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7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國二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個案研究(2003) 許朝勝本文主旨在探討如何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國中二年級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英語課程,以改善其英語學習能力。此外,教學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及可能的解決方式亦是探討重點。 本研究對象為八位國二資源班的學生。第一學期時研究者進行教室觀察以了解該班英語教學情況及學生的特殊需求,第二學期起配合該班英語教學進度,研究者每週五實施一堂多元智能英語教學。研究期間收集教室觀察記錄、師生多元智能分佈調查表、教師訪談、英語學習自我評量及教學回饋問卷、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問卷、多元智能教學省思日誌,作為資料分析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該班原英語教師八大智能分佈平均,研究者智能偏向音樂智能,而學生智能偏向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及自然觀察者智能。 2. 該班原英語教師教學模式偏向運用語文智能、數學邏輯智能及內省智能。研究者發現第二學期實施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後,似乎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正面影響,可提昇學習動機。 3. 資源班英語教學偏重於特殊需求學生缺陷的補救。研究者受多元智能理論影響,對學生的信念及期望較為積極正面,在教學上則強調發掘學生智能的長處。 4. 因資源班學生的特殊需求及學校行政上的限制,在實施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時,教師可能在教室常規管理、教學評量方式、教學人力支援等方面遭遇程度不等的困難。 根據本研究結果,茲提供下列六點建議作為資源教師及英語教師教學時之參考: 1.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模式與其他英語教學法並無極大的差異,主要在於依據特殊需求學生的多元智能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的熱忱、彈性及創意。 2. 英語教師應加強自身運用科技產品及網際網路的能力,善用市面上優良的英語學習套裝軟體及其他電腦輔助英語教學方法,以提供多媒體的教學活動滿足英語低成就學生的特殊需求。 3.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活動應以特殊需求學生的強勢智能為切入點,提供學生機會運用其長處。 4. 教師應提供特殊需求學生其他不同的管道學習英語,例如善用教室牆壁及佈告欄,營造充滿英語的學習環境。 5. 為協助特殊需求學生順利回歸主流教育,特殊教育教師與英語教師應建立跨科合作諮詢的機制,結合雙邊的專業知能。 6. 為彌補不同教師多元智能上的盲點,教師應進行科際整合,實施協同教學,亦可延請學有專長的家長或社區人士提供教學上的協助。Item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問卷調查研究(2006) 賀道啟; Tao-chi, Her現行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的測驗僅包含閱讀能力測驗,無法測試出考生在聽力、口說與寫作方面的英語能力。況且,英語聽力是英語學習中基本溝通能力之一,其重要性實不可忽略。因此,本研究針對聽力測驗部分,調查台灣地區中學教師以及學生對於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之看法與可行性。 參考相關文獻探討,研究者為中學教師、高中學生、國中學生設計三份不同的問卷,藉此獲得下列研究問題的答案:(1) 中學教師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看法為何?(2) 中學教師的背景、教學與施測經驗、對英語聽力教學與測驗的看法,這三種因素是否會影響其對加考聽力可行性的看法?(3) 中學生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看法為何?