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全球流行文化中文化身份的跨國想像
    (2009) 何有田; Ho, Yu-Tien
    本論文旨在探討當代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在地文化如何在全球流行文化的操作中被挪用、重組與重新包裝,使其可以在跨國的流動中具有吸引力。論文中以杜林(Simon During)所提出「全球流行」(the global popular)的概念出發,以四部與「全球好萊塢」(global Hollywood)的運作模式有關,且十分賣座的電影為例。目的在說明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這些雜揉不同跨國文化元素的電影,如何再現文化身分(cultural identities),讓原本看起來地域侷限的文化表現,可以在全球的流通中被想像。 在文化全球化中,全球流行文化常以「差異性」(difference)標榜文化商品的特殊性,藉此殺出全球流行文化的競爭重圍。本論文處理二○○○年後在好萊塢(Hollywood)的機制下,透過跨國合作生產的四個電影文本。論文中第一章以兩部《BJ單身日記》為例(Bridget Jones’s Diary與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說明以好萊塢再現邏輯的浪漫喜劇如何重新包裝「英國性」(Britishness)討好全球觀眾。第二章與第三章則以李安的兩部電影為例,分別是《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與《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說明《斷背山》如何以美國西部文化為基礎再現同志議題,並在全球市場奏捷,其背後操作全球與在地想像的邏輯為何?而武俠片《臥虎藏龍》在全球廣受歡迎之餘,令人好奇的是李安如何再現華人世界中的武俠文化,賦予原是地域性十足的文化具有跨國的吸引力。 乍看之下,這四部作品似乎沒有必然連結的關係,然而這四部影片代表的是千禧年以來好萊塢電影工業在窮途末路下,透過跨國合作、尋找其他文化素材的例證。上述的電影文本不斷在東方與西方之間、在保守與開放之間,混搭早已行之多年的文化傳統,重新包裝成為當代文化全球化的炙熱商品,其背後所隱藏的文化身分如何得以被跨國想像正是本論文所要探討的重點。
  • Item
    國中臺灣史教科書中的國際理解概念分析
    (2010) 朱靖瑜; Chu Chin yu
    本文耙梳教科文組織所公布的相關文件,具體地呈現國際理解教育的發展脈絡,並彙整其所含括的內涵,針對部編版和審定版台灣史教科書進行縱向的質性分析,瞭解歷史教學能對國際理解提供哪些助力;並透過台灣史教科書對國際理解內容呈現之差異,檢視從部編版到審定版台灣史教科書的編寫,是否更貼近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或更加呼應全球化的趨勢。 審視民國83年公布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和《認識台灣(歷史篇)》的教學目標中已指出須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和鄉土意識,但僅止於理念的宣示,目標並未具體化。九年一貫《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和社會領域的教學目標中指示應培養國家認同、國際視野及公民素養,同時提供九大能力指標,呈現跨領域、統整的特質。因此更能契合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和特質。 再以國際理解知識類目檢視台灣史教科書。首先從「自我認同與多元文化理解」類目上,探討部編版和審定版在「自我民族與國家」與「對於他者的認識和理解」所呈現的差異。接著,在「全球問題」類目上,分析台灣史教科書中涉及「台灣與全球的互動和交流」、「衛生與健康問題」及「世界和平與安全問題」等面向的內容,探討部編版和審定版教科書如何延伸討論全球問題。最後,在「尊重人權與平等精神」類目上,探討部編版和審定版教科書與「人權問題」、「宗教問題」及「族群衝突」相關的內容,以建構此一類目知識上的差異。 依據上述分析結果可知,審定版教科書的編寫部分較部編版簡略,但確實朝向增強本土認同、注重朝全球化的趨勢邁進;不再著重軍事、政治的歷史描述,轉而多面向地說明台灣歷史發展過程;盡量從積極的、貢獻的面向介紹其他族群,力求不將歷史中負面、敵對的形象延伸至學生的腦海中;試圖建立起全球觀瞻的、積極的、和平的、多元價值觀的歷史教育。
