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禮記•檀弓》喪禮研究
    (2023) 謝維芳; Hsieh, Wei-Fang
    「死」是人生中勢必面對的課題,在面對死亡真正降臨時,難免產生恐懼否認等抗拒心態,即便接受死亡,也會因失去至親之人而產生痛苦。為此,人們設計了一系列漫長又繁複的程序,以反覆提醒自己親友逝去的真相,並藉此時機盡情發洩悲傷的情緒。這樣的程序,便是所謂喪禮。〈檀弓〉除收錄與喪禮有關的禮儀雜鈔,亦記載孔子、孔門子弟以及時人與喪禮相關的事件。相較於《儀禮》僅錄儀式流程,《禮記》他篇大多單純陳述禮義與零碎禮儀規範,〈檀弓〉的時事紀錄使得後世讀者能一窺春秋戰國時期人們辦喪事的實際情形,而非只是通過禮文揣摩,有助於對當時喪葬禮節與時人喪禮觀的理解。但現有先秦喪禮研究中,少有對〈檀弓〉喪禮思想的深入探討,為先秦喪禮研究的一個空缺,因此本研究對〈檀弓〉中的喪禮文本做全面性的分析,了解〈檀弓〉反映的時代背景、〈檀弓〉論述喪禮的特殊之處,以及〈檀弓〉的喪禮核心思想。本文一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分析〈檀弓〉成篇的時代背景,第三至五章將〈檀弓〉的喪禮記載依探討的內容分為喪禮器物、喪禮儀式以及服喪規範三個類別,分析歸納各類別中討論的主題、主題中涉及哪些禮義思想,以及〈檀弓〉解讀喪禮儀節規範的角度,並從生活故事中窺見春秋戰國時期喪禮的樣貌。第六章整合第三至五章的分析成果,探討〈檀弓〉的喪禮思想。第七章為結論。經過分析,〈檀弓〉編成的時間,恰逢東周禮崩樂壞的時期,當時的人重視利益競爭,罔顧人倫親情,促使儒者試圖通過恢復禮制以穩定社會。由於當時人們對倫理親情的漠視,〈檀弓〉在解析喪禮時特別關注喪禮中蘊含的情意與親疏尊卑之義,又因東周政局時動盪不安,〈檀弓〉亦特別關注變禮與非禮。而〈檀弓〉的喪禮核心精神,本文歸結出以下三點:應盡孝心與哀敬之情;當明辨親疏尊卑之義;應有關懷、體恤他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