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戒嚴時期(1949-1987)好萊塢電影的審查與翻譯(2024) 李明真; Lee, Ming-Chen臺灣戰後百業蕭條,但電影產業依舊蓬勃發展,好萊塢電影更是成為電影主流,加速美國文化在臺灣的傳播。然而,在戒嚴時期,政府實施嚴苛的電影檢查制度,電影一律須經過層層審查,凡內容觸犯檢查標準者,皆須修改、刪減或禁演。好萊塢電影也不例外,為了避免遭到禁演而血本無歸,好萊塢電影發行商經常須應政府要求,竄改電影情節,甚至對字幕翻譯進行改寫。本文旨在研究臺灣戒嚴時期受到審查的好萊塢電影,透過分析相關歷史文獻,釐清字幕翻譯改寫現象的歷史脈絡和影響,並探討官方審查制度對影視翻譯文本的操縱情形。Item 中國古裝劇字幕翻譯策略探討:以《羋月傳》為例(2024) 劉懿萱; Liu, Crystal在現今串流媒體興盛的時代,世界各地的觀眾能輕易接觸到來自不同文化的影劇內容,然劇集中各具特色的文化意象,向來都是譯者翻譯時的難題。在各式影劇中,中國古裝劇富含中華歷史及文化特色,在亞洲地區十分受歡迎。隨著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我們也越來越常看見古裝劇配上英文翻譯的字幕,將華語內容推向國際。本論文以中國古裝劇《羋月傳》(Legend of Mi Yue)作為分析文本,探討古裝劇的字幕英譯策略。研究者以功能對等、文本類型、和目的論等理論為分析基準,並將Halliday所提出的語域理論(Register Theory)與李運興教授提出的五種文化詞處理模式應用於字幕分析。分析項目分為三大項:「宮中習語英譯分析」、「文化詞英譯分析」,及「古文詩詞、成語比喻英譯分析」。在「宮中習語英譯分析」中,本論文從Halliday所提出的語場(field)、語旨(mode)、語式(tenor)等面向檢視譯文的翻譯品質與譯者的翻譯策略,並適時提出修改建議。在「文化詞英譯分析」及「古文詩詞、成語比喻英譯分析」部分,本論文則參照李運興教授的文化詞處理模式分析古裝劇節目譯者使用的翻譯策略。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古裝劇劇情涉及不同情境、階級地位,以及語言風格,譯者應依各語境調整翻譯方式,才能盡可能傳達劇情及人物的話語特色。而在翻譯中國古裝劇中的文化詞及古文詩詞、成語比喻時,譯者應在傳達文化意義及方便觀眾理解間取得平衡,避免因過度直譯而導致譯文突兀難懂。Item 臺灣電視劇《華燈初上》英文字幕翻譯研究(2023) 程筠雅; Cheng, Yun-Ya近年來串流平台興起,臺灣的電影、電視劇多了不同的播放管道,開始加上各種外語的字幕翻譯,以期將華語內容推向國際。自 2021 年年底熱播的《華燈初上》(Light the Night),除了有英文字幕,還有英文配音,是目前臺灣比較少見的影視作品,故作為研究文本。本論文以功能對等理論、文本類型、目的論為基礎,並統整出字幕、配音、對白的翻譯與創作原則,再蒐集劇中的文化詞實例來分析翻譯策略。其中,粗話先按照認知心理學家 Steven Pinker 的理論分類,再參考李運興教授提出的翻譯策略來分析;熟語等其他文化詞則參照 Gottlieb、Pedersen 的翻譯策略模型,並適時採用文化補償策略提出修改建議。此外,劇中角色會說國語、台語、日語,因此也會探討英文字幕和配音如何處理多語言混用的對白。研究結果發現英文版的對白使角色較不生動,也少了多元文化和語言混用的特色,相較於中文版顯得單一化。Item 多此一舉還是必要之舉?從「聲畫關係」看動畫電影的配音與字幕翻譯(2023) 留嘉伶; Liu, Jia-Ling聲畫同步(synchronization)是配音翻譯的一項重要理論,以嘴型同步、動作同步,以及說話時間同步三個面向來檢視一部配譯影片在聲音與畫面之間的關係是否協調。同樣作為影視文本的一種,卻少有研究從聲畫關係的角度來探討字幕翻譯是否也能滿足這樣的同步性。