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9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民眾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研究(2009/07-2009/12) 廖學誠; 陳宛君; 韋煙灶; 許嘉恩1.瞭解民眾與森林步道的互動情況及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意向 2.分析社區居民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機會與挑戰 3.協助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及發展生態旅遊 架構(重要工作項目) 1.分析社區居民對森林步道的認知及參與環境治理之意向 2.探討遊客對當地森林步道的使用情況及滿意度 3.評估森林步道的經濟評價與遊憩效益 4.探討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制度分析 5.分析民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PPGIS)在生態旅遊上之應用 6.協助當地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 7.協助當地社區進行森林步道的生態旅遊規劃 預期效益 1.協助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 2.發表森林步道學術期刊論文並培育研究生。 3.提供林務局未來繼續推行社區林業計畫之參考。Item 民眾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研究(Ⅱ)(2010/01-2010/12) 廖學誠; 陳宛君; 韋煙灶; 許嘉恩計畫目標:1.瞭解民眾與森林步道的互動情況及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意向2.分析社區居民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機會與挑戰3.協助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及發展生態旅遊 架構(重要工作項目)1.分析社區居民對森林步道的認知及參與環境治理之意向2.探討遊客對當地森林步道的使用情況及滿意度3.評估森林步道的經濟評價與遊憩效益4.探討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制度分析5.分析民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PPGIS)在生態旅遊上之應用6.協助當地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7.協助當地社區進行森林步道的生態旅遊規劃 預期效益1.協助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2.發表森林步道學術期刊論文並培育研究生。3.提供林務局未來繼續推行社區林業計畫之參考。Item 民眾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研究(3/3)(2011/03-2011/12) 廖學誠; 陳宛君; 韋煙灶; 許嘉恩本年度目標: (1)調查森林步道與社區產業及生態旅遊之關連 a.瞭解社區產業對森林步道的依賴度 b.分析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遊的情況 c.探討森林步道災害對社區產業及生態旅遊之衝擊 (2)分析自導式森林步道的使用成效 a.擬定自導式森林步道的評估指標 b.瞭解使用者對自導式森林步道的評價與滿意度 c.提出自導式森林步道的永續經營策略 (3)協助當地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 a.進行環境治理的文獻整理與內容分析 b.瞭解社區幹部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認知與態度 c.推動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行動研究 (1)協助5個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 (2)發表2篇森林步道學術期刊論文。 (3)參加2次學術研討會並發表專題論文。 (4)培育2位碩士班及1位博士班學生。 (5)提供林務局未來繼續推行社區林業計畫之參考。Item 封閉型河口濕地自然環境因子關連性分析—以無尾港濕地為例(2008-01-01) 徐銘鴻; 許嘉恩; 韋煙灶Item 語言、地理、歷史跨領域研究(2015/08-2016/07) 韋煙灶; 鄭曉?; 曹治中; 許世融; 程俊源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族群分佈與族群遷徙史之調查研究(III)(2012/08-2013/07) 許世融; 江俊龍; 韋煙灶閩客交界地區移民是指原鄉即生活在「雙語地帶」的漢移民。這些移民遷入台灣之後,除與漳州閩南人混居之外,通常分佈在漳泉交界地帶或閩客交界地帶。這些移民在原鄉就是閩客混居的雙語區,來到台灣後,或以閩南語為主、或以客家話為主,究其原來,是閩是客難以區分。而他們所以會這樣分佈,做為漳泉的緩衝,當與漳泉械鬥、閩粵械鬥及其閩客雙語能力有關係,其過程與機制如何,是台灣史的重要研究課題。近年來對於客家研究雖然蓬勃發展,但是關於此議題的相關探討似乎仍然不足。本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藉由統計分析日治時代以來的漢人語言與漢民族鄉貫調查資料,同時調查兩岸閩客交界地區的移民族群人口分佈與族群認同,乃至族群遷徙史文獻,進而比對本研究團隊有關祖譜、廟碑、墓碑,信仰圈範圍,語言方言地理分佈的田野調查資料,為共時的語言方言分佈現狀提供合理可信的解釋。