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
    (2007) 謝明如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成立於日本領台翌(1896)年,迄1919年改制為臺北師範學校止,為日治前期臺灣最高學府之一,其畢業生在政、經領域中位居要津者不在少數,被稱之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搖籃。該校存立期間,殖民教育體制尚未確立,其發展脈絡反映日治前期近代教育體制由草創至整備之過程。而在日本的海外殖民史中,該校為「異民族」日語教育之先驅,故無論在台灣社會史、教育史及殖民地比較史上,該校皆有不可忽視之重要性。有鑑於此,本論文乃以「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為題,從學校史的角度出發,究明該校之組織沿革、校務發展、師資、教學訓育及畢業生表現,以釐清該校在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教育、統治行政和殖民地日語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 由本論文的探討結果可知,國語學校為配合總督府的需求和指示而多次調整組織、課程,提供總督府所需之行政及教育人才,其沿革呈現明顯的機動特質,顯示日治前期總督府在教育政策上猶疑摸索之態度。儘管如此,該校因係總督府直轄下代表性的教育機構,故其資源不虞匱乏,師資素質亦高,加以作為唯一的中等暨師資培育機關,該校教師之研究與服務表現乃有別於一般中等教育機構。不少教師利用台灣特有之自然或人文環境在專業領域的研究上大放異彩,或身兼學務要職,在初等教育領域中扮演指導與監督者之角色。尤其該校教師群所研發之「直接教授法」不僅成為臺灣主要的日語教學法,並為日後朝鮮、關東州(即中國東北)等殖民地所沿用。教學訓育方面,隨著教育目標之變遷歷經四度更迭,「國語」及「實業」漸成台籍生課程之主要特色。日籍師範生的課程逐漸由單一偏重「土語」改為教育、台語、實業等課程並重。 畢業生方面,該校雖屬中等程度之通才教育,惟受教者已屬臺人中少數的知識菁英,憑藉「高學歷」與優越的家世、經濟背景,有不少畢業生在地方政、經領域中迅速嶄露頭角,顯示新舊社會領導階層之遞嬗深具延續性。日籍生方面,來台者有不少係基於經濟考量,總督府始終以豐厚的薪資使師範生得在台安居,因此多數畢業生都能久任其位,透過升等或教員優遇法尋求上升流動。
  • Item
    評介梶山雅史編《近代日本教育會史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9-06-01) 謝明如
  • Item
    評介梶山雅史編《近代日本教育會史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9-06-01) 謝明如
  • Item
    日治初期臺灣地方教育會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0-06-??) 謝明如
    本文旨在探討日治初期臺灣地方教育會之成立經緯、會務活動及其歷史意義, 指出日本領臺前, 其國內已普遍設立地方教育會, 以教育者為主體, 負責協助教育行政及落實教育政策。日治初期, 臺南首先引進教育會組織, 臺北、基隆、臺中、新竹、桃園等亦陸續在地方行政首長之號召下踵繼成立教育會, 其目的在管理書房及推動公學校教育, 成員大多以臺人士紳及書房教師為主, 故性質及會務活動均異於日本地方教育會。地方當局事先透過教育會聯絡書房教師, 尋求改良書房與推動新教育之共識, 並宣導相關規定及措施, 以漸進方式落實書房義塾管理規程; 同時, 督促書房及士紳子弟入公學校就讀, 影響所及, 地方政府得順利落實書房管理政策, 不少書房教師轉任公學校教師, 甚至率領私塾子弟轉入公學校就讀。要之, 新教育推展之初, 地方教育會實扮演中介之角色, 發揮溝通官民之功能,誠為日治初期地方教育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之現象。
  • Item
    評介梶山雅史編《近代日本教育會史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9-06-01) 謝明如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之造林學研究—以林學科學生畢業論文為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3-06-??) 謝明如; Hsieh, Ming-ju
    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係日治時期臺灣唯一的高等林業教育機關,本文旨在利用該校學生的畢業論文,探討其造林學之研究趨勢與特色。初步探討顯示,該校的造林學研究,在地理上以臺灣為主,研究對象偏重臺灣及南洋產之有用樹種,其核心目標係以臺灣為基地發展熱帶林業。研究課題與研究方法受到社會環境、國家需求及指導教授之個人偏好等因素影響而呈現階段性差異。該校成立之初,早期官行、民行造林,林木生長已有相當年數, 其林相正有待調查, 以瞭解實際的造林成績並提出改進之道。因此,首任造林學教師金森貞吉所指導之論文以臺灣各造林地之實地考察居多,其內容經常就考察過程中所發現之缺失提出頗具實用價值之建議;1932 年以降,造林學課程改由青木繁擔任,此時日本的國際地位轉趨孤立,在臺發展熱帶林業之需求更加急迫,加以青木原有建立熱帶殖產學知識系統之想法,由是,所指導的造林學論文轉而專攻熱帶林木研究,尤其是針對臺灣原生植物相思樹從事系統性的發芽與生育試驗,闡明相思樹最適當的灌水量、播種時期與栽種密度,成為此一時期該校造林學研究之主要特色;1937 年起,造林學改由田添元教授,其運用在北海道帝國大學從事溫度對寒帶針葉樹種子發芽生育影響及植物根系之研究經驗,指導學生解明柚木、竹類等臺灣及南洋產有用樹種之生長適溫及其根系形態,呈現臺灣與北海道林學研究之關連性;1939 年以降,配合國策與總督府林業試驗所之要求,研究對象偏重與戰時物資相關之熱帶林木,惟依然延續重視植物根系與生長適溫之研究。無疑的,臺灣高農之造林學研究有助於總督府掌握及開拓臺灣林業資源;同時,其詳細調查臺灣各造林地或各樹種之造林概況,並釐清多種臺灣及南洋產有用樹種之生長特性,對於臺灣造林學基礎之奠定,實有不可忽視之重要性。
  • Item
    評介松田吉郎《台灣原住民と日本語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5-06-??) 謝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