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五四前《悲慘世界》故事中譯的底本研究
    (2014) 強勇傑; Ivan Yung-chieh Chiang
      五四以前,中國出現了九個法國雨果《悲慘世界》相關故事(包括《悲慘世界》、《克羅德‧葛》、〈芳婷之源〉三篇作品)的中譯本,但這些中譯本並非都是根據雨果的法文原文所翻譯。本研究旨在探討這九個中譯本所根據的底本為何,探究方式係從譯者背景及譯文內容來判斷,如譯者背景不詳,則僅依賴譯文之蛛絲馬跡,在檢視譯文內容時,採跨語言之文本比較方式,將中文譯本與先前的日譯本、英譯本、及法文原文加以對照比較,從中尋找可能的傳承關係,進而推斷出可能的底本,若無法確認翻譯的原本,則退而求其次,推斷所可能根據的語言為何。研究結果,發現中文本譯自英譯本者最多,其次是日譯本,直接譯自法文原文者最少。由此可知,英文與日文的譯本在悲慘世界相關故事的傳播方面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英譯本。此外,不管在法、英、日、中各語言當中,節(譯)本所佔的比例皆不容小覷,有些中譯本所根據的底本即為節(譯)本,而此時期的日譯本與中譯本皆為節譯本,由此可知節譯本對於《悲慘世界》相關故事在中國早期的傳遞功勞很大。最後,從追本溯源研究中,發現五四前《悲慘世界》相關故事的翻譯有明顯的重譯接力現象,不僅是跨語言的接力(從法文透過英文、日文而成中文),也在同種語言中接力(例如英譯本與中譯本各自內部的前後傳承關係所形成的接力),為接力翻譯史上值得注意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