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3
  • Item
    採用廣義極值分布對馬來半島極端降雨進行統計模擬
    (地理學系, 2015-11-??) 黃燕儀; 翁叔平; Yuen-Yi Ng; Shu-Ping Weng
    本研究採用時間序列為1971-2007 年,馬來西亞水利灌溉局22 個自動降雨測站之日降水資料,取年最大值及季最大值對馬來半島極端降雨的變化進行分析,進一步擬合廣義極值分布模式(GEV),計算出極端降雨的重現水平。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半島東部地區的年最大降雨強度最高,而半島中部地區為低強度的極端降雨,但是在近年來有上升的趨勢,表示此區在未來可能面臨過去所未曾遭遇到的極端洪災事件。在季節分析上,中部地區春秋二季在未來可能遭受更頻繁的水患事件,而北部地區在秋季時則可能面臨乾旱的災害。本研究以GEV 分布模式推估出50 年和100 年極端降雨的重現水平。在參數估計上,根據最佳配適度檢定結果顯示最大似然估計法(MLE)的配適度優於線性動差估計(LM)。我們發現半島西部和東部極端降雨重現水平的推估值具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其中東岸地區重現水平的變化明顯高於半島西部地區,表示西部地區極端降雨實際觀測值很容易就超越了百年重現水平。上述的研究結果也透露出GEV 分布模式對於半島西部地區極端降雨的重現水平估計依然難以掌握,雖然在配適度上得到了不錯的配適成效,這值得讓我們做進一步地思考。在極端降雨的空間分布特徵上,這樣的結果也暗示了近年馬來半島極端降雨的趨勢在空間分布上的轉變。
  • Item
    臺灣極端氣溫之季節潛在可預報度評估和氣候暖化的影響
    (地理學系, 2018-11-??) 翁叔平; Shu-PingWeng
    對季節氣候預測而言,每天的天氣變化是一種干擾,必須儘可能濾掉其影響。本研究提議用一種數值方法可鬆弛掉對季節內天氣噪動常用的假設,進而或可提高季節的潛在可預報度(SeasonalPotentialPredictability;SPP)。提議的方法首先被應用於台灣百年長度,去掉線性趨勢的測站月平均地表最高溫(Tmax)和最低溫(Tmin)。不必然需要假設為線性或定常才能模擬的天氣噪動的月平均變異量,以及其在月與月之間的相關係數,一旦放掉通用的定常假設或註記為非零值(假若相隔在一個月或以上的話,比如介於1月和3月),則數值解和直接使用日資料所得到的估計值之間的一致性,與簡化方程下的解析解相比,將會好得很多。Tmax的SPP估計值,除了冬季略低之外,其他季節都較高。Tmin的SPP估計值則是在秋冬兩季略低﹔但春夏較高。Tmax和Tmin的總體平均的SPP估計值(47.6%)約與解析解相當(46.2%),但兩者在個別測站和不同季節呈現有明顯差異。新方法被用到線性趨勢保留的原氣溫序列以便檢查氣候暖化對SPP的影響。結果顯示暖化的上升趨勢和增加的SPP間的一致性,Tmin明顯高於Tmax。平均而言,夏季(冬季)Tmin的SPP可達86.3%(66.8%),比原先去掉線性趨勢得到的SPP高出22.7%(20.3%)。其四季總體平均的SPP估計達75.0%,與去掉線性趨勢後相比,增加了27.4%。相反地,保留線性趨勢的Tmax其SPP的總體平均值(48.5%)則與先去掉線性趨勢後估計的SPP值,約略相等。不分季節的迴歸結果顯示,暖化效率,定義為改變的SPP(保留線性趨勢減去去掉線性趨勢)與季節平均測站極端氣溫序列的線性斜率,Tmin(Tmax)每百年增加1.0℃時,SPP大約增加16%(2%)。確實地,氣候暖化對於極端氣溫的SPP,尤其是Tmin,是外在的來源。
  • Item
    採用廣義極值分布對馬來半島極端降雨進行統計模擬
    (地理學系, 2015-11-??) 黃燕儀; 翁叔平; Yuen-Yi Ng; Shu-Ping Weng
