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3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高中生對文化學習納入英語教學觀感之問卷調查研究(2011) 陳怡君; Yi-Jiun Chen由於文化和語言息息相關,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文化學習也是重要的一環。然而,關於學生對語言學習中文化學習的看法之研究卻相當罕見,尤其在台灣文獻中更是屈指可數。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高中生對文化學習的看法。本研究主要涵蓋三部份:(一)對文化及英文學習的看法、(二)英文課堂中的文化教學、(三)文化教學的偏好。此外,本研究也探討學生的背景因素與他們看法的關聯性。 在2010年六月,本研究之問卷發放給約1050名台灣高中生填寫。結果顯示,高中生普遍對文化學習感興趣、已意識到語言和文化的關聯性,且相信對文化的了解能夠幫助他們學習英文。大致上,他們對英文老師的文化教學感到滿意,但卻對英文課本上的文化內容感到不滿,這或許也導致他們對現階段英文課堂上的文化教學興趣較低。關於英語課堂上的文化教學,學生最喜愛的教材是影片、歌曲及圖片,而最喜歡的活動是遊戲及與外國人互動。與生活方式有關的議題是他們最感興趣的文化學習內容,而是非題/選擇題則是最受歡迎的評量方式。學生也指出,在英語課堂上,非英語系國家的文化也應被同等重視與討論。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學生的性別、英文程度、與英語媒體/外國文化的接觸以及未來目標皆會影響他們對文化學習的看法。相較之下,學生的年級及就讀類組與他們對文化學習的看法則較無關聯。 在教學方面,本研究建議,教師應該要了解學生對文化學習的看法及學生的個人背景,才能進行成功的文化教學。最後,作者也針對研究結果提出了對於高中英文教材編寫及相關學術研究的建議。Item 臺日高中生食農教育認知對其早餐選擇行為之研究(2018) 鄭鈺憓; Cheng, Yu-Hui台灣當前的食農教育推廣在高中階段尚未完備,而即將成年的高中階段青少年正處於飲食價值觀發展與建立的關鍵時期,若要提升國人對食農教育相關的意識及正確健康的飲食習慣,高中將會是極為重要的階段。相較之下,日本已實行食農教育及相關活動多年,則台灣高中生和日本高中生之間,對食農教育相關重要議題的認知會有何不同?此外,他們對食農教育的認知及觀點將影響他們的早餐選擇行為。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食農教育認知情形對台灣和日本高中生早餐選擇行為的影響。為了調查台日高中生對食農教育的認知及其早餐選擇行為,本研究採量化研究方法,使用自編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內容中包含受試者背景資料、食農教育認知觀點及早餐選擇因素之變量。問卷隨機發放給台灣台北市和嘉義市;以及日本東京都和鹿兒島縣的高中1至3年級學生施測。總計回收有效樣本數為2,156份,並運用SPSS統計軟體對數據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和日本高中生對食農教育認知程度表現皆為「良好」。 此外,台日大多數的學生皆有吃早餐的習慣。台灣高中生早餐無論是家中準備或自行外食,內容皆以「麵食」為主。而日本高中生家中準備之早餐則以「米食」為主,自行外食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台日高中生對食農教育認知程度與早餐習慣(有吃早餐、欠食)相關,而與早餐選擇的形式(米、麵食)無顯著相關。Item 八重山重層歷史中的台灣人(2016) 張瑜庭; Chang, Yu-Ting八重山地區近年來是日本觀光部門強推的觀光首選,為了分散沖繩地區的觀光客源,八重山的石垣島透過各式的行銷,被塑造出「南國、陽光、熱情、沙灘」的島嶼形象,台灣的旅遊業也沿用這樣的島嶼想像來想像八重山地區。但是當實際踏上八重山石垣島的時候,卻發現港口的商店街,日本本島氣息大於八重山的島嶼氛圍。回顧八重山的歷史流動,從琉球處分開始,直到琉球歸還為止。八重山地區一直都處於被動的配合演進。也是因為這樣在不同國界的拉扯之下,八重山地區擁有自身的文化,同時與他地的文化、語言交融,且不被任何一地的歷史所收編、詮釋。 因為八重山地區確實有許多在住者之外的人移入、移出,經過這樣的混合與相互影響之後,生成了現今的八重山社會。八重山地區本來就是一個受到外來元素影響的區域,這也就是原本的八重山社會的原貌,是一個流動的、沒有定性的樣貌。本篇論文透過分層歷史的耙梳,從不同國家角度的史料抽出與八重山地區相關的部分,試圖拼湊出以八重山為主題,他國、他文化意欲出入的部分。同時也進行了兩次的八重山地區田野訪談,訪談了超過15位的八重山台灣人及其二代。兩次田野調查分別參與了八重山台灣人的集體家族的掃墓活動以及中華民國建國100年的華僑總會遊行,見證了八重山台灣人活動場域的特殊性。未來八重山地區,勢必因為觀光所需,進行另一番的改造計畫。這又是新的一波文化進入,在此同時,八重山地區被定義為流動的文化場域,似乎再適合不過。