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踏板上的旅人:台灣單車遊記探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6-04-??) 陳室如; Chen, Shi-ru
    80 年代胡榮華出發上路,完成單車環球壯舉,揭開台灣單車遊記序幕,90 年代的林姬瑩、江秋萍更突破性別限制,順利完成女性單車環球之旅。2007年以來台灣興起的單車熱潮,帶起了另一股單車旅行風氣,騎士們紛紛投入創作,為當今旅行書寫帶來不同風貌。在作品中,騎士們將單車之旅轉化為生命的通過儀式,藉由實際踩踏,歷經隔離、過渡∕轉換、回歸的過程,告別過去,邁入下一個具有不同意義的人生階段。同樣以「認識世界、了解自我」為目標,不同年代的單車騎士們開始由外在的家國責任轉向內在的自我探尋;面對危險與意外,具備尤利西斯動因的單車旅人,從驚險關頭中,獲得深層人生體悟;回歸書寫本質,遊記內容是否足以反映單車壯遊之奇特與旅行深度,則是另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
  • Item
    文學藝術與物質文化-異國形象的物質符碼---晚清海外遊記中的飲食、服飾與城市文化
    (2010/08-2011/07) 陳室如
    本計畫為兩年期整合性研究計畫「文學藝術與物質文化研究」之子計畫,內容以 筆者2008 年修訂出版的博士論文專書《近代域外遊記(1840-1945)》為基礎,針對 其中晚清海外遊記部分,結合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之研究理論與方法,嘗試以 新切入點為進一步拓展的延伸性研究。 處於傳統與現代的衝擊之下,晚清海外遊記為當時中國旅人跨出國門、觀看他者 的紀錄,遊記內容充滿了大量異國物質的描寫,旅人們使用的不同語彙與關注焦點, 反映出在中西交流的過程中,他們認識世界、詮釋世界的多元方式。 本計畫擬從飲食、服飾、城市三個層面分析晚清外遊記的物質文化,首先由飲食 層面切入,分析晚清海外遊記中的飲食文化與食物相關的象徵意涵,思考旅人在描述 異國食物之際,如何從感官經驗與物質經驗的再現,建構出異域形象;接著探討服飾 文化,從異國人物形象的裝扮描述,探討背後所隱含的旅人觀感與價值判斷;最後從 旅行的日常生活細節跨至城市文化,探討在不同年代的海外旅行過程中,晚清旅人在 觀察與描述中所表現出的城市觀念演進過程。從遊記內容的具體層面出發,探討其豐 富意涵,開拓晚清海外遊記更完整的弘觀研究。
  • Item
    通俗遊戲╱嚴肅任務-日治時期台灣旅行文學研究---以《三六九小報》與《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為分析場域
    (2009/08-2010/07) 陳室如
    本計畫擬延續97 年度計畫:「曖昧的風景-日治時期臺灣旅行文學研究──以《臺 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漢文作品為分析場域」之研究,對日治時期台灣旅行文學進 行更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三六九小報》與《風月》系列雜誌為1930 年以後的重要休閒刊物,隨著交通建設 的完成與休閒觀念提升,旅行逐漸介入台灣民眾生活,成為日常休閒活動之一。二刊的 旅行文學,不但呼應刊物的通俗娛樂特色,作品本身涵蓋古典/現代、遊記/詩歌,呈顯 繽紛樣貌,除反映文人的閒情雅興之外,也隱含休閒以外的嚴肅意涵。歷來針對二刊的 主題探討,卻多半集中於小說與情慾、藝旦等,對於與休閒娛樂性質密切相關的旅行文 學卻未能有一定關注,頗為可惜。 本計畫即欲以《三六九小報》370 筆與《風月》系列1216 筆旅行詩文為探討對象, 首先就旅行文學與刊載場域相互呼應/對比的方式,從旅人建構風景與書寫旅行的模 式,探討1930 年之後旅行文本的休閒性/嚴肅性;其次再以交互對照的方式,除比較 同屬小報性質的《三六九小報》、《風月》系列的旅行詩文外,並進一步參照《台灣日日 新報》、《台灣民報》等新聞紙的旅行文學,對比出彼此特色,瞭解其共性與殊性,為日 治時期的臺灣旅行文學建構更完整的研究面向。
  • Item
    味蕾的行旅:晚清歐美遊記的飲食書寫
    (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2013-12-01) 陳室如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大量晚清旅人前往西方取經,留下數量可觀的海外遊記。旅人於途中所感受的西方飲食文化,不僅是個人飲食習慣的挑戰,更代表既有生活體系與陌生文化的碰撞。晚清歐美遊記對西方飲食的負面批評集中於人為層面,尤以外在形式的鋪張與豪奢風氣的盛行為最,旅人對西方飲食的正面印象則來自於清潔衛生與科學化的實用性,見證科技文明之落實,呼應力求圖強的時代背景與出國動機。旅人熟悉的家鄉味在遠渡重洋後除了安撫脾胃鄉愁外,還能展示民族自信心,成為與西方文明抗衡甚至涵攝他者文化的工具,西人對中國食物的蠻荒認知與參與創新,投射出被扭曲與再造的東方想像,提供旅人觀看他者眼中的自我形象。
  • Item
    誰的風景?--《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旅行書寫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9-06-01) 陳室如
    自1905 年7 月1 日至1911 年11 月30 日,日治時期台灣發行量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報紙--《台灣日日新報》為因應讀者需要,擴充原有的漢文版,獨立發行《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除了漢文新聞之外,《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為當時漢文文學作品重要發表場域,也刊登了800 多筆的旅行詩文作品。 由於《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的半官方性質,該報所刊登的旅行詩文,複製了大量的官方風景,透過現代化建設的歌頌,肯定殖民政府的政績;台人前往日本參加博覽會的參訪心得,更成了映證殖民母國強盛的崇拜之旅。除了官方色彩,另有不少旅人以懷古為書寫策略,於旅行風景中寄寓不能言說的心聲;透過觀看位置的變換與風景差異,可以發現台日旅人在對照彼此母國與世界的 過程中不斷進行的微妙調整與變化。
  • Item
    從飛行到隨筆--黃永武遊記作品研究
    (南華大學文學系, 2010-12-01) 陳室如
    1983-1984年,黃永武赴美研究一年,著有旅美遊記《載愛飛行》,90年代他多次開啟海外之行,退休移民美加後,遊興依然未減,著有多篇遊記,旅行經驗與創作成果極為豐碩。透過異國風光的對比,黃永武的遊記映照出一個無處不在的文化故國,對古老文化的高度認同反映出民族自信與責任感;以異國為鏡,他在遊記中檢討臺灣各項缺失,冀望見賢思齊,在不斷輾轉搬遷的移動中,故鄉╱他鄉的疆界隨之鬆動,家國情感的認同更為複雜。隨著人生閱歷與旅行經驗的積累,黃永武早期遊記中的嚴肅家國逐漸淡去,他開始返回自我心靈,體悟閒適自得;屢屢徵引典籍原文,以「一瞥」習慣增添遊記深度,表現豐厚學養,晚期詮釋手法稍變,卻仍大量運用古典意象,呈現鮮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