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晚渡北人」與南朝政權的興衰
    (2012/08-2013/07) 呂春盛
    筆者近年致力於東晉南朝政治史的研究,以權力結構演變的視角出發,研究南朝梁政權,以及東 晉南朝的寒人問題。本研究計畫乃是此系列研究的延續,由「晚渡北人」政治地位變動的線索,挖掘 東晉南朝政治社會的底層構造。 東晉南朝境內的族群,一般分為北來之僑人、吳人,以及南方土著之原住民,其中僑人長期高居 統治地位。然而,僑人之中有一類被稱之為「晚渡北人」者,身分地位頗為特殊,他們雖為僑人,但 因南渡時間較晚,其門第不能與早渡之僑姓高門相比,甚至在吳姓高門之下,他們起初多以軍事立功, 被稱為將門,但隨後也逐漸文弱化。東晉政權之武力多賴早期南渡京口的北府兵軍團相維繫,南朝歴 代政權之興衰則與「晚渡北人」相浮沈。 以往學界對「晚渡北人」的問題,雖有散篇、個別的探討,但在廣度與深度上都還有很大的探討 空間。目前筆者正在執行的國科會研究計畫,已全面蒐集、分析正史列傳中所有南渡北人的基本資料, 整理出史傳所見「晚渡北人」的各種年表,並正在探討「晚渡北人」概念的形成年代及背景, 本計畫 則是希望在前述成果之下,進一步探討「晚渡北人」在東晉南朝歴史上的活動,以及他們在南朝歴代 政權興衰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