透過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語言變遷與族群遷徙之調查研究,可以擴大對於所謂「客」的認知,提供更廣泛的思考面向,不但有助於對臺灣移民史研究的深化,也可以對當前的族群問題再釐清;同時,在強調科際整合的今日,透過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的共同努力,可以為臺灣的移民史、族群史,乃至客家研究開展出一個新的研究取向。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帶語言、地理、族群遷徙跨領域調查研究-兩岸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II)(2011/08-2012/07) 韋煙灶; 許世融本研究採取田野調查、文獻分析與地圖分析並行方式,利用閩、客式地名詞所繪製的原鄉閩客歷史方言圖,將文獻及田野訪查到的南彰化11個鄉鎮之世居宗族祖籍放到此歷史方言區圖中,藉以推斷研究區各世居宗族的族群歸屬,並進而統計各族群及社群的人口比例及分布特色,並利用主題地圖來呈現研究區居宗族的族群與省籍歸屬所展現的空間自明性。研究區世居宗族的祖籍呈現大分散、小聚集的現象,以福建籍略多廣東籍,漳州府籍遠多於泉州府籍(約6:1),祖籍廣者屬潮州府籍約占80%,其中饒平籍獨佔約75%,某些鄉鎮如竹塘、田尾、永靖、埔心及員林,相對於臺灣其它地區,其潮州府饒平籍裔比例甚高,在研究區中,屬饒平客祖籍家族群僅比閩南族群略多些,由於某些研究者偏向將饒平籍移民均歸饒平客,可能造成某些研究推論的誤解。以閩、客族群結構而言:1.泉州閩裔循著濁水溪平原分流(如舊濁水溪與鹿港溪)的河運系統兩岸分布,使得北斗有高達80%的泉州府及永春州移民裔,在以漳州府及潮州府籍為高度優佔的研究區中顯得相當突出;2.北客移民分布於舊濁水溪及今濁水溪的河岸新生地上,其中以溪州的樣本數最多;3.福佬客比例最高者為員林及田尾兩地,漳州客與潮州客合計其比例超過60%;4.永靖,田尾及埔心的饒平客與饒平閩約各佔40%,其饒平籍裔比例均超過60%;5.社頭、田中、二水是漳州閩佔優勢區,其比例均超過80%,其次為漳州客,再其次為饒平客及潮州閩,泉州閩很少;6.埤頭為漳州閩與泉州閩的過渡區,北部為泉州閩,南部以漳州閩佔優勢,其次為饒平客及詔安客;7.溪州以漳州閩略多,但也有不少泉州閩,也可視為漳、泉閩的過渡區.南部的詔安客是大西螺地區向北延伸;8.竹塘是饒平客比例最高的地區,絕大部分為詹姓宗族所貢獻,其東北部的泉州閩是二林向東的延伸的結果。省籍意識、族群意識和語言隔閡衝突,使得八卦山腳下的諸鄉鎮在歷史進程中,分類械鬥頻仍。隨著時間的演進,彰化平原大環境相對弱勢的客裔世居宗族趨於福佬化,族群意識也隨之轉化。由於研究區大環境的漳州閩宗族數居優勢,雖然潮州閩與潮州客的比例不低,使得其口音雖偏漳州閩但表現出潮汕話及客家話的特點。此一人文地理特色的學術意義,不僅可用於臺灣語言研究的解釋上,更重要的是有助於釐清研究區歷史上的閩客族群與省籍互動的糾葛關係。然而,此研究取向必須建立在兩岸田野調查與地圖資訊的解析上。Item 民眾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研究(3/3)(2011/03-2011/12) 廖學誠; 韋煙灶; 許嘉恩; 陳宛君本年度目標: (1)調查森林步道與社區產業及生態旅遊之關連 a.瞭解社區產業對森林步道的依賴度 b.分析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遊的情況 c.探討森林步道災害對社區產業及生態旅遊之衝擊 (2)分析自導式森林步道的使用成效 a.擬定自導式森林步道的評估指標 b.瞭解使用者對自導式森林步道的評價與滿意度 c.提出自導式森林步道的永續經營策略 (3)協助當地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 a.進行環境治理的文獻整理與內容分析 b.瞭解社區幹部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認知與態度 c.推動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行動研究 (1)協助5個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 (2)發表2篇森林步道學術期刊論文。 (3)參加2次學術研討會並發表專題論文。 (4)培育2位碩士班及1位博士班學生。 (5)提供林務局未來繼續推行社區林業計畫之參考。Item 語言、地理、歷史跨領域研究(2013/08-2014/07) 韋煙灶; 葉高華; 許世融; 鄭曉峰Item 民眾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研究(Ⅱ)(2010/01-2010/12) 廖學誠; 陳宛君; 韋煙灶; 許嘉恩計畫目標:1.瞭解民眾與森林步道的互動情況及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意向2.分析社區居民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機會與挑戰3.協助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及發展生態旅遊 架構(重要工作項目)1.分析社區居民對森林步道的認知及參與環境治理之意向2.探討遊客對當地森林步道的使用情況及滿意度3.評估森林步道的經濟評價與遊憩效益4.探討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制度分析5.分析民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PPGIS)在生態旅遊上之應用6.協助當地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7.協助當地社區進行森林步道的生態旅遊規劃 預期效益1.協助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2.發表森林步道學術期刊論文並培育研究生。3.提供林務局未來繼續推行社區林業計畫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