好萊塢動畫電影在臺灣播映時,通常會分為國語配音版及原聲字幕版,本文針對《動物方城市》和《魔法滿屋》兩部電影進行個案分析,從聲畫同步理論的觀點來探究配音翻譯與字幕翻譯各自在聲畫關係上的同步程度,並進一步討論兩種文本在本質上的差異及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歌曲配譯追求同步性的可行性。研究結果發現,配音翻譯大多嚴謹遵守了聲畫同步的原則,字幕翻譯則以簡化原則為主,而字數限制是形成兩者差異的根本原因,因為配音翻譯必須依循原文的句長,字幕翻譯卻受到閱讀速度及畫面呈現的限制而必須精簡,使其難以滿足聲畫同步。Item 實境節目字幕翻譯策略探討:以《慾罷不能》第一季為例(2022) 吳寬柔; Wu, Kuan-Rou網路與媒體的蓬勃發展促使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的傳播模式快速轉變,透過社群媒體及串流等科技甚至不再有時空差異。相較於戲劇類文本,實境節目製作成本相對低廉且時程較短,正好符合串流時代追求快速便宜的特性,加上其主打素人參與及無腳本的真實呈現,經常擁有高人氣及話題性。本論文以英美真人實境節目《慾罷不能》(Too Hot to Handle)為研究對象,探討實境節目文本的字幕翻譯策略。本論文以美國翻譯家Eugene 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為準則,並將Halliday提出的語域(register)概念應用於字幕翻譯分析,聚焦於實境節目中經常出現的禁忌語及文化詞,透過語場(field)、語式(mode)、語旨(tenor)、及方言(dialect)等面向來檢視翻譯品質與效果,並歸納出適合實境節目文類的翻譯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實境節目為通俗文化重要的一環,以娛樂為主要目的,強調參與者個人特色,在對白上多使用非正式語言、且旨在呈現真實。實境節目的字幕翻譯應盡量生活化並反映真實,並展現參與者的話語特色。透過語域分析的運用,譯者也能夠更有效地達到功能對等,使譯語觀眾在接收字幕時達到跨文化的娛樂觀賞效果。Item 科普字幕隱喻之翻譯與策略: 以「宇宙時空之旅」為例(2022) 裴書逸; Borissenko, Pavel本研究以美國科學紀錄影集《宇宙大探索》(2014-2020) 為研究對象,採用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 框架,針對其中文翻譯字幕所使用之翻譯程序進行分析。此研究尤其專注於探究在語際字幕翻譯情境下翻譯隱喻的手法。本研究所使用之語料庫取自此影集總計二季23集之內容,其播放時間約為960分鐘,並包含共16,024行之中英文字幕。本研究首先以typological class將不同隱喻進行分類,並將各隱喻分類所使用之專屬翻譯程序歸納整理為次數表。其後,研究者透過質性分析,深度探討譯者如何在非常有限的字幕字數中翻譯隱喻,及此限制對於譯者行為及翻譯手法所造成之影響。本研究總共蒐集了930個的隱喻實例。研究結果指出,processual transformation是最缺乏穩定性的隱喻, 而concretization 和humanization 的穩定程度則最高。最後,研究者則參考Shuttleworth (2013)之研究,以論述方式說明此研究與Shuttleworth研究結論相同和相異之處。Item 觀眾與法的距離——法律類影集的字幕翻譯(2021) 黃曼殊; Huang, Man-Shu近年美國律政影集蓬勃發展,大眾對於法普知識的興趣也日漸提升,觀看法律題材的戲劇能增進法律知識與認識外國文化。法律題材戲劇涉及專業詞彙,除了娛樂效果外,更應該傳遞正確專業知識,此目的必須仰賴品質精良的字幕翻譯才能達成。美國法律影集富含豐富的法律知識,雖然台灣與美國法律系統分屬不同法系,仍有許多價值、原則、概念相互援引參照,因此從法律影集中不僅可以學到美國法文化,對瞭解台灣法制亦有幫助。