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語因為和所以的言談功能(2008) 蘇欣儀; Anne Hsin-Yi Su本研究以言談分析的方法研究台灣閩南語因為和所以在口語中的言談功能。研究語料長達7.5小時,內容包括電視連續劇、電話聊天、電視訪談以及親戚朋友間的日常對話。雖然因為和所以的根本功能是標示因果關係中的因和果,兩者在言談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對稱。為了互動上不同的需求,因為和所以各自發展出各式功能。 因為的言談功能具有高度互動性(interactional),而且大部分是以聽話者為考量(other-attentive)。因為的功能分為兩大類:標示因果關係(causal marking)和非標示因果關係(non-causal marking)。標示因果關係的因為有四種功能:(1) 標示單純原因(pure-cause marking)、(2) 標示解釋 (explanation marking)、(3) 標示正當性 (justification marking)、(4)表達理解(understanding display)。標示正當性的因為又可分為三種:(1)標示衝突性言論的正當性(justifying conflicting statement)、(2)標示面子威脅行為的正當性(justifying FTA)、(3)減輕尷尬(mitigating embarrassment)。非標示因果關係的因為,其功能為標示資訊插入(information-insertion marking)。研究發現,在一般敘事時要表達原因的時候,絕大部分的情況不會使用因為。雖然大多數的因為仍標示某種因果關係,因為只在特定的對話情境中使用,亦即只有當說話者認為需要特別地強化提供對話者更好更友善的對話情境時,才會使用因為。整體而言,嚴肅的談話主題、對話者間疏遠的社會關係、說話者對於要用因為導入的資訊所抱持的態度,這些和因為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 相對的,所以的言談功能比較不以聽話者為考量,而比較偏向以內容為考量(content-based)。所以的功能分為兩大類:標示因果關係(consequential marking)和非標示因果關係(non-consequential marking)。標示因果關係的所以又分為基層言談層次(local level)和高層言談層次(global level)二種。在高層言談層次標示因果關係的所以有兩種功能:(1)標示結論(conclusion marking)和(2)標示評論(comment marking)。非標示因果關係的所以又有兩種功能:(1) 標示談話主題切換(topic transition marking)、(2) 形塑(framing)。雖然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所以都帶有其最根本的意思—標示因果關係,但所以不是為了語法上的理由而使用,而是為了修辭及言談結構上的需求而使用。說話者使用所以以增加談話的嚴肅性,並且用所以來建構言談結構以達成其表達上的各種需求。只有在說話者對於談話有特定的目的,而且渴望能夠以此談話達到目的時,說話者才會使用所以。 本研究也探討因為和所以在言談功能上的差異。並且,研究他們有標記(markedness)及無標記 (unmarkedness)的情況以釐清此二者不同的言談語用動機。除此之外,研究中也比較了因為所以和其英文及台灣華語同義字在言談功能上的差別。因為的大部分言談功能在其英文及台灣華語同義字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用法,差別在於使用頻率、使用動機和功能比例。而所以的言談功能雖然和其英文同義字相似,卻在互動上應用更廣。所以的使用和嚴肅且有特定目的性的談話關係密切,但其英文同義字卻沒有這樣的關連。經由這樣的比較,更能清楚發現因為和所以不同的使用動機。Item 閩南語「你知道嗎」之詞串分析─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2018) 曾瓊儒; Tseng, Chiung-Ru摘 要 本研究根據十八小時四十四分鐘、共約二十五萬字之閩南語自然言談語料,探討閩南語三字詞串「你知道嗎」 (do-you-know bundle) 之言談功能。閩南語三字詞串「你知道嗎」(do-you-know bundle) 在所有「知道」 相關閩南語口語詞串中出現最為頻繁,其對應之閩南語分別為li tsai bo (你知bo)(LTB), li tsai-iann bo (你知影bo) (LTIB), li kam tsai(你敢知) (LKT), 以及li kam tsai-iann (你敢知影) (LKTI)。研究發現,閩南語三字詞串「你知道嗎」 (do-you-know bundle) 主要具四種語用功能,分別為話輪管理 (turn-management)、吸引注意 (attention-getting)、表達立場 (stance-marking)、以及分享具報導價值之信息 (newsworthiness and extreme case formulations)。該詞串主要被用於調節說話者與聽話者間之談話過程,在口語中已有相當高比例成為固定化結構類型,從詢問聽話者是否具有特定知識,逐漸演變為高度熟語化之言談標記 (discourse marker)。 關鍵詞:知道、詞串、言談分析、言談標記Item 中文的自我貶抑:從網路論壇探討(2016) 陳薰磬; Chen, Hsun-Ching在華人文化的人際互動中,自我貶抑為常見的禮貌策略之一,藉以展現說話者的謙遜態度。然而,過去與禮貌相關的研究大多試圖提出足以解釋華人社會禮貌之理論,鮮少深入檢視自我貶抑在禮貌實踐中的角色與功能。因此,透過網路論壇中的語料,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的中文母語者如何藉由自我貶抑營造人際間的和諧關係。