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與大陸英語學習者語料庫之介詞錯誤研究(2011) 黃鈺真; Yu-Chen Huang本研究的目的為找出臺灣與大陸英語學習者語料庫中常見的介詞錯誤,比對兩方錯誤相似處,並試圖將錯誤加以分類。研究者將焦點放在發生於動詞+介詞、介詞+名詞與形容詞+介詞三種組合中的介詞錯誤,並採用半自動方法來抽取錯誤。研究的語料庫有二,一者是180多萬字的臺灣英語學習者語料庫,另一者是340多萬字的大陸英語學習者語料庫。做為比較基準的英語母語人士語料庫則包含了英國國家語料庫(BNC) 與紐約時報語料庫(NYT)。研究者首先找出三種目標介詞組合所有可能的排序,使用Monoconc Pro分別抓取學習者語料庫與基準語料庫中的三種目標介詞組合,再來利用Perl程式比對兩方抽取資料,過濾出學習者可疑的介詞組合,最後再由研究者做人工檢視。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學習者常見的介詞誤用有282筆,多用有162筆,大陸學習者常見的介詞誤用有1070筆,多用則有139筆。兩邊學習者所犯的錯誤整體而言十分相似,臺灣學習者所犯的誤用與多用錯誤有半數以上出現在大陸學習者語料庫,兩邊前五大介詞誤用更是有四個相同,包含了*in campus, *in (the) Internet, *by…way 和 *in the other hand。將所有的誤用進行分類,研究者發現雙方學習者前五大最常犯錯的類別有三個相同,亦即是空間(Space)、抽象空間(Abstract Space)與方法(Manner)。研究者推測學習者所犯的介詞錯誤大致可歸因於母語與目標語的差異以及對目標語規則的不知悉。 本研究所發現的錯誤能夠用於改善寫作錯誤自動偵測系統,使介詞錯誤偵測功能更趨完善,本研究也希望能幫助英語教學者更深入了解以中文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常犯的介詞錯誤以及其背後原因,提供英語教學者與英語學習者介詞教學的具體參考。Item 根據台灣和大陸學習者語料庫的英語錯誤動名詞搭配詞研究(2010) 林美智; Mei-Jhih Lin此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台灣學習者和大陸學習者的英語動名詞搭配詞常用的使用錯誤,並深入探討和比較台灣和大陸學習者動名詞搭配詞錯誤的類型和可能的原因。研究方法是利用半自動的方法來快速抓取學習者的錯誤動名詞搭配詞,所研究的語料庫為180多萬字的台灣學習者語料庫,以及約340萬字的大陸學習者的語料庫。研究者首先整理出動名詞搭配詞所有可能的排序,使用Monoconc抓取出動名詞的語料,並利用Perl程式,來比對學習者和英語母語人士(BNC)的動名詞語料,第一步過濾出學習者可能的錯誤動名詞搭配詞。接著,研究者用人工的方式,進一步過濾這些可能的錯誤動名詞搭配詞,透過和許多字典、工具書和語料庫和網站的人工比對後,得到學習者真正的錯誤動名詞搭配詞。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學習者的常用錯誤動名詞搭配詞為210個,大陸學習者的常用錯誤動名詞搭配詞為268個,且每個錯誤動名詞搭配詞皆重複出現至少三次。此外,結果顯示台灣和大陸學習者的錯誤動名詞搭配詞有百分之十相同,且傾向誤用以下的搭配詞: *know, *learn, *catch, *make, *get, *use, *develop, *hold, *search, *cause, *take, *transfer, *keep, *bring。然而,台灣學習者較常誤用以下搭配詞: *watch, *receive, *memorize, *improve, *read, *lose, *write, *accept, *conduct, *offer,而大陸學習者較常誤用以下搭配詞: *realize, *meet, *achieve, *beat, *win, *own, *draggle, *pay, *follow, *notice, *judge, *put, *cost, *need, *advocate, *exchange, *overcome, *give, *control。在台灣和大陸的錯誤搭配詞中,動詞的使用錯誤為最常出現的類型,母語遷移為最有可能造成錯誤搭配詞的主要原因,然而,此研究發現台灣學習者出現較多以溝通策略為基礎的搭配詞錯誤,而大陸學習者則出現較多教學上誤導的搭配詞錯誤。本研究所發現的學習者搭配詞錯誤,能夠應用在英語教學教材和書籍,來編輯適用於台灣和大陸學習者英語搭配詞學習的教材,以及能夠擴充和應用在英語教學網站和軟體內的學習者錯誤語料庫(error library)、學習者字典和搭配詞測驗。最後,本研究希望可以幫助台灣和大陸的英語教師,更深入了解台灣和大陸學習者的動名詞搭配詞錯誤,並能夠協助英語教師在搭配詞教學上,挑選出學習者常犯的錯誤搭配詞進行教學。