(4) 中學生的背景、自我英語能力評估、英語成績、接受英語科測驗的經驗、對加考聽力測驗的看法,這五種因素是否會影響其對加考聽力可行性的看法?(5)中學教師與學生認為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不可行的主要原因為何? 參與研究者包含分別來自台灣北、中、南、東四區的三百名中學教師,四百二十名國中生以及四百八十名高中生。研究結果發現:(1) 中學教師了解培養聽說讀寫四方面溝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上難以四者並重。至於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與聽力的關係,贊成兩者相關與反對的教師人數比例近似。此外,中學教師認同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的優點,大部分教師也認為只要解決部分問題,短期內就可加考聽力測驗。(2) 對於加考聽力的可行性,國中教師、將培養學生溝通能力視為個人教學目標的教師以及認同加考聽力優點的教師,較容易持正面的態度。(3) 中學生普遍認為自身的英語閱讀能力等同於自身的英語聽力。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中學生普遍認為有其必要性,大多數也認為解決部分問題後,短期內就可行。(4) 中學生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的看法與其對可行性的看法有極高的關聯。高中生對自我英語聽力的評估與其對加考聽力的可行性看法也有相關。此外,國中生接受英語科測驗的經驗與其對加考聽力的可行性看法亦相關。(5) 對中學教師與學生而言,試場環境與設備各地不一的情況,是加考聽力測驗最大的障礙。國中生另外比較擔心的是聽不懂錄音人員的發音與腔調。 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基測英語科若要加考聽力測驗,首要問題就是解決環境與設備的問題,其次就是出題方式與內容需考慮文化與城鄉差異,以核心、共通的能力為主。此外,中學教師宜多注重英語聽力的教學,教育單位也應該多多提升各地英語聽力教學的質與量。Item 以提昇注意力為訴求的讀前教材對提昇原文書閱讀動機的效果及學生的偏好分析(2004) 黃淑真; Shu-chen Joy Huang從文獻發現,外語閱讀的研究常偏重認知層面而輕忽情意因素,故本研究從情意因素面探討學生專業英語的閱讀。在諸多情意因素中,動機雖常被視為外語學習成就的重要指標,但外語學習動機領域仍缺乏實際教學策略的實證研究。本研究即針對此領域,以大專原文教科書為教材,以提昇閱讀動機為目標,根據 Keller的ARCS教學動機設計理論,採用其中第一要素—注意力 (attention) 以設計讀前教材,藉以探討下列問題:(一)此類教材如何影響大專生的閱讀動機,(二)學生對這類教材的偏好,以及(三)不同偏好的學生間是否存在不同的特性。 經由便利取樣,共有來自技職體系及一般綜合大學共一百八十三名商科學生參與本實驗。實驗先進行前測,共收集了五項資料:一般學業動機、學術閱讀動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閱讀能力、及母語的學術閱讀能力。之後學生經隨機分派至三個實驗小組之一,各組分別依不同順序(abc、bca、cab)採用三種讀前教材:(a)生字解說,(b)心理測驗,及(c)個案研究,以配合閱讀三篇摘自專業原文書長約一千八百字的文章。 生字解說代表較傳統的認知教學,心理測驗及個案研究則為本研究主要的實驗處理。根據 ARCS理論中的提昇注意力準則,心理測驗目的在給予知覺激發,個案研究則在給予探索激發;二者均取自原文書的補充教材並翻譯為中文。實驗流程係請學生先看讀前教材、之後回答測量讀前動機的簡短問卷、再讀原文、回答相同的讀後動機問卷、再回答測試理解程度的中文選擇題。完成三次閱讀及經歷三種不同的實驗處理後,再請學生指出個人所最偏好及最不喜歡的一種讀前教材,並概述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一)在前測方面,來自二技的技職生比起普通教育體系的大學生語言能力較低,但學習動機卻較高。(二)在閱讀三篇中之一篇文章時,普通教育體系的學生接受心理測驗者其讀前動機優於接受個案研究者。但整體而言,在提昇動機的效果上,以動機為目標的教材(如心理測驗及個案研究)並未優於傳統認知導向的教材(如生字解說)。(三)三種教材的學生接受度在技職生間不相上下,學生提出的正反面理由各異,顯示出主觀的成分。但在一般大學的學生間,不喜歡個案研究的學生人數較少。(四)經比較各種偏好的學生在前測分數上的差異,發現在喜好方面差異雖不顯著,但不喜歡個案研究者的一般學業動機及英語閱讀能力較不喜歡心理測驗者為低。 