  • Item
    鄉村產業對全球化的回應-以嘉義縣布袋鎮為例
    (2010) 王榮志
    本文以「全球化理論」為主要研究概念,以嘉義縣布袋鎮為個案,並以鄉村產業的「商品服務範圍」為指標,探討台灣鄉村產業在全球化影響下的發展歷程。 布袋鎮農業生產活動的變遷方面,農作物組合由多種作物組合轉變為二種作物組合,農作物由高雜異度轉變成低雜異度,但稻米一直是最主要的作物。漁業生產活動的變遷方面,自民國55年開始,布袋鎮養殖漁業人數開始大於漁撈業人數,沿近海漁業逐漸萎縮,養殖漁業已成為當地最主要的漁業活動。民國90年以後,有少數漁撈業者轉型為觀光漁筏業。布袋鎮鹽業生產活動的變遷,以往著重在「鹽」單一產品的生產。在民國80年代,受貿易自由化的影響,台鹽除了繼續生產曬鹽外,積極轉型與多元化經營,以求永續發展。民國90年布袋鹽場關廠後,轉型為「生技三廠」,該廠是目前台塩公司精緻化商品之生產地。 布袋鎮農業經營變遷方面,作物種類由以往稻米、甘藷為主,轉變為稻米、蔬菜為主。經營型態由以往兩期作田、單期作田及三年輪作田,轉變為兩期作田、單期作田、三年二輪作田及溫室蝴蝶蘭的培育。在農產品服務範圍方面,早期受到農產規模小,且中山高速公路尚未興建,故布袋鎮農產品以嘉義、雲林及台南縣為主要銷售市場區。民國60年以後,農作物仍以國內為主要市場區,但具市場競爭力的新型態商品-蝴蝶蘭的銷售範圍已擴大到歐、美、日、韓..等海外市場。 布袋鎮漁業經營變遷方面,淡、鹹水養殖業由原本吳郭魚、虱目魚、鰻魚的養殖,增加白蝦、吳郭魚苗、龍膽石斑魚苗的培育。養殖業逐漸走向高技術、低成本的培育方式。海面養殖業受沿岸海水污染嚴重,原以養殖牡蠣為主文蛤為輔,今日只剩牡蠣養殖。漁撈業一直以沿、近海漁業為主,早期以無動力竹筏,在沿、近岸一帶從事捕撈中大型魚與蝦蟹類為主,現今以機動單船拖網漁筏,捕撈底棲性蝦蟹類、雜魚居多。民國90年以後,有少部份漁撈業轉型為經營觀光漁筏業,提供遊客生態旅遊的行程。水產品服務的範圍,淡、鹹水及海面養殖水產品銷售範圍以嘉義、雲林、台南地區為主,民國60年以後,銷售範圍擴及全台灣,其中鰻魚、龍膽石斑魚苗更銷往日本、東南亞地區。至於漁撈業魚貨,以往銷售方式以「生產地魚市場拍賣」、「港邊交易」為主,民國80年以後,除了上述銷售方式外,布袋魚市場的承銷商也提供幫忙遊客競標魚貨的服務。且民國90年以後,漁撈業轉型的觀光漁筏,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遊客。 布袋產鹽方式是以人工曬鹽為主,鹽工以生產曬鹽為主,至於曬鹽的加工、產製部分則由台鹽負責。民國80年代起,布袋鹽場(生技三廠)陸續積極開發與推出和「鹽」相關的高附加價值的新產品。受到國際低價粗鹽的衝擊,唯有積極轉型,朝多元化發展,才能永續經營。但轉型後的台鹽,不斷裁減鹽工,使台鹽與布袋居民的關係更加疏離。在鹽品的銷售範圍方面,自民國64年後,布袋洗滌鹽工廠所生產之洗滌鹽,就只供內銷為主。轉型後的布袋鹽廠(生技三廠)生產與販售台鹽精緻化商品,全力發展精緻及觀光休閒產業,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創造出更多的產值與營收。 鄉村產業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布袋鎮業者經過調適與轉型,新型態經營方式與商品陸續出現,如溫室蝴蝶蘭的栽培、高獲利石斑魚魚苗的培育、觀光漁筏業的興起、台鹽生技三廠及生技商店的成立..等。上述布袋鎮新商品的銷售範圍,已由原本國內市場擴及歐、美、日、韓、中國、東南亞..等海外市場。因此,布袋鎮鄉村產業面對全球化的回應方式是-選擇新型態商品的經營。新型態商品的出現並融合在地特色,讓鄉村產業能在經濟自由化的洪流中,獨樹一格並創造出自己獨有的產業文化。 嘉義縣布袋鎮在面臨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有些農民維持原有經營型態;有些則採取休耕、休漁..等消極方式因應。但有些農民卻積極面對挑戰,融合在地文化特色,將傳統農、漁、鹽業轉型為精緻與觀光休閒產業的經營型態,創造出更多的產值,再創鄉村產業新風華。
  • Item
    從學生角度省思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身分認同、語言學習、以及想像共同體
    (英語學系, 2015-03-??) Yu-jung Chang