Item 學術英文片語動詞使用分析(2010) 魏峰帆; Feng-Fan Wei片語動詞(phrasal verbs)在英文中,被視為是較不正式的語言結構,因此學術英文寫作教材中常建議寫作者避免使用片語動詞,然而近來有學者認為,大部分的片語動詞在語域上(register)皆屬中性,僅有少數片語動詞較不正式,因而主張在英文學術論文中,不需刻意避免使用片語動詞。針對片語動詞於學術英語寫作中的使用情形,在過去少有學者從事相關實證研究,因而引發研究者對於這項議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本研究探討母語人士與非母語人士在學術英文寫作中片語動詞的使用情形。研究主要目的為:(1)探討母語人士是否在學術英文寫作中使用片語動詞;(2)分析母語人士是否偏好在學術英文寫作中使用單字動詞(one-word verbs);(3)比較母語人士與非母語人士在片語動詞使用上的差異。 研究者蒐集二百篇由母語人士撰寫且發表於應用語言學期刊的文章,以及一百篇由台灣應用語言學領域碩士生所撰寫的論文,運用這些語料建立約一百三十萬字的母語人士學術英文語料庫與約一百八十萬字的非母語人士語料庫。透過語料庫的分析,找出學術英文寫作中常用的片語動詞,並且從語料中分析母語人士與非母語人士在片語動詞使用上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母語人士不常於學術英文寫作中使用片語動詞,在每一百萬字中,片語動詞僅出現約一千一百次,其頻率與其他母語人士的語料庫相比,低了四倍多。而本研究中的非母語人士亦不常於學術英文中使用片語動詞,在每百萬字中,出現約一千六百次,其頻率約為其他語料庫片語動詞頻率的三分之一。比較本研究中兩個語料庫的片語動詞出現頻率,發現其頻率在統計上呈現顯著性的差異,亦即應用語言學領域的台灣碩士生比母語人士更常使用片語動詞。 本研究也整理出母語人士與非母語人士語料庫中,常見的二十五個片語動詞,研究者發現這些片語動詞在母語人士語料庫中,佔了所有片語動詞出現頻率的七成,在非母語人士的語料庫中,這些動詞更佔了所有片語動詞出現頻率的八成,顯示只有少數的片語動詞經常運用於學術論文中。在片語動詞及同義單字動詞的使用頻率方面,母語人士與非母語人士皆偏好於學術英文寫作中使用單字動詞。然而與母語人士相較,非母語人士使用片語動詞的頻率較高。 除使用頻率分析外,本研究進一步透過語料分析,找出母語人士與非母語人士在片語動詞使用上的差異。在四十九個片語動詞中,經由統計結果發現非母語人士過度使用了十三個動詞,其可能原因為:(1) 未注意某些動詞在語域方面,比較常出現於口說語言中;(2) 未注意某些動詞在搭配詞(collocation)方面的限制;(3) 因母語的影響而誤用某些動詞。研究中也發現非母語人士較少使用四個母語人士常使用的片語動詞,其可能原因為:(1)非母語人士較少於語言學習資料中看到這些動詞;(2) 非母語人士為減低犯錯機會,避免使用這些動詞。 本研究結果顯示,母語人士與非母語人士於片語動詞的使用上,在使用頻率以及在用法上皆有差異,研究者建議於學術英語教學者能建立常用片語動詞表,並且提供學生真實語料,增進台灣學生對片語動詞的認識。Item 運用學習者語料庫探討學生譯文的被動語態和形容詞子句(英語學系, 2015-03-??) 蔡毓芬被動語態和形容詞子句向來是學生翻譯時面對的棘手難題之一。本研究將科技融入教學,以學習者語料庫觀察學生在翻譯被動語態和形容詞子句的語言現象,透過學習者語料庫的計算、分類、加註等功能,使用客觀資料描述學生的譯文,並針對學生譯文的被動語態和形容詞子句,分析當中常見的語言現象。運用本研究的觀察結果,教師可引導學生練習本研究中學生使用較少或較不熟悉的翻譯策略,協助學生增進不同翻譯策略的應用、增加學生翻譯策略的選擇,同時從不同版本的譯文中,分析該翻譯策略的適用性,強化學生的語言敏感度,以減少錯誤發生率,達到提升學習成效、改進譯文品質的目的。Item 中文「著」的第二語言習得:語料庫研究(英語學系, 2015-05-??) 李臻儀; 謝妙玲; Jen-i Li & Miao-Ling Hsieh本研究檢視了中文時貌標記「著」的句法及語義特性,並針對成人二語學習者如何習得「著」進行探討。本研究使用的語料來自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經由線上測驗系統而建立的中介語語料庫。首先,我們把「著」的用法分為三類:「V著」、「V1 著V2」、及「V1 著V1 著(就)V2」,再將這三類分為次類,以此分析比較中介語語料庫以及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的語料。本研究發現有三:(1)高級學習者使用各種「著」的情形與母語者最相似。(2)學習者程度愈高,「V 著」的使用比率也隨之增加。(3)學習者程度愈高,「V1 著V1 著(就)V2」的使用比率亦隨之減少。本研究亦檢視了學習者使用「著」時的偏誤,此偏誤分析使我們對「著」的二語習得更加了解。本研究建議,「著」的二語教學必須顧及「著」的句法、語義以及與「著」同現的動詞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