綜合上述四點,本研究發現下列教學及研究的意涵:(一)外語教師在運用其他一般教育環境下發展出的動機理論時應更為審慎,且應將外語的能力視為影響動機的因素之一。過去的外語動機理論均不曾將學生外語程度列為解釋動機之因素,本研究建議將此因素列入理論建構的一環。(二)教師應視學生原本的動機水準而決定是否以動機策略介入教學。如 Keller所言,當學生原本動機高時,教師應避免干預,轉而將教學專注在能力的發展;當學生動機低時,教師才需設計動機策略於教學中。(三)原文書的補充教材中,常有豐富的內容,但受限於語言能力,學生常陷於艱深的文字解碼而未能受惠,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因此,語言教師應妥善運用這些資源,開發對學生有益的教材。(四)個案研究滿足讀者對知識的好奇,而心理測驗提昇較為淺層的注意力,後者對學習可能較無直接助益。兩種動機策略引發的閱讀動機似有不同的性質,與母語相關文獻中對興趣或好奇之性質的分類相似。此為過去外語學習的動機研究中不曾討論過的議題,值得後續研究加以探討。Item 《英語教學法大全》中譯自我評析-談以英語教學為目的之書籍翻譯(2003) 毛佩琦本論文共分六章,以筆者翻譯《英語教學法大全》(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一書的經驗為基礎,探討英語教學類書籍之相關翻譯議題。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書之翻譯緣由,以及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架構。第二章「以英語教學為目的之翻譯」探討英語教學類書籍的分類、不同類別的翻譯策略、常見問題與可行之解決方法。第三章「《英語教學法大全》一書之翻譯」分別介紹本書內容、筆者翻譯本書時所採取之翻譯策略、遭遇之問題以及解決方式。除了譯者之外,編輯人員對於決定翻譯走向也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因此本文第四章「《英語教學法大全》之編輯策略」探討的是翻譯後的編輯流程、編輯策略與審稿策略。最後,筆者同時身為翻譯人員與英文教師,翻譯本書後對自身教學所產生的影響,將於第五章「《英語教學法大全》對譯者的教學啟發」中分享。第六章筆者簡述前文的各項重要議題,並總結全文。Item 國中翻譯試題歐化現象之研究(2005) 吳恬綺; Wu Tien-chi摘要 本文研究目的在於藉由分析國中英語教材的參考書、測驗卷、段考試題之中譯英翻譯試題,探討這些翻譯試題的題目設計是否有英文影響中文的現象,亦即是否會出現歐化的句子,並且研究翻譯試題在練習、評量及段考考卷所佔的比重以及翻譯題型。本研究以下列22個指標來檢視中文的歐化現象,單字層次有:(1)所有格(2)be動詞(3)形容詞(4)a(5)進行式(6)未來式(7)完成式(8)when/while(9)if(10)被動態(11)情態副詞(12)介系詞(13)and(14)主語增加(15)though(16)複數名詞;句子層次有:(17)副詞子句(18)關係子句(19)虛有子句(用虛主詞it開頭的句子)(20)主題—評論(21)名詞化(22)詞序。研究結果發現,就字的層次而言,所有格、進行式、當、如果、and(連接動詞、句子、名詞)、主語增加等,是歐化較明顯的部分;而be動詞、形容詞、不定冠詞a、未來式、完成式、被動式、情態副詞、介系詞about、and(連接形容詞或副詞)、though子句(有「雖然」,沒有「但是」)、複數名詞,歐化比例較少。就句子的層次而言,副詞子句、虛有子句的處理較符合中文習慣。關係子句方面,命題者習慣將關係子句這個修飾語照搬到先行詞之前,因而常有前飾太長的現象;而語序方面,英文的語序是「主詞—動詞—受詞」,而中文習慣是用「主題—評論」來造句,但中文受英文影響之後,則以「主詞—動詞—受詞」造句者多,用「主題—評論」造句者少。而問卷結果則顯示,就認知而言,英語教師大部分都意識到中文的歐化現象,也知道這樣的中文並不適合作為翻譯試題的題目,但是其比例還是稍低於受過專業訓練的譯者,由此可見,在認知上,英語教師的確覺察到歐化現象,但這觀念並不如專業譯者一般穩固。Item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英語雙峰現象暨改進措施(2002/11-2003/03) 張武昌; 周中天; 葉錫南; 陳純音; 許月貴; 林正昌多年以來,臺灣省高中高職入學考試中,英語科的成績分佈統計幾乎都是呈雙峰曲線,顯示在我國的英語學習環境中,長久以來一直有一群數目相當穩定的「放棄者」(即低峰群),此一現象到今年國中畢業生基本學力測驗時,受到廣泛注意。其原因可能在於城鄉之間的學習資源不均,也可能與國中教師之教材設計與教學方法有關。無論如何,此一現象的因素複雜,實有必要作深入探討,並研擬改善計畫,以求具體改進。 本研究擬採蒐集試題與成績分析、文獻回顧、問卷調查、座談會、專家諮詢等方式進行,預期五個月完成,研究之預期成果如下: 1.