字幕翻譯不同於一般文件翻譯,無法加以註記或期待讀者自行查找詞彙意思,翻譯時更需嚴謹查證。本研究透過三部2000年後的美國影集《美女上錯身》(Drop Dead Diva)、《法庭女王》(The Good Wife)、《謀殺入門課》(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觀察涉及法律相關內容的字幕翻譯,從「誤譯」、「專業性」、「翻譯技巧」等面向探討如何增進法律領域用語的精確度,提升法律類影集的字幕品質,讓觀眾從觀影過程中吸收正確的法律知識。Item 喜劇電影字幕翻譯之策略比較(2021) 胡千蔚; Wu, Chin Wai Fibby電影題材百百種,以喜劇為主軸的電影更是數之不盡。喜劇內容輕鬆且詼諧,一直深受香港、台灣兩地的觀眾歡迎。影視娛樂的發展及流動範圍隨著全球化的影響,逐漸不再受國界、語言的限制,而當中其中最重要的,除了配音就是字幕。台灣、香港兩地不論是電視劇、綜藝節目或是電影,都習慣配上字幕,因此字幕翻譯在台灣與香港兩地成為影視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粵語、國語雖同屬中文,不過兩地卻因歷史發展與文化的不同,於文法或詞彙的使用上必定會有所差異。香港一般所使用的是粵語(廣東話),而台灣大多是以國語為主。喜劇電影中有許多隱含幽默成份的口語台詞,需要對該語言文化有足夠了解的觀眾才會有共鳴,因此譯者在這裡便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無法有共鳴的觀眾也能看出「笑果」。透過《熊麻吉》系列(Ted)、《死侍》系列(Deadpool)和《單身啪啪啪》(How To Be Single)幾部電影以李運興 (2001) 針對文化幽默翻譯策略所提出的直入式、阻斷式、詮釋式、融合式和歸化式,以及林怡伶 (2006) 認為處理語言幽默的翻譯策略,從而更暸解香港、台灣兩地採用的策略。Item 軍事影集之字幕翻譯:以《末日孤艦》為例(2021) 劉鎔瑲; Liu, Jung-Chiang美國身為超級大國,經常透過軍事影集大展其軍事肌肉、愛國精神或是英雄主義,而這類型的影集不論在美國或是我國本土影視市場上長期以來都受到觀眾們的青睞,大眾也喜愛藉由觀看軍事題材增進軍事相關知識。然而,筆者發現儘管過去關於字幕翻譯策略的研究甚多,但鮮少有對於軍事類影片字幕翻譯的分析,由於軍事主題影集涉及許多專有詞彙、軍事術語以及軍事文化,品質精良的字幕翻譯除了要兼顧娛樂性外,更需要傳達正確的訊息,且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教育的目的。本研究將海軍為主題的美國影集《末日孤艦》作為研究文本,觀察涉及軍事內容的字幕翻譯,從「翻譯技巧」與「誤譯」等角度探討如何增進軍事術語的翻譯,提升軍事影集的字幕品質,使觀眾學習到正確的軍事相關知識。Item 湯顯祖《牡丹亭》的改寫與翻譯:分析青春版《牡丹亭》(2020) 王廣瑜; Wang, Kuang-Yu白先勇領銜策畫的青春版《牡丹亭》在2004年一推出即受萬眾矚目,在海內外的票房上大有斬獲,扭轉了崑曲自清末以降曲高和寡、觀眾老化的態勢。有鑑於此,筆者推測青春版之所以創下票房佳績,之所以能吸引年輕人、非中文母語者進入崑曲演出的劇場,勢必與製作團隊的「翻譯策略」息息相關。因此,本文將以翻譯的視角觀察青春版的製作特色,一方面藉薩伊德的旅行理論、米勒的翻譯即「跨越邊界」理論探討湯顯祖的《牡丹亭》〈閨塾〉、〈驚夢〉兩齣戲跨越時空邊界後演出形式的轉變與現代意義,進而分析演出中的各式媒介共同詮釋文本的方式;另一方面從語際翻譯的觀點探究上述兩齣戲的字幕英譯策略,進而了解譯者在翻譯字幕時強調與代償的部分如何影響非中文母語觀眾對《牡丹亭》的理解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