    本研究採用時間序列為1971-2007 年,馬來西亞水利灌溉局22 個自動降雨測站之日降水資料,取年最大值及季最大值對馬來半島極端降雨的變化進行分析,進一步擬合廣義極值分布模式(GEV),計算出極端降雨的重現水平。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半島東部地區的年最大降雨強度最高,而半島中部地區為低強度的極端降雨,但是在近年來有上升的趨勢,表示此區在未來可能面臨過去所未曾遭遇到的極端洪災事件。在季節分析上,中部地區春秋二季在未來可能遭受更頻繁的水患事件,而北部地區在秋季時則可能面臨乾旱的災害。本研究以GEV 分布模式推估出50 年和100 年極端降雨的重現水平。在參數估計上,根據最佳配適度檢定結果顯示最大似然估計法(MLE)的配適度優於線性動差估計(LM)。我們發現半島西部和東部極端降雨重現水平的推估值具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其中東岸地區重現水平的變化明顯高於半島西部地區,表示西部地區極端降雨實際觀測值很容易就超越了百年重現水平。上述的研究結果也透露出GEV 分布模式對於半島西部地區極端降雨的重現水平估計依然難以掌握,雖然在配適度上得到了不錯的配適成效,這值得讓我們做進一步地思考。在極端降雨的空間分布特徵上,這樣的結果也暗示了近年馬來半島極端降雨的趨勢在空間分布上的轉變。
  • Item
    抱著崇敬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的永恆和諧--國科會經典譯注《環境也是災害》(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簡介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2010-06-01) 黃朝恩; 徐勝一; 蘇淑娟; 廖學誠; 翁叔平; 許嘉恩
  • Item
    次月尺度季風震盪與伴隨的極端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子計畫:次月與季內尺度季風模對西北太平洋颱風活動的影響:綜觀指標之建立與校驗
    (2010/08-2011/07) 翁叔平
    本研究擬在三年期間,根據第一期計畫所發展的次月尺度準雙週震盪(QBWO;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與季內尺度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等兩個季 風模的綜觀氣候,進一步建立西北太平洋颱風季期間熱帶氣旋發生前至少一週大尺度 環境隨時間變化的綜觀指標。並且以再分析及再預報資料為平臺對其加以驗證,研發 利用季風模訊號進行展期颱風活動的預報技術。 為達上述目標,本子計畫規劃了下列5 大研究重點。(1)擴大個案年分析到31 年 (1979-2009)的JRA-25 與NCEP/CFSRR 再分析資料庫,檢驗同解析度對上述季風模之 綜觀氣候軌跡的影響;(2)發展變異量保守的統計迴歸模式VCCRM (Variance Conserved Canonical Regression Model),據以建立上述季風模在不同相位時,環流暨熱力場在 特定颱風軌跡前兆期的綜觀指標;(3)根據再分析資料對上述綜觀指標進行統計交叉驗 證,評估包括軌跡在內的定量誤差;(4)發展颱風濾除技術,比較有與無颱風的環境流 場,所造成對上述低頻季風模的衝擊;即評估颱風對季風模的可能升尺度作用及其對所 建立之綜觀指標的影響;(5)分析上述季風模在NCEP/CFSRR 再預報資料庫的訊號。結合 子計畫一的颱風暖心渦旋辨識法,將嚐試對已建立之綜觀指標進行操作型驗証,提供 氣象局未來要利用NCEP 新一代的GFS 與多模式系集預報系統進行展期颱風預報時的參 考。 待上述重點4 和5 獲得一定程度的釐清後,發展的統計迴歸模式不排除在計畫後 期與多模式系集預報系統結合,實驗進行展期颱風活動統計預報。
  • Item
    整合地理空間與地球觀測資料探究氣候暖化下臺灣乾旱的時空變異特徵及其對區域水資源與植被生態的衝擊
    (2013/08-2014/07) 翁叔平
    利用臺灣地區 1 公里解析度、長度 50 年(1960-2009)的網格化月均温和累積雨量資 料庫,計畫將應用新近發展但經修正算符推估參數使其適用於臺灣季風氣候的標準化 降雨–蒸發散指數(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以及學界慣 用的標準化降雨指數(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在 2 年規畫期內完成以下的 研究課題: (1) 建置 1 公里解析度、具備多重時間尺度的氣候/氣象乾旱地圖資料庫; (2) 利用此資料庫和 SPEI 具備的多重時間尺度特性,探究季節、年際、年代際時 間尺度下,影響臺灣地區乾旱條件的大氣–海洋過程。我們將先鎖定社經影響 層面廣泛的春季乾旱,對其進行過程診斷並定義熱點區域; (3) 定義適切的統計分佈函數,標準化水庫入流量(Standardized Streamflow Index, SSI),分析前述乾旱條件對區域水資源的衝擊暨復原時間; (4) 利用地球觀測的高解析度 NDVI 資料庫(NOAA-AVHRR)、植被條件指數 (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 VCI)、植被健康指數(Vegetation Health Index, VHI),分析前述乾旱條件對區域植被活動的衝擊暨復原時間; (5) 比較未同化氣温資訊的 SPI 在項次(2)-(4)的重覆分析結果,探討氣候暖化下, 臺灣地區乾旱是否正在加遽?是否已對區域水資源和植被生態有所衝擊? 研究成果預期可作為利用空間資訊和衛星遙測發展高辨率乾旱風險即時監測系統 的重要依據。