    為因應全球化趨勢,發展世界一流大學及培育國際人才成為臺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議題。學者專家們多專注於制度或教學內容層面的改進,鮮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討學生們如何理解及感受全球化的世界。職是之故,本文以質化研究方法,剖析臺灣大學生如何看待全球化世界中英語的重要性及自身扮演之角色。研究結論可見,學生時常對自己在全球化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感到懷疑;對於全球化人才該具備的能力,他們與學者專家們的看法也不見得一致。本文強調任何教育制度的創新與改革必須從學習者的經驗以及需求出發,始能提供學習者更適切的幫助以駕馭全球化的浪潮。
  • Item
    演化經濟地理---台灣紡織暨成衣產業空間的考察
    (2010/08-2011/07) 王文誠; 鄭國彬
    演化經濟地理:台灣紡織暨成衣產業空間的考察 本計畫三年的整體目標是:考察紡織暨成衣產業在臺灣各區域,就不同的尺度中, 知識演化過程和區域制度關係基礎,如何構成演化經濟地理。首先,瞭解紡織暨成衣產 業微觀層面行動,調查知識創造的演化過程中,經濟地理如何提供必要見解。第二,探 察中觀層面紡織暨成衣產業的空間群聚、空間組織模式、及網絡關係經濟地理。第三, 分析宏觀層面在紡織暨成衣產業地域或國家總體,制度動態如何形塑發展路徑。並進一 步地,利用這些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的演化見解,以發展解釋性的計劃。爰此,本計 畫可以檢討和重新解釋現存產業,其相似和互補之空間群聚的演化。 執行計畫開始,重新梳理演化經濟地理學理論架構,更細緻地檢驗經濟地理學中「演 化的」影響,對臺灣長期紡織暨成衣產業發展歷程。第一年的目標,透過經由對公司負 責人面對面訪談,獲得微觀層次的資料。包括桃園、彰化、雲林及臺南等地區,做為質 化、有評價力的理論化。第二年計畫則透過郵寄問卷,系統性地收集田野資料,就四個 區域做為多變量分析的代表性樣本為主,分析比較。第三年,則透過利用以上調查的資 料,加上國家的工商普查的整體性資料,就正式模型建構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達成研究 目標。
  • Item
    全球化時代下的臺灣紡織業發展與區位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2011-04-01) 王文誠; 鄭國彬
  • Item
    「菜市場」的日常生活地理學初探
    (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2004-09-01) 吳鄭重
  • Item
    從倫敦現代主義美學運動與中國藝術的接觸談「全球化」的歷史脈絡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1-09-01) 林秀玲
    在近期PMLA(Jan.2001)裡,Said再次敦促我們正視文學研究全球化時應注意研究歷史,尤其是殖民史的歷史情境的再脈絡化。基本上,本文即為呼應 Said 對於「全球化」歷史情境脈絡化之召喚。本文想要關注探討的是帝國的中心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空對邊緣的複雜反應;亦即,就地理位置而言,是大英帝國的中心,思索她與中國地理位置的關係;就時間意義而言,這個歷史情境正是帝國殖民主義的高峰期開始衰竭、又與現代主義興起時間上重疊交錯的時期。 在此,我採用 Eric Hobsbawm 對於一八七五至一九一四年間稱之為「帝國的年代」 ("The Age of Empire") 的說法, 而一般論者是以二十世紀初作為現代主義的顛峰 (詳後 )。因此,歷史脈絡化而言,現代主義出現的時機與帝國殖民主義之崩解重疊交錯,不是沒有道理的。
  • Item
    全球化下的翻譯研究所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14-01-01) 陳立書; 廖柏森
  • Item
    「再現」全球化--全球文化的偶然與流動
    (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3-03-01) 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