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臺灣丘陵區檳榔業的發展與空間政治-以嘉義縣四鄉為例
    (2013) 凃函君
    嘉義丘陵區因地形崎嶇多山、工商業發展不佳、水利設施發展不易,以及在清代為漢人與原住民族生活領域的邊緣地帶,再加上作為農業區面臨農產品價格不穩定、勞動力老化等諸多瓶頸,因此在臺灣是一邊陲性顯著的地區。嘉義丘陵區四鄉頗具特色,並見證臺灣檳榔業的興衰發展,其特色展現於檳榔生產專業化、業者具高度空間移動能力,以及檳榔已轉化為在地認同的符號。 多元尺度影響檳榔業的發展,尤其國家的反檳政策衝擊檳榔業,而在地檳榔業卻能改變嘉義丘陵區邊陲性的命運,國家與在地尺度間的利益衝突進而引發尺度政治。檳榔業發展的歷程,交雜了多面向論述,官方反檳論述包含環境衛生、政治經濟、國民健康、水土保持、境外走私與全球環境主義,地方則將檳榔視為社會文化禮俗與地方認同的媒介,產業與農會組織分別扮演生產鏈串連、空間整合與資本籌措的要角。整體而言,農作生態、人類生態與山坡地環境生態三者,共同形塑嘉義丘陵區檳榔業的政治生態。 本研究目的有三,包含:(1)探究同屬邊緣性的「丘陵區」、與官方觀點下的邊緣作物-「檳榔」二者的結合,如何改變區域特質;(2)分析檳榔利益關係人的觀點異同所引發的尺度政治;(3)與西方政治生態學對話,來創發具臺灣特色的政治生態學架構。方法上,本研究分析臺灣省議會檔案、國家政策,並透過訪談來釐清民間與官方的論述。在方法論上,關注能動者與自然環境之間互動的政治生態學,則提供本研究一取徑來檢視檳榔的尺度政治。 研究結果呈現官方雖然長久奉三不政策-「不鼓勵、不禁止、不輔導」為圭臬,但實際上由於各單位間觀點不一、官方必須顧及民生經濟、檳榔相關行業可成國家稅源的爭論,以致檳榔政策不甚明確性,甚至引發在地尺度穿越、穿透國家尺度,使國家在面對檳榔問題時面臨渙散的窘境,在地檳榔業者遂能在弔詭的灰色政策下,游移於邊陲與核心間、並發揮能動性來開展檳榔業。 西方的政治生態學取徑啟示,尺度之間歷經衝突後往往可以妥協,並找到第三條路來解決爭端,但以臺灣丘陵區檳榔業的例子視之,國家與在地難以找到折衝、辯證的轉譯時機,以致檳榔問題長時間呈現無解的狀態,因無解之故,尺度間瞬忽失去彼此針鋒相對的機會,檳榔業遂可逕自發展。
  • Item
    從政治生態學探討農業政策與峨眉鄉發展間的關係
    (2011) 鍾沛鈞; Pei- Chun Chung
    農業政策(農政)是影響臺灣農業及鄉村發展的關鍵因素。本研究以政治生態學觀點,利用解釋鏈模式,透過重要農政及統計數據將1950-2009年劃分為糧食增產期、振興農村經濟與生產效率期及提升農業附加價值期,並藉由相關文獻與訪談等,從國際、國家、地方不同尺度,探討以農業為主體的峨眉鄉,如何在上層結構政策力量及地方能動性影響下,轉變主要農業經營(桶柑、茶、稻米及養豬業)及土地利用方式,而此轉變對人口結構及鄉村發展產生何種影響。 研究發現,隨農政轉變,稻田轉作之影響,水稻種植面積不斷縮減,而在考量自然環境與經濟等因素,桶柑種植面積因水田旱田化不斷增加。茶葉從外銷轉向內銷市場,並在健康、生態論述下,配合比賽茶制度,發展成單價高的農產品。養豬業在養豬專業區推動後,從家庭副業轉變至專業化經營。然而此專業化過程,造成環境的退化。隨農業在總體經濟重要性降低,人口外流,更因處於大埔水庫集水區內,土地開發受限,成為縣內發展較慢地區。但生態相對受破壞較少的峨眉鄉,現今發展休閒農業與觀光,提升農業附加價值,也讓鄉村經濟多元化。
  • Item
    林口臺地土地利用的難題
    (2014/08-2015/07) 蘇淑娟
    林口作為台北都會區的邊陲,一向具有台北都會區的緩衝區概念,表現在住宅需 求、生活社會經濟需求、甚或是娛樂的需求。林口是台灣北部都會區邊緣的重要聚落, 曾因應都會發展而規劃成的林口新市鎮與林口特定區計畫使它走上現代化道路,同時 也瓦解了原來林口聚落的傳統美學與機能。作為台北都會現代化的空間延伸,林口似 乎產生許多”現代的正向”改觀,但是林口臺地西北區域的當代河床土地與河岸土地 卻充滿了邊陲性格,有高度汙染的畜牧業、小農、垃圾場與墓地之外,更有為都會中 高階級而備的高爾夫球場與各式休閒空間。獨不見影響當地一般居民都市生活主義的 寧適性。 本研究計畫將進行五條林口河川的土地使用變遷分析,以整合的政治生態學理路, 來理解林口河床土地與其所在都會邊陲的環境變遷對於日益邊陲化的林口河床土地的 影響作用,並試圖提出傳統在地社會與社群變遷瓦解與現代都會生活方式興起後,對 於西北林口台地河床環境變化的政治生態解釋模式。 本計畫研究工具與方法歷程有四,(一)為林口土地利用變遷地圖之分析,(二)居民 與地方意見領袖的質性訪談,(三)台灣河川的政治經濟學與人文生態分析(即為稍做解 構的政治生態),最後(四)以具有理論觸覺的紮根理論為基礎,發展本計畫所欲提出的 都會邊陲河床土地發展問題的理論化可能。其中,地圖分析與訪談是方法,而政治生 態和紮根理論則為思考建構與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