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I)(2005/03-2005/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林雪美; 林宗儀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Item 尋找近期臺灣沙質海岸侵蝕熱點(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委員會, 2011-07-01) 林宗儀; 陳華玟; 陳勉銘我國所擁有的福爾摩沙二號衛星,每天通過臺灣上空二次,且其黑白影像對地解析度可達2公尺,具有短時距內重複產出影像及高影像解析能力之特性,可實際應用於海岸環境的監測與災害的評估。對於沙質海岸而言,其海岸濱線常隨著自然營力及人為活動的影響而產生變動,濱線的前進或後退可以分別代表海岸的堆積和侵蝕。由於海岸侵蝕容易引發海岸災害,因此本研究乃嘗試利用福衛二號開始運作(2004年5月)至2008年間所產出之清晰海岸影像,分析臺灣沙質海岸濱線的變化,尋找在這四年期間發生侵蝕的熱點區域,以提供海岸防護的相關單位積極作為的參考。研究結果發現主要的侵蝕區域包括桃園竹圍漁港以南至草漯沙丘一帶、新竹金城賞鳥區、苗栗通宵漁港附近、雲林箔子寮漁港外側沙洲、外傘頂洲、嘉義好美里八掌溪口的沙洲、台南北門的王爺港沙洲,台南七股網仔寮沙洲、曾文溪口野鳥保護區、台南二仁溪口、宜蘭蘭陽溪南北兩側等地。其造成侵蝕的原因,大部分和鄰近海岸工程設施的建構及相關河川輸出沈積物的減少,所導致的整體海灘沈積物收支失衡有關。Item 生活在大都會:臺灣人旅日回憶錄(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8-12-01) 賀安娟; Heylen, Ann本文透過摘選數位日本殖民時代留日學生的回憶錄篇章,來探討所謂「成為日本人」此一概念。對於習於以傳統中國心態與行事邏輯的台灣留日學生而言,日本化帶來許多新奇的經驗。那些文化價值被台灣留日學生視為優越而近代的表徵,而他們在日本境內又如何對應這些價值?本文指出這些近代性的行事方式並非全然出自日本傳統,而是由日本與周邊區域和國際世界多方互動所致。藉此,來說明某些台灣留日學生藉以發現並挑戰其認同的那些共通感的模式,還有二十世紀全球化邏輯下所框架並滋養的社會對話。張深切、楊肇嘉、杜聰明、陳逸松之回憶錄是本文著力所在。Item 旅遊、記憶與論述--蔡廷蘭《海南雜著》的跨界之旅(漢學研究中心, 2008-12-01) 林淑慧臺灣古典文學史上的數本遊記,多呈現文人對異地的記憶,並透露文化論述的特殊質性。在十九世紀旅外遊記中,蔡廷蘭《海南雜著》為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清道光十五至十六年 (1835-1836) 的意外旅程,使得此位澎湖文人因緣際會見識到越南的自然景觀及人文風俗。《海南雜著》牽涉到跨越疆界的書寫,而成為臺灣清治時期著作譯成多國語文的特例;今日也因此書的流傳,加深作者在家鄉或異地的象徵性社會地位。故從兩大面向詮釋此部旅遊書寫:(一) 先探討蔡廷蘭越南行旅記憶,分從歷險探奇的旅行記憶、越南傳說與諺語的民間記憶兩方面來論析。(二)其次,從歷史論述、風俗論述兩層面,分析《海南雜著》文化論述的內在意涵。本文參酌眾多相關史料,以詮釋此部旅外遊記所牽涉到的文化遷徙流動,並呈現在地文人跨界論述的價值觀。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 II)(2006/01-2006/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I)(2005/03-2005/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林雪美; 林宗儀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Item 圖像資料在臺灣地區地形變遷研究上的應用與限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3-05-01) 沈淑敏; 張瑞津地形變化的訊息具有空間性,圖像資料(pictorial materials)是最能有效展現這類訊息的素材。各種圖像資料的可用性,主要取決於地形本身的特性,以及圖像資料的製作品質、比例尺、註記相關地形特徵之原則與多寡、和保存現狀。本文之目的在於以本島河道、海岸、坡地三類地形的變遷為例,說明各式地圖和航空照片中所提供的地形訊息與使用上的限制。就筆者所知,目前在臺灣地區可以獲得的最早可用作地形變遷之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地圖和航空照片,應該是1904年出版的臺灣堡圖和1950年前後拍攝的航空照片。近年來拍攝之高精度衛星影像是很有用的材料,但能回溯之年代有限。清代出版之地圖精確度較低,大多只適合作定性分析,若能仔細推敲其他各式歷史文獻中所蘊含之對當時代環境的描寫,對還原地景將有實質的助益。若所做研究欲求取地形變化量,則研究者需要確定圖像資料的誤差必須遠小於真正的地形變化量,否則所得結果將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