  • Item
    伴隨短期氣候變化的極端天氣預報技術發展---子計畫---熱帶季內季風模對西北太平洋颱風移行的影響---次月尺度概念預報模式之發展(I)
    (2008/08-2009/07) 翁叔平
    本計畫為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研究計畫」整合型計劃「伴隨短期氣候變化的 極端天氣預報技術發展」下的第一子計畫「熱帶季內季風模對西北太平洋颱風移行的 影響:次月尺度概念預報模式之發展」。計畫為期兩年。預期達成的技術目標為:(1)建 立短期(30 天)內,西北太平洋颱風季颱風活動(生成、強度與移行)的概念預警模式, 以及(2)發展颱風生成後,侵(臨)臺的統計預報雛型。上述目標的達成有賴於下述之科 學研究:(1)建立準雙週(10-25 天)震盪在西北太平洋的綜觀氣候(synoptic climatology);(2)釐清準雙週震盪與颱風之間的關係及交互作用,以及(3)配合其他子 計畫,分析上述兩課題在不同的聖嬰/南方震盪(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條件,與不同的30-60 天MJO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的相位背景下,可能呈現 的年際與季節變化。計畫第二年的總目標為釐清準雙週震盪與颱風活動之間的關係。 第三年則為評估利用季內震盪預報短期(30 天)颱風活動的可預報度。
  • Item
    全球海氣偶合預報模式應用在東亞季風季節預報之策略分析研究
    (2009/02-2009/12) 翁叔平
    本計畫的目的為,有系統的分析已具國際聲譽的海氣偶合模式的模擬與預報產品,分析各模式模擬與預測東亞季風的能力,並對全球海氣偶合預報模式應用在東亞季風季節預報的策略與執行方案,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中央氣象局多重模式合成超系集全球海溫預報系統之發展
    (2007/03-2007/12) 翁叔平
    中央氣象局預計明年(2007)初上線的季節氣候預報系統採用所謂的二步法(two-tier)策略進行氣候預報作業:先預報未來的海表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再以所得的預報海溫作為下墊面條件去驅動大氣環流模式(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進行多重模式氣候系集(Multi-Member Ensemble; MME)預報。在二步法的架構下,前端海溫預報的技術得分,對於後端的氣候預報準確性至關重要。氣象局科技中心已發展的最佳化全球海溫(Optimized Global SST; OPGSST)預報本身也是多重模式預報系統;此一系統透過點對點(pointwise)的多重模式超系集(Multi-Model Super Ensemble; MMSE)技術整合了來自統計模組與動力模組的預報海溫產品。 為增進OPGSST系統的預報海溫在亞洲季風海洋(包括北印度洋與西北太平洋)的技術得分與延長對聖嬰在中部、東部太平洋發生與消退的預警時間,本計畫除了將納入上一年度所發現,與年代際相依的統計預報策略之外,本年度主要目標著眼於改善現有1.1版OPGSST系統所採用的點對點預報同化技術。計畫將發展具備有訂正時間沿革(evolutionary correction)能力、與預報窗區相依(forecasted window-reliant)的多重模式合成超系集(multi-model synthetic superensemble, MMSSE)技術。希望能改善現階段OPGSST1.1進行實驗預報時所呈現的相位偏移誤差,以提高預報系統在超過4個月的領先時間時的技術得分為目的。另一方面,所發展的MMSSE同化技術也可直接應用到下游多重AGCM的合成超系集氣候預報作業。