利用類型轉變,著實在熱島效應強度變動上呈現顯著變化。Item 桃園地區土地利用變遷與影響因素之空間分析(2013) 張文菘; Jhang, Wun-Song工業區開發與交通建設吸引大量人口移入,使桃園縣近年發展迅速,並帶動土地利用變遷。受歷史、政治脈絡影響,呈現北桃園、南中壢的雙元發展特性。然而過往土地利用變遷研究多忽略地理分布現象所具有的空間特性,使模式推導產生偏誤,對此空間統計方法的創新有助於處理此類空間效應問題。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桃園地區建成地變遷的分布型態與影響因素,並檢視空間效應的影響。先以空間自相關指標偵測建成地分布與變遷的空間型態;進一步利用空間延遲模型與地理加權迴歸探討建成地變遷之影響因素,以及空間延遲相依、空間異質性的作用效力。 研究結果顯示,桃園地區於1995-2006年間建成地大量增加,相對的農業用地流失迅速。建成地分布以桃園市、中壢市為核心,近年在中壢平鎮市區外圍、桃園市區外圍、龜山公西地區發展最快。整體上鄰近村里建成地發展較快、人口與工商業員工成長、位於市區外圍、近交流道、位於都市計畫區或工業區內,工業用地比例較少,空置地及農業用地比例較多的村里,有較高的建成地開發可能性。在空間效應方面,多元線性迴歸中存在空間延遲相依與空間異質性,分別能夠過空間延遲模型與半參數地理加權迴歸有效地修正二者衍生的模型偏誤,並提升模型適配度。由半參數地理加權迴歸的局部迴歸係數得知,人口密度變遷與三級產業員工成長在桃園市北區、蘆竹鄉、龜山鄉、大園鄉等地對建成地變遷有較高的影響性;二級產業員工成長的效應侷限於沿海地區;原工業用地比例於桃園市、八德市負向效應最大;與交流道距離僅在林口、中壢、內壢、大湳等特定交流道周邊有較高影響性;與火車站距離、原農業用地比例、原空置地比例三者在桃園市區、八德市、中壢平鎮市區等核心區域佔關鍵。總體而言,桃園地區建成地變遷因素具有明顯的南北、城鄉差異性。Item 新加坡義順地區土地利用的變遷(2008) 劉怡君肇因於歐洲國家的香料需求而發現新航路,並從此改變東南亞的歷史。新加坡也在香料競賽的過程中,成為英國殖民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新加坡河兩岸仍是轉口貿易的匯集區,島上西部與北部地區則是滿佈種植園。戰後迄今,新加坡港口仍是重要商埠,而以往種植園的鄉村景觀則已轉變成為組屋林立的新鎮社區。因此,本研究嘗試將新加坡的國家發展放入全球經濟脈絡底下,探究政府政策有何改變,並進而影響義順地區土地利用的轉變。 義順地區土地利用的變遷大致可區分成三個階段: 一、由草莽未臻而漸成甘蜜胡椒種植園 早期英國殖民政府勢力尚未深及內陸地區,種植者可任意闢地開荒而不受限制,再加上英國在1836年取消甘蜜關稅,需求甘蜜做為紡織染料,種種有利條件造成郊區種植園林立。1850年代義順地區乘著椒蜜業的種植風潮而從荒地闢為種植園。 椒蜜時代的種植園主,如首位正式開墾義順地區的曾亞六、佘有進等人,係為當時華人社會的領袖階級,而當時的僑領多少都與私會黨有所關聯,此外,大多數的園主都是潮州人,因此,潮州私會黨組織-義興公司係操控新加坡椒蜜業的發展。透過私會黨的力量,種植園主可以獲得開園所需的苦力勞工;苦力勞工無法決定自己的去留,任憑種植園主的挑選,前往全然陌生的異地從事勞動;小種植園主也往往因為資金不足,而必需向位於新加坡市鎮中的商人與店主借貸。 爾後,由於殖民政府的自由港策略,造成財政收入不敷支出,遂轉而從土地開發著手,公告各項土地政策,諸如購買土地所有權狀等法令,使得種植者身處劣勢,得利者卻是市鎮上的資本家,最終迫使種植者及其下屬的苦力漸趨「邊緣化」,只得選擇出走新加坡,到對岸柔佛另闢天地。1886年,殖民政府宣示森林地不再授予甘蜜之種植,更是意謂著新加坡島上甘蜜和胡椒游耕農業的終止。 二、由甘蜜胡椒種植園轉變為黃梨橡膠種植園 除了土地政策的限制以外,從1870年代開始,殖民地政府的控制力量逐步強化,開始大力取締島上的私會黨人;1889年通過危險社團法令,授權警察得以逮捕、監禁私會黨徒,或是將之驅逐出境。1914年亦廢除賒單制度,正式結束苦力貿易。這兩方面法令的頒布,正式宣告具有私會黨色彩的椒蜜種植者在新加坡已無立足之地。 隨著椒蜜業的衰微,黃梨和橡膠成為日後新加坡農業活動場上的主角。1904年陳杞柏從陳清源手中買下原屬於曾亞六之曾厝港44英畝地,開啟義順地區黃梨種植風潮,也代表著華人私會黨領袖時代的結束,預示著日後華商與企業家引領風騷的年代。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英美橡膠產業迅速開展,20世紀初汽車工業的發展,更是需要大量的橡膠。1906年,陳嘉庚向成功試種橡膠的陳齊賢購買種籽,與本地黃梨一併栽種,成為義順地區最早的橡膠種植者。爾後,殖民政府亦頒布優惠條例,鼓勵島上橡膠園的開闢,不論是華人或是外資種植公司皆熱切投入橡膠的生產與貿易。本地橡膠榮景持續直到1920年代,因世界橡膠產量供過於求,價格狂跌。