四十篇含有作者照片的分享示範文章(information-sharing and demonstration-giving articles)收集自批踢踢實業坊(PTT)中的美妝板(MakeUp)與網購板(e-shopping),挑選出文中所有具自我貶抑意涵的措辭並加以分析。 本研究的分析主要分為三個面向:自我貶抑的主題(topics)、語言形式(linguistic features)、及語境(contexts)。結果顯示,分享示範文章的作者貶抑自我的外貌、能力、個性、與環境。美妝及穿搭的文章性質使得讀者特別重視作者外貌和能力,作者的自我貶抑能預防讀者的質疑,甚至引導讀者回以讚揚,因此外貌和能力的貶抑頻率尤高。自我貶抑的語言形式包含否定詞(negatives)、增強詞(intensifiers)、減弱詞(downtoners)和語言創造性(linguistic creativity)。否定詞、增強詞、與語言創造性能強化作者的自我貶抑,其中否定詞的使用隱含作者認為自身並未符合該角色的理想標準。而減弱詞協助淡化自我貶抑,避免作者失去太多面子(face),影響文章可信度。自我貶抑出現的語境則多為文章中的離題(digression)部分,於看似與主旨無關的分享中揭露更多作者的隱私與弱點,與其自我貶抑緊密連結。自誇(self-praise)雖不多見,偶爾也用以回復作者自我及文章的價值,並與減弱詞或自我貶抑合併,以免直接威脅讀者面子而違反禮貌原則。最後,讀者對於文章正向且充滿誇讚的回應(complimentary response)顯示出作者自我貶抑策略之成功。Item 語言行動理論與國語言談分析(1999/08-1999/07) 畢永峨Item 國語會話中的敘事---語言、互動與個人定位(1999/08-2000/07) 畢永峨Item 臺灣閩南話Anne的言談功能(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02-06-01) 張妙霞本文探討台灣閩南話口語對話中指示詞「按呢」(anne)的言談功能。所採用語料長度兩小時,共計394例「按呢」。結果顯示,「按呢」用法包括:一、基本指示詞語義;二、言談結構功能;三、互動功能;四、句尾助詞。在句子的局部層次上,「按呢」具有強調緊臨述語的訊息內容的功能。當出現於子句交界處時,「按呢」標示子句間推論,連續,或因果的關係。當「按呢」出現在某言談單位的起始或結束處時,分別具有引介及結束該言談話題的功能。當出現在答覆句時,「按呢」主要表達話者對前一談話者言談內容的注意,因此主要為互動功能。這些不同層次的功能及不同層次的語義的變化顯示「按呢」在某些情境下已由一指示詞虛化為一言談詞。Item Discourse Functions of Anne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英語學系, 2002-06-??) 張妙霞; Miao-Hsia Chang本文探討台灣閩南話口語對話中指示詞「按呢」(anne)的言談功能。所採用語料長度兩小時,共計394例「按呢」。結果顯示,「按呢」用法包括:一、基 本指示詞語義;二、言談結構功能;三、互動功能;四、句尾助詞。在句子的局部層次上,「按呢」具有強調緊臨述語的訊息內容的功能。當出現於子句交界處時, 「按呢」標示子句間推論,連續,或因果的關係。當「按呢」出現在某言談單位的起始或結束處時,分別具有引介及結束該言談話題的功能。當出現在答覆句時, 「按呢」主要表達話者對前一談話者言談內容的注意,因此主要為互動功能。這些不同層次的功能及不同層次的語義的變化顯示「按呢」在某些情境下已由一指示詞 虛化為一言談詞。Item Contraction and Backgrounding in Taiwan Mandarin(英語學系, 2006-01-??) 史嘉琳Item Citation and Disciplinary Knowledge(英語學系, 2008-07-??) 張玉櫻本論文旨在比較應用語言學與電腦輔助建築設計兩個研究領域中,學術期刊論文中引文的使用,同時也附帶比較此二領域中,學術導向期刊與實務應用導向期刊中引文使用的差異。本研究所企圖呈現的是:引文研究不僅可以揭發不同學科中引文使用的差異,更有助於幫助我們了解各學科的社會及知識結構,進而促進我們對其學術語言使用背後的文化、邏輯思維的了解。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在上述二研究領域中,不同時期中領域的集體引文形式偏好,是該領域在不同時期的學術發展狀態(包括社會及知識結構)很靈敏的指標;另外,此二研究領域長期的引文演化形式,也可以顯示該領域長期的社會與知識結構演變的軌跡。最後,本研究也發現在此二研究領域中,學術導向期刊與實務應用導向期刊在引文使用以及知識呈現風格上有所差異,在電腦輔助建築設計中,兩者的差異尤其顯著。Item Self-Monitoring Discourse Markers in Classroom Monologue Narratives(英語學系, 2010-01-??) 唐綺霞; Chihsia Tang在獨白裡,說話者大多只專注於自己的發言,鮮少與聽話者有口語上的互動。為了維護說話者的面子以及演說的流暢度,即便是報告內容有誤,聽話者也不常主動糾正。因此,說話者必須積極檢視自己的言談,以確保談話內容正確、適切。說話者在執行自我監聽時,會下意識地發出某些特定的言談標記;本文的重心便是在探討這些自我監視標記在獨白中的語用功能、言談分佈、使用頻率與其語義的歷史演變過程。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大學教授與其修課學生;語料取自於課堂中的長篇口頭報告,收集到的語料包含中文標記「嘿」、「好」、「嗯」、「對」以及英文「alright」、「right」、「okay」、「yeah」 與「yep」。這些顯示說話者執行自我監聽的言談標記依功能可分為四類:自我證實標記、自我確認標記、全篇話語完成標記、篇中話語完成標記。研究結果顯示,篇中話語完成標記使用頻率最高。此外,這些標記的言談語義與其原始意義有密切的關聯。並且,說話者對某語言的熟悉度會影響該語言言談標記的使用頻率。最後,獨立標記在言談中的分佈決定複合標記的構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