探討英語成績雙峰現象的主因。 2.了解國中英語教學現況。 3.雙峰現象改進措施。Item 台灣中、美學生外語句子結構之比較(1997/08-1998/07) 陳純音在當今外語習得理論的研究中,大多還是偏重在西方語言習得,較少人研究華語習得,而且兩種語言的互動也鮮有人探討。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較台灣的中、美學生其外語句子結構之差異。本研究共測驗15位在台學華語的美國學生及15位在台學英語的台灣學生。研究方式採用問卷、作文及觀看影片後錄音蒐集資料,以探討中、美學生對其外語句子結構「主題顯著性」(topic-prominent)與「語詞省略性」(pro-drop)等的了解。各實驗所蒐集到的語料分別轉譯和建檔,再利用統計軟體SPSS計算後再分析。本研究結果將有助於下列課題之了解:(一)中、美學生外語句子結構之差異(二)外語習得中母語之影響(三)中、英語口說與書面句子結構之異同此外,本研究之發現亦有助於中、美學生病句類型之認識及提升外語教學之成效。Item 台灣學生英語習得中的約束理論之研究(1995/08-1996/07) 陳純音近年來,杭士基教授(一九八一年)所提出的 通則文法理論,引起了語言學界極大的爭議,不 少從事第二語言習得與外語習得的學者(如拉 茲一九九六年、一九八七年與歐戍一九八一年 以及懷特一九八九年)紛紛開始質疑通則文法 是否仍控制第二語言習得.正當這些第二語言 習得研究者討論此一觀點的同時,母語轉換無 形中變成最炙手可熱的話題(見卡斯與史林可 一九九二年).但杭士基教授通則文法中的約束 理論是否(或有無)控制第二語言習得卻鮮少有 人論及此要點.因此,本研究之目的乃在探討台 灣學生英語習得中的約束理論之存在與否.本 實驗做了以下四個假設-假設(一):通則文法控制母語習得,且第二語言須假藉母語特定之參 數習得;假設(二):第二語言習得只受制於通則 文法,根本不受母語干擾;假設(三):第二語言習 得不受制於通則文法,但仍受母語干擾;假設(四 ):第二語言習得既不受通則文法控制,亦不受母 語影響,也就是說,第二語言習得完全操縱於一 些非語法因素.為了證明假設(一)是第二語言習 得之模示,本實驗將會設計兩組題型:一是文法 判斷題,另一是作文題,其中,文法判斷題又分為 是非題與選擇題.且每一組題型均包括了約束 理論中三個名詞之涵義的測試.參與本案的對 象分別選自於國中、高中、以及大學.每一組 有三班,一班約五十名,共約四百五十名.每一名 參與此實驗之對象皆得完成文法判斷題及作文 題.各組學生的每組題型的錯誤率將會分別統 計,爾後,三組的錯誤率將再加以相較.希望本實 驗之結果能對目前的一些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有 所回應,同時希望本實驗結果也能證明第二語言習得中通則文法之存在、母語的角色之重要 、顯著度之影響與練習度之差異.Item 我國英語教育政策對各級英語教學之影響-英語教育政策對一般體系高等教育英語教學影響之調查研究(2006/08-2007/07) 葉錫南,程玉秀二十一世紀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活動的發展受到全球化與國際化的影響, 國與國、社群與社群、人與人之間的跨文化、跨語言交流變得極為頻繁,對於外語的 需求也更加殷切。身為全球語言的英語,自然是多數非英語系國家的第一選擇。而我 國近年產業升級,企圖轉型為知識經濟體,此類經濟不管是輸入或輸出皆須仰賴一個 全球性的語言與國際接軌,因此,政府推動各項的英語教育改革方案,希望能提升國 民的英語文能力。其中不少政策與大學英語教育有關,例如「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 (含大學基礎英文)、「大學畢業英文能力門檻」、「推動師生英檢」、「推動學校國際化」、 「以英語教授專業課程」、「培養多樣性外語人才」、「吸引外國留學生」、「鼓勵國外留 學」等。截至目前,探討英語教育政策對教學影響的研究多侷限於中小學階段,系統 性的探討大學英語教育政策與英語教學關係的研究,卻付諸闕如。 本計畫之主要目的在瞭解教育現場相關人士(含校方課程規劃人員、教師、學生、 推廣教育人士等)對目前大學英語教育政策的看法與實際因應策略,以洞察教育政策對 教學之影響,作為日後大學英語教育政策規劃之參考。此外,本計畫亦將探究需借重 英語文能力的產業對於各項英語教育政策與大學畢業生英文能力的看法。 研究方法將採文獻探討、焦點座談、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專家諮詢等多種方式, 分三年逐步從多個向度蒐集資料。資料的分析依照蒐集方式與資料特質,兼採質性與 量性的處理,俾強化研究發現的深度與廣度。Item 英語教學創新歷程之研究(2004/08-2005/07) 葉錫南,程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