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理解與使用
    (2021) 陳韋伶; Chen, We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習得,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訊息來源類型、習得順序、題型效應以及年齡效應。本研究包含兩項測驗:圖片敘述測驗與選擇題測驗,分別測試兒童的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位孩童,依年齡三歲及五歲分成兩組,每組二十人;另外有對照組的二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成人。研究結果顯示,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比起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更早習得。其中,視覺和非視覺訊息的標記對兒童來說同樣容易;比起轉述訊息的標記,兒童對推論訊息的標記有較多誤用。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選擇題測驗的表現顯著優於他們在圖片敘述測驗的表現,顯示兒童辨識中文示證性用語的能力比起使用相關標記表達訊息來源的能力來得更好。最後,本研究發現年齡是習得中文示證性標記的關鍵因素。三歲兒童已經可以掌握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但仍難以理解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五歲兒童處理間接訊息來源標記的能力比起三歲兒童已有顯著增強,但仍未達到成人能力的階段。總言之,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習得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
  • Item
    生態烏托邦的崩解:由生態女性批評的角度檢視童妮˙摩里森的《樂園》
    (2015) 陳韋伶; Chen, Wei-Ling
    本文旨在運用生態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童妮˙摩里森的《樂園》。由於對自然的宰制與對性別、種族與社群的壓迫具有高度相關性,在這樣宰制的邏輯中,文化上較低等的實體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某種可被控制、宰制和殖民的客體。為了除去這種父權中心的意識型態,筆者認為人類應該學習與大自然彼此和諧地相處,並在此生態系統中學習互相關愛與互相尊重。 大致上,本論文主體可分為五個部份,分別是引言、正文與結論。在正文中,筆者試圖探討性別、種族和社群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分三章討論。第一章闡明《樂園》裡自然與性別的相互關係。筆者首先將露比鎮與女修道院的自然環境做比較,透過這兩處自然環境的異同與動物的暗喻,筆者認為自然與女性所受到的壓迫現象頗有相似之處。接著,筆者試圖探討在父權體制下,不同種族與階級的女性在《樂園》中所經驗到的性別壓迫現象。第二章主要著重在殖民的邏輯的議題上,筆者於此章除了探討殖民的邏輯也檢視了激進的排他性對種族延續所造成的負面效果。筆者在此章也檢視了身分認同的衝突問題,特別是在異族混血和世代衝突等問題上。第三章旨在檢視自然與生態烏托邦的關係。本章首先探討人類對生態烏托邦的嚮往與追尋,並討論《樂園》中對生態烏托邦的追尋,筆者也探討生態系統中將自然視為孕育萬物的母親,但筆者認為若將自然視為孕育萬物的母親,人類將會合理化對大自然恣意的剝削與宰制。最後,筆者檢視了生態社群中的集體文化認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