1929年又遭逢世界經濟衰退,景氣低迷,不少華商難以抵擋劣勢,紛紛將橡膠園轉售予資金較為雄厚的外資公司。此時,林義順的事業亦遭受重創,遂將曾厝港地段的橡膠公司和橡膠園轉讓給陳嘉庚的女婿-李光前。 在殖民政府政策的安排下,具有私會黨背景的椒蜜種植者步入「邊緣化」,不但失去土地資源,也喪失社會掌控能力,不再是華人社會的重要領袖。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群順應世界市場新需求的發展,憑藉著黃梨和橡膠種植業而興起的商人與企業家,如陳嘉庚、林義順、李光前等華商即是20世紀新加坡重要的華人領袖。 三、由黃梨橡膠種植園走向現代化郊區新鎮社區 1965年,新加坡被迫走向獨立,為了有效利用有限資源,而將大部分的土地投入工業發展與住屋的興建,以降低戰後以來的高失業率,並解決住宅短缺的問題。為了使政府建設更有效率,1966年國會通過土地徵收法案,賦予政府得以低價收購私人土地的權力。1970年代末期,隨著都市擴張,義順地區也在政府的規劃下,成為郊區新市鎮一員。政府透過徵收以外資萬國橡膠公司為主的私人土地,以及1971年英軍歸還的軍事區,從事義順地區的改造工程。過去因黃梨與橡膠園開發而興起的聚落,短時間內被夷為平地,村民被迫離開本地,遷居他處。義順地區從19世紀中滿布椒蜜園的景觀,轉變為廣植黃梨與橡膠的地區,如今再度改變容貌,成為新加坡北部區域的新市鎮。Item 彰化平原農業土地利用變遷與地區差異(2013) 毛嬿媖; Yan-Ying, Mao彰化平原作為台灣的農業重鎮,其農業土地利用方式亦隨著不同時期而有所差異。因此,本文透過 Weaver 的作物組合指數,並採用 1925年、1930年、1935年的《台中州統計書》以還原日本時代彰化平原的農業土地利用概況;而戰後則是以 1950 年始至2010年終,每隔10年的《彰化縣統計要覽》作為該時期的農業土地利用概況之展現。 彰化的平原地形、氣溫高、雨量充足等,皆為本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個相當優越的發展背景。不過,降水集中卻是本區農業開發之一大限制。因此,早期的平埔族聚落,多在取水方便之高地,農業發展較為緩慢。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康熙年間,以施士榜為首的開墾下,第一座大型的水利設施——施厝圳完工。 亦帶動整個彰化平原的土地墾殖,使得彰化平原的土地開發達到第一波的飽和期。 在清代末期,呈現極高度的水田化地景。 而後,日本政府開始治理臺灣,透過一系列的政策使得彰化平原的農業土地利用呈現三個不同的發展脈絡:北部以水稻為主的單一作物組合、中部以水稻為主、蔬果為輔的複雜作物組合形態、南部則同時具有多種作物組合類型的形態。 到了戰後,再次經歷政權的移轉,此時的農業土地利用亦產生極大的變革。戰後初期,整個彰化帄原呈現極為複雜的土地利用形態,區域化不明顯。直到 1990 年始,平原內部開始轉向以水稻為主的農業土地利用方式,農業土地利用分區亦大抵出現。此時則呈現四個不同的區域發展:北部水稻單一作物組合、中部水稻複合區、南部水稻單一作物組合、西南部高雜異度作物組合。 從彰化平原的個案中可發現:本區的農業土地利用,與不同時期、不同人群使用下,所產生不同的農業地景,也使得整個彰化平原的農業區劃有所差異。另外,即使至今日,整個彰化平原的農業土地利用仍深受自然環境與其過去發展脈絡的影響,且本區的作物種類有明顯朝向專業化發展之趨勢。Item 應用空間統計於桃園地區土地利用變遷因素分析(地理學系, 2017-11-??) 張文菘; 陳嘉惠; 張國楨; Wun-Song Jhang; Jia-Huei Chen; Kuo-Chen Chang工業區開發與交通建設吸引大量人口移入,使桃園市近年發展迅速,並帶動土地利用變遷。受歷史、政治脈絡影響,呈現北桃園、南中壢的雙元發展特性。然而過往土地利用變遷研究多忽略地理分布現象所具有的空間特性,使模式推導產生偏誤,對此空間統計方法的創新有助於處理此類空間效應問題。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桃園地區建成地變遷的分布型態與影響因素,並檢視空間效應的影響。先以空間自相關指標偵測建成地變遷的空間型態;進一步利用地理加權迴歸探討建成地變遷之影響因素,以及空間異質性的作用效力。研究結果顯示,桃園地區於1995-2006 年間建成地大量增加,在中壢平鎮市區外圍、桃園市區外圍、龜山公西地區發展最快。由局部迴歸係數得知,人口密度變遷與三級產業員工成長在桃園區北區、蘆竹、龜山、大園等地對建成地變遷有較高的影響性;二級產業員工成長的效應侷限於沿海地區;原工業用地比例於桃園區、八德區負向效應最大;與交流道距離僅在林口、中壢、內壢、大湳等特定交流道周邊有較高影響性;與火車站距離、原農業用地比例、原空置地比例三者在桃園市區、八德市、中壢平鎮市區等核心區域佔關鍵。總體而言,桃園地區建成地變遷因素具有明顯的南北、城鄉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