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印尼佐科維總統政治性致辭稿作為新聞翻譯(印尼語—漢語)風格之研究
    (2021) 洪藹途; Adinda N. V. Hutabarat
    在印尼使用外語的報紙,如以英語為主,是Jakarta Post。而使用漢語的是國際日報新聞社和印尼商報新聞社。為了向國際讀者進行語言傳播,使用印尼語的政治性致辭稿被翻譯為外語。而政治性致辭稿中一個重要方面是風格(style)。以此,翻譯風格必須保證原文中的信息能正確地傳遞至譯文中。此論文旨在闡述翻譯風格能把原文中的信息更加正確地傳遞至譯文中的重要性。此論文為了分析其翻譯風格,在匯集及分析資料過程中是以定性或質性闡述性為主要的研究法,即將其研究資料在宏微觀層次上進行對比,並以政治性論述或言談為理論框架。為了分析其翻譯風格,其研究資料將在宏觀和微觀層次上進行對比。在宏觀層次中,即在IAID和Setnas ASEAN主題的致辭稿中,尤其其標題和開篇段落中,“恰到好處”因素的準確性是88.8%。在微觀層次中,所使用的表現風格(包括排比和重複、修辭設問和四字組合)都佔58.3%。仅次于民族風格 (22.2%) 和時代風格 (19.4%)。 佐科維的個人風格是以一位辛勤努力和“為人民服務”、接地氣或街頭民意、及遠見卓識的領導人而展現出來。筆者也發現一些不准確或失真的翻譯信息,都是以宏觀層次做為微觀層次的闡述背景。因此,譯者最終必須理解到在不同語言溝通中所進行的準確信息溝通將達成相互理解。
  • Item
    周夢蝶詩風格生成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2014-04-01) 陳義芝
    1950年代周夢蝶發表而未輯入詩集的詩超過六十首,在曾進豐編成《風耳樓逸稿》之前,這批為詩人剔除的稿,讀者很難看到。這批稿子固不足以言周夢蝶詩的風格,但在研究周夢蝶創作歷程時,卻能證明詩人的風格非一朝生成。周夢蝶詩風,形塑於《還魂草》,大成於《十三朵白菊花》。本文以其才性、身世、環境、學習,陳述他在體制外流亡、作為「圈外人」的心境,進而闡釋他詩中「煩惱即菩提」的靜態悲劇,分析其晚年轉折叩問、如環往復、自成一格的表意語系。歸結曰:沒有舊學的根柢,不能成周夢蝶風格;沒有佛經的體悟,不能成周夢蝶風格;沒有孤苦的身世遭逢,不能成周夢蝶風格;沒有自外於繁華情愛的「流亡」意識,亦不能成周夢蝶風格。
  • Item
    「易」與柳宗元古文表現風格之關係析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2-06-01) 王基倫
    《易》對後世文學與美學思想的影響層面豐富而深遠。然而,當我們檢視柳宗元《易》學方面的見解,發覺他除了重視到經傳的內容解釋之外,更關心《易》的「辭令」功能,及其所呈現之文辭風格表現。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本之《易》以求其動」(《柳集》卷三十四)。他對「動字的解釋,乃由《易》之「動而時中」生發而出,轉而成為人生出處進退的解釋。因此,《易》與柳宗元古文之關係,首在於創作古文時,如何擇定出處進退內容的思考。其次,柳宗元肯定《易》有「高壯廣厚,詞正而理備」的風格,遂能重視《易》的文學形式美。此外,《易》「立象以盡意」的表現方式,亦普遍出現在柳文字句間。故柳宗元古文實已深受《易傳》美學觀念的啓發,而又取其「動」的觀念之一端,有所轉換至文辭形式的討論,形成另一種特殊的文章表現風格。
  • Item
    論王昌齡「從軍行」詩的意象經營
    (國文學系, 2005-09-??) 蒲基維
    「意象」是辭章中最重要的部分,抽離「意象」則無法建構完整的文學作品。而一般對於辭章「意象」的研究,多偏於個別意象的探討。本文分析王昌齡「從軍詩」的意象經營,不僅注重傳統個別意象的研究,更專意於意象與意象之間的排列組合,期望尋得王昌齡〈從軍行〉詩的「整體意象」。本文研究發現,歸結〈從軍行〉詩的整體意象,更能契合王昌齡「高闊悲壯」的邊塞詩風。也由此印證,從整體辭章學(含個別意象、詞匯、修辭、文法、章法、主題、風格等範疇)的角度來探索辭章的意象經營,較能掌握其整體藝術風貌,也是值得推展的意象研究方法。
  • Item
    唐代詩話、詩格論述詩歌風格之品類與表述方法
    (國文學系, 1999-03-??) 林淑貞
    唐代詩話、詩格中,最具特色者有二:一、揭示詩歌創作的體勢結構與門法。二、標示詩歌的風格品類與表述法式。攸關體勢結構之論述是屬於創作論,論者甚夥,且各逞其能地爬梳唐人創作的法式。至於論述風格品類及表述方式者尚無,僅有針對某一特殊詩話或詩格作一詮解。本文基於此,欲重新檢視唐代詩話與詩格作品中,攸關論述風格品類的分品情形及銓評風格的表述方式為何?能否彰顯唐人特殊的審美趣味或觀照詩歌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