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臺日高中生食農教育認知對其早餐選擇行為之研究
    (2018) 鄭鈺憓; Cheng, Yu-Hui
      台灣當前的食農教育推廣在高中階段尚未完備,而即將成年的高中階段青少年正處於飲食價值觀發展與建立的關鍵時期,若要提升國人對食農教育相關的意識及正確健康的飲食習慣,高中將會是極為重要的階段。相較之下,日本已實行食農教育及相關活動多年,則台灣高中生和日本高中生之間,對食農教育相關重要議題的認知會有何不同?此外,他們對食農教育的認知及觀點將影響他們的早餐選擇行為。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食農教育認知情形對台灣和日本高中生早餐選擇行為的影響。為了調查台日高中生對食農教育的認知及其早餐選擇行為,本研究採量化研究方法,使用自編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內容中包含受試者背景資料、食農教育認知觀點及早餐選擇因素之變量。問卷隨機發放給台灣台北市和嘉義市;以及日本東京都和鹿兒島縣的高中1至3年級學生施測。總計回收有效樣本數為2,156份,並運用SPSS統計軟體對數據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和日本高中生對食農教育認知程度表現皆為「良好」。 此外,台日大多數的學生皆有吃早餐的習慣。台灣高中生早餐無論是家中準備或自行外食,內容皆以「麵食」為主。而日本高中生家中準備之早餐則以「米食」為主,自行外食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台日高中生對食農教育認知程度與早餐習慣(有吃早餐、欠食)相關,而與早餐選擇的形式(米、麵食)無顯著相關。
  • Item
    臺日韓現代詩交流座談會
    (臺灣現代詩人協會, 2008-09-01) 陳千武; 丸地守; 趙天儀; 金尚浩; 蔡秀菊; 林宗儀
  • Item
    生活在大都會:臺灣人旅日回憶錄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8-12-01) 賀安娟; Heylen, Ann
    本文透過摘選數位日本殖民時代留日學生的回憶錄篇章,來探討所謂「成為日本人」此一概念。對於習於以傳統中國心態與行事邏輯的台灣留日學生而言,日本化帶來許多新奇的經驗。那些文化價值被台灣留日學生視為優越而近代的表徵,而他們在日本境內又如何對應這些價值?本文指出這些近代性的行事方式並非全然出自日本傳統,而是由日本與周邊區域和國際世界多方互動所致。藉此,來說明某些台灣留日學生藉以發現並挑戰其認同的那些共通感的模式,還有二十世紀全球化邏輯下所框架並滋養的社會對話。張深切、楊肇嘉、杜聰明、陳逸松之回憶錄是本文著力所在。
  • Item
    寫給故人的信--代評丘修三《她是我姊姊》、《風兒吹我心》
    (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2011-08-01) 徐國能
  • Item
    海岸環境資源經營管理之探討(7)--日本福岡縣海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3-12-01) 廖學誠 
  • Item
    日本茨城縣「森林湖沼環境稅」簡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1-10-01) 廖學誠 
  • Item
    海岸環境資源經營管理之探討(4)--日本茨城縣海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04-01) 廖學誠 
  • Item
    都會型民眾參與的森林體驗--以日本茨城縣筑波市為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1-04-01) 廖學誠 
  • Item
    日本非營利組織(NPO)參與林業經營之探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05-06-01) 廖學誠; 黃世輝; 陳美惠 
  • Item
    朱舜水的民族志節及其海上漂泊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2012-06-01) 潘朝陽
    強調民族志節,是儒家的基本信念,或可以說是中國儒者承孔子的春秋筆法之教而有的民族主義。一般人以為儒家的嚴夷夏之防的民族觀,是一種狹隘封閉的意識形態:在邊疆外族入侵華夏的崩毀昏亂之時代,儒者一則必以身家殉道,一則必視外族為夷狄仇虜。然而觀諸南明大儒朱舜水的抉擇,實則不然。他選擇效法微子去國,並且義不臣於女真而乘桴浮於東海,中年之後,在東亞海上漂泊十多年,晚年終能在日本長崎、江戶獲得安棲,並得到日本士子、貴族的尊崇以及師禮。朱舜水甚至以堯舜孔孟之國期待日本。本文先敘朱舜水的民族志節之形態,再以地圖說明其東海之漂泊,同時敘述其海上生涯的際遇和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