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探討《湖濱散記》的中譯概況及發展趨勢
    (2005) 彭健銘; Chien-ming Peng
    本論文以描述翻譯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DTS)的「多元系統理論」(The Polysystem Theory)及「翻譯規範」(Translation Norms)為基礎,探討五十餘年來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散文集《湖濱散記》(Walden)的中文翻譯概況,透過翻譯文學在文學多元系統中的地位轉變,了解不同時期譯者的價值取向及翻譯策略。 本研究以中文翻譯文學的地位演變為論述基礎,以《湖濱散記》的中譯本為例,從譯者的「翻譯價值取向」及「翻譯策略」兩方面探討《湖濱散記》的中譯概況及發展趨勢。中文翻譯文學在文學多元系統的地位,由20到40年代的中心位置(中國文學多元系統),50到60年代的邊陲位置(台灣文學多元系統),70年代,翻譯文學提升到中心位置,到80年代以後,漸往系統邊陲移動。以《湖濱散記》的中譯本為例,40到80年代初期的譯本傾向「充分性」的價值,採用逐字逐句的「直譯」方式,句法、詞序悉照原文;80年代中期以後的譯本傾向「可接受性」的價值,句法和詞序較符合中文的表達方式,採用較具彈性的「意譯」方式。就翻譯策略而言,40到80年代的譯本多採用「全譯」或「節譯」的策略,但以「全譯」最為普遍,「全譯本」形式的譯本也較多;90年代以後,「節譯」逐漸成為主要的翻譯策略,「節譯本」亦為重要的文本類型。近年來,則有融入譯者個人創作,搭配中文常